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岐黄下山觅亲缘 > 第424章 患者的反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24章:患者的反馈

实验进入第二周,独立病区内的氛围悄然发生着变化。约翰团队依旧每日埋首于数据,但那种剑拔弩张的质疑,似乎被一种更深的困惑所取代。冰冷的数字曲线依旧在稳步下行,而另一种“证据”,开始以更鲜活的方式,不断叩击着他们固有的认知壁垒。

这天下午,一位名叫孙秀芳的阿姨,在完成当日检查后,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离开,而是有些犹豫地走到了正在整理数据的马克·罗素旁边。孙阿姨五十多岁,脸上带着长期被慢性病困扰的疲惫,但眼神比刚入院时清亮了些。

“那个……专家同志,”孙秀芳操着带点口音的普通话,小心翼翼地问,“我能跟您说个事儿吗?”

马克从屏幕上抬起眼,有些意外,但还是保持着礼貌:“请说,孙女士。”

“我就是想跟您反映反映,”孙秀芳搓了搓手,脸上露出点真切的笑容,“我吃这个药啊,有一个多礼拜了。不光是指头上扎针测的那个数好看了,我自个儿身上,舒坦多了!”

她掰着手指头数:“最明显的就是嘴不干了,以前夜里渴得爬起来好几回喝水,现在一觉能睡到大天亮。还有这身上,以前老是没劲儿,软绵绵的,走几步路就喘,现在你看,”她说着还轻轻跺了跺脚,“感觉这腿脚都有根了,轻省!”

马克推了推眼镜,下意识地看向旁边屏幕上孙秀芳的血糖曲线——平稳,持续下降。他习惯于处理数字,对于这种充满生活细节的主观描述,一时不知该如何归类。

“孙女士,这些感受很重要,我们会记录下来的。”马克尽量用中立的语气回应,手指在键盘上敲击,将“口干缓解”、“乏力减轻”、“夜尿减少”作为“患者报告结局”录入数据库的备注栏。在他严谨的统计世界里,这些属于“软数据”,需要谨慎对待。

孙秀芳见这位外国专家听得认真,说得更起劲了:“还有啊,我以前那皮肤,干得掉屑,挠一下就一道白印子,这几天好像润了点。还有这心情,以前总惦记着这病那病的,慌得很,现在不知咋的,踏实了。”

就在这时,约翰和凯文也从里面的检验室走了出来,正好听到孙秀芳后半段话。

凯文忍不住低声对约翰用英语说:“又是主观感受……皮肤、心情?这跟糖尿病有什么关系?我们的评估量表里可没有这些项目。”

约翰没有说话,他只是看着孙秀芳那张因为倾诉而微微发红、确实比之前显得润泽了一些的脸庞,眉头微不可察地动了一下。

孙秀芳看到又来了两位专家,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但还是很肯定地补充了一句:“反正,我觉得这药,是在给我‘补身子’,不光是为了降那个糖。”

她说完,礼貌地点点头,转身离开了。

凯文看着她离开的背影,耸耸肩:“典型的安慰剂效应叠加观察者偏倚。她知道自己可能在接受新药治疗,潜意识里就会倾向于报告积极症状。”

约翰沉默着,走到马克旁边,调出了孙秀芳的全部数据。血糖曲线平稳下滑,胰岛素敏感指数改善,肝肾功能正常。所有的客观指标都在向好。而旁边马克刚刚录入的那几条备注,像几行小小的注释,安静地待在角落里。

“也许……”约翰忽然开口,声音有些低沉,“我们过于聚焦在‘血糖’这一个靶点上了。”

凯文和马克都愣了一下,看向他。

“老师,您的意思是?”凯文疑惑地问。

约翰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转向马克:“马克,调出所有干预组患者过去一周的‘患者报告结局’,做一次简单的频次分析。重点关注那些超出我们常规糖尿病评估范围的症状改善。”

马克虽然有些意外,但还是迅速执行了指令。很快,结果出来了。在干预组,除了常见的口渴、多尿、乏力等症状缓解外,相当比例的患者自述睡眠改善、焦虑情绪减轻、甚至部分人有皮肤干燥缓解或食欲转佳的描述。而在对照组,这类“非典型”改善的报告则零星得多。

“这能说明什么?”凯文依然坚持,“可能是他们互相交流,形成了某种……群体性的心理暗示。”

就在这时,林辰和楚瑶巡诊到了附近一位名叫赵大勇的患者床边。赵大勇是个货车司机,入院时除了血糖高,最困扰他的是严重的、西医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的双足麻木和刺痛感。

林辰正在检查赵大勇的足部,用手指按压几个穴位。

“这里感觉怎么样?”林辰问。

“哎哟!林医生,酸胀酸胀的!”赵大勇吸着气说,“不过怪了,就您按完这几下,那股子像有小针扎似的麻痛劲儿,好像轻了点。”

林辰点点头,对楚瑶说:“取针,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平补平泻,留针二十分钟。他这麻木是气血不通,兼有阴虚络瘀,光降糖不行,得通经络、养阴血。”

楚瑶熟练地准备针具。

约翰团队几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目光落在林辰那双稳定如磐石的手上。只见他下针精准,动作如行云流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韵律感。

凯文忍不住低声道:“针灸?这跟糖尿病有什么关系?”

一直很少对医学操作本身发表看法的德里克,此刻却盯着林辰的手法,喃喃道:“我读过一些文献,针刺某些穴位,可能通过复杂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但这机制太复杂了,远远没有定论。”

二十分钟后,起针。

赵大勇小心翼翼地把脚放下地,踩了踩,脸上瞬间露出惊愕的表情,他猛地又用力踩了几下,惊喜地喊道:“神了!林医生!这脚底板……好像没那么木了!踩着地实在多了!”

他激动地来回走了几步,几乎有些语无伦次:“以前这脚就像踩着棉花,现在……现在有知觉了!”

这一幕,清晰地落在约翰眼中。他看着赵大勇那毫不作伪的惊喜,看着那因为细微感觉恢复而显得有些笨拙却兴奋的步伐,再结合刚才孙秀芳关于“补身子”的描述,一个他之前从未深入思考过的概念,猛地撞入脑海——

整体调节。

难道这中药和针灸,真的不是在简单地“降血糖”,而是在调节整个身体的状态?当身体的状态改善后,血糖、神经症状、皮肤干燥、乃至情绪,这些看似不相关的方面,都随之得到了改善?

如果真是这样,那他们紧紧盯着血糖这一个指标,试图找到单一作用靶点的做法,岂不是如同盲人摸象?

约翰感到一阵轻微的战栗。他发现自己一直以来坚守的“还原论”科学堡垒,墙壁上似乎被凿开了一道细微的裂缝。裂缝外面,是一个更为复杂、更为整体、也更为……陌生的医学世界。

他没有再说话,只是默默走回自己的座位,重新调出那些他看了无数遍的数据曲线。但这一次,他看的不仅仅是那条代表血糖的线,他开始尝试去想象,每一条平稳下行的曲线背后,那个活生生的人,是否也像孙秀芳和赵大勇一样,正在经历着某种从内而外的、超越单一指标的整体性改善。

凯文看着约翰沉默的背影,张了张嘴,最终也没再说什么。连他自己心里,那原本坚如磐石的怀疑,似乎也悄然松动了一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