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刘备何等机敏,立刻会意,朗声附和道:

“惟清所言极是,蔡小姐,长安如今龙蛇混杂,董卓凶残暴虐,绝非安身之所。

乐安虽偏,然有我刘备在,必保小姐安全无虞,小姐不如暂且随我等东行,待长安局势稳定,道路畅通,再寻令尊团聚不迟。”

刘备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强调了长安的危险和乐安的“安全”,还留了日后寻父的余地。

为了兄弟的幸福,他刘备甘愿当一回“强留佳人”的“恶人”,大不了,苦一苦蔡琰,骂名他来担。

关羽站在一旁,丹凤眼微眯,看着江浩略显窘迫又强作镇定、蔡琰含羞带怯的模样,以及刘备郭嘉一唱一和的“助攻”,嘴角勾起一丝了然又欣慰的笑意。

这场面,比看台上表演有趣多了。

“嗯……”

蔡琰低低应了一声,她在家除了读书抚琴,确实也无甚要紧事。

江浩所说的“需要帮忙”,反倒勾起了她强烈的好奇心。

这位能组织数万难民、举办如此盛会、甚至让高顺这等名将甘心认主的江先生,究竟有什么事需要她一个女子帮忙?

她抬起清亮的眼眸,带着探究看向江浩:

“不知……江先生所言,需要琰相助的,是何事?”

江浩没有直接回答蔡琰的问题,而是将目光扫过蔡琰,又缓缓扫过在场的刘备、郭嘉、关羽、张飞、赵云、徐荣、田豫等人。

他抛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极为复杂的问题:

“昭姬,你学富五车,读书万卷,可曾想过,你为何要读这些书?”

“我?为何读书?”

蔡琰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问得愣住了。

她自幼沉醉书海,读书如同呼吸般自然,却从未如此直白地叩问过内心深处的动机。

片刻后,她才轻声开口,带着一丝不确定:

“我……不知道……或许是家学渊源,或许是……习惯了?”

这个答案显然连她自己都不满意,秀气的眉头微微蹙起。

江浩的目光转向刘备等人,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在场的核心成员:

“玄德公,奉孝,云长,翼德,子龙……你们呢?你们读书习文,所为何来?”

这个问题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在众人心中激起波澜。

在这个时代,“读书”是士人的特权,是晋身的阶梯,是身份的标志。

但“为何读书”?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触及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价值追求和自我认知。

场中一时陷入了奇异的沉默,只有火把燃烧的噼啪声和远处营地隐约传来的嘈杂。

刘备脸上的笑容慢慢收敛,陷入了深沉的回忆。

幼时家中贫寒,母亲日夜织席贩履,变卖家产,只为供他拜师求学。

那“大儒卢植门下”的光环背后,是母亲佝偻的背影和殷切的期望。

他读书,最初或许只是为了不辜负母亲,为了“孝顺”,为了改变贫贱的命运。

然而,当他在洛阳目睹了皇陵被掘、宫室焚毁、百姓流离的惨状,当他亲身经历了战乱的残酷,一股更宏大的情感在胸中燃烧起来。

他深吸一口气,眼中竟泛起泪光,声音低沉而有力:

“备年幼时,家贫无依,是老母含辛茹苦,变卖家产,方使备得拜名师,识得几个字。彼时读书,是为家母所逼,亦是为求一条生路,不负母恩,此乃‘孝顺’。

然,自洛阳惨状之后,目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备身为汉室宗亲,深感痛彻心扉。

今日,我读书明理,习武强兵,当为‘大汉之崛起’而读书,为光复汉室,再造太平盛世而读书。”

刘备这番掷地有声、饱含家国情怀的发言,如同惊雷般在众人心头炸响。

尤其是那句“为‘大汉之崛起’而读书”,其格局之大,立意之高,瞬间将读书的意义升华到了民族大义的高度。

江浩心中也是猛地一震,暗自叫绝:

好家伙,不愧是刘皇叔!这觉悟,这格局,直接把标准答案给整出来了,简直是天生的领袖!

郭嘉眼中精光一闪,对主公的回答既感钦佩,又觉理所当然,他接口道:

“嘉读书,非为功名,亦非为虚名。所求者,乃明世事,通权变,晓军略。是为胸中经纬,腹内韬略能得以施展。

是为辅佐明主,澄清寰宇,成就一番不世功业,此乃嘉之抱负也。”

他的话语清晰直接,充满了实用主义和功业心,是典型的谋士心态,读书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与抱负的平台。

关羽捋着长髯,丹凤眼中闪烁着傲然的光芒:

“关某读书,其一,是真心喜爱《春秋》古籍,其中大义,令人心折。

其二,是为学习古之名将用兵之道,白起长平之战,韩信背水之阵,皆乃兵家神迹。关某愿效法先贤,习得万人敌之术,统帅大军,匡扶正义,立不世之功勋!”

他的回答充满了武人的豪迈和对成为绝世名将的渴望。

张飞见大哥二哥都说了,挠了挠头,嘿嘿一笑,声如洪钟:

“俺老张?嗨,俺读书就图个痛快,就是为了打仗的时候多砍几个贼将的脑袋,还有那些讲忠义的故事,听着就带劲!”

赵云神情肃穆,抱拳道:

“云读书不多,然深知‘义’字为先。读书明理,方知何为忠君爱国,何为护佑黎民。

云习武读书,皆为手中银枪,能护得一方百姓安宁,不负主公信任,不负心中大义!”

田豫想了想,答道:

“豫读书,是为通晓政务,明辨律法。冀望能助主公治理一方,使百姓安居,仓廪充实,刑狱清明。”

许褚嘿嘿一笑,没说话,他是不读书的一类。

他靠手中大刀,力破万法即可,实在遇事不决,可问江浩。

有这么强大的外置大脑,学习,学个屁。

要是江浩知道许褚心中的想法,必定会感慨,原来许憨憨才是这群人里面最聪明的。

江浩听着众人的肺腑之言,心中那个酝酿已久的计划越发清晰。

他原本打算到了乐安,先小规模试点,教授这些上台歌唱的孩童基础文化,再徐徐图之,请孔融、郑玄这样的大儒出山主持,建立正规书院。

但此刻,蔡琰就在眼前。

蔡邕虽在长安,但只要蔡琰在,这位“六边形文豪”就迟早能被“钓”过来!

有了蔡琰这位顶级才女坐镇,再加上刘备集团的支持,书院的起点,完全可以更高。

到了乐安,可以着手建立一所中等规模,约三五百人的综合学府。

以蔡琰为核心,加上现有的识字难民骨干和军中通文墨者作为师资,迅速搭建起框架,分类培养人才。

主要分三类。

第一类是读书识字,通晓律法、农事和管理基层干部。

第二类是弓马娴熟懂兵法懂后勤的军中骨干。

第三类是精通算学、营造、医药、甚至格物的专业技术人员,当然,这类人员占少数。

干这么大的一件事,肯定需要和刘备通个气,现在就是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