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朱棣的麒麟逆子 > 第207章 帝心慰抚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朱高晟在自己帐篷里吐得昏天暗地、几乎虚脱之后,迷迷糊糊地睡了过去。也不知过了多久,他被一阵轻微的响动和熟悉的威压感惊醒。睁开眼,只见父皇朱棣不知何时已然坐在了帐中的简易木墩上,正静静地看着他,眼神复杂,有关切,有赞赏,更有浓浓的好奇。两名随侍的太监和侍卫都静立在帐外。

“父皇?”朱高晟挣扎着想坐起来,脸色依旧有些苍白。

“躺着吧,不必多礼。”朱棣摆了摆手,语气是难得的温和,“感觉如何?朕已令随军太医熬了安神定惊的汤药,稍后便送来。”

“谢父皇关心,儿臣……儿臣好多了,只是……让父皇和诸位将军见笑了。”朱高晟有些赧然,想起之前在大帐内的狼狈,脸上不禁有些发烫。

朱棣笑了笑,那笑容中带着一丝理解和追忆:“无妨。初次见血,能有几人坦然自若?吐出来,反而是好事,说明心性未失,不是那等嗜杀冷血之辈。朕当年……”他顿了顿,终究没细说自己的糗事,转而切入正题,目光变得锐利起来,“朕来,是想问问你,今日这一仗,你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他身体微微前倾,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探究:“五十人对一百二十人,瓦剌游骑并非乌合之众,亦是马背上的精锐。你却能以零伤亡将其全歼!这绝非‘运气不错’四字可以解释。朕需要知道细节,你的战术,你的指挥,还有……你麾下士卒手中那威力惊人、似乎还能变化箭种的弓矢!”

朱高晟心知这才是重点。他深吸一口气,组织了一下语言。他知道,有些东西可以透露,有些则需要保留(比如雷达)。

“回父皇,此战能胜,首重在于 ‘扬长避短,掌控主动’。”朱高晟开始阐述,眼神恢复了清明与自信,“我军人少,若正面冲阵,即便装备精良,也难免伤亡。故儿臣定下的核心宗旨,便是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这十六字。”

他详细解释道:

“敌进我退:利用我军复合弓超远的有效射程(远超瓦剌骑弓),在敌人尚未靠近时便进行远程狙杀,挫其锐气。一旦敌人发起冲锋,我军绝不硬抗,凭借轻装和熟悉地形(他隐去了雷达的功劳),迅速后撤,始终保持安全距离。”

“敌驻我扰:若敌人停下休整或试图稳固阵型,便以小股精准射击进行骚扰,使其不得安宁,无法有效恢复体力或组织有效反击。”

“敌疲我打:经过长时间的追逐和骚扰,敌人人马俱疲,士气低落,阵型散乱之时,便是我军集结火力,进行决定性打击的时刻。”

“敌退我追:敌人一旦露出败象,意图撤退,则全力追击,利用速度和高机动性,扩大战果,力求全歼,不使其走脱报信。”

朱棣听着,眼神越来越亮,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轻轻敲击。他是沙场宿将,一听便知这十六字诀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极高的战术智慧!它将弱势兵力的灵活性、远程火力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完全避开了游牧民族骑兵冲锋的强势点!这简直是为克制草原骑兵量身打造的战术!

“妙!妙啊!”朱棣忍不住击节赞叹,眼中充满了震惊与激赏,“避实击虚,以迁为直,将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高晟,这……这真是你自己想出来的?”

他实在难以相信,一个从未真正上过战场的年轻皇子,能总结出如此精辟、如此行之有效的游击战术精髓!这需要何等的军事天赋和洞察力!

朱高晟面不改色心不跳,坦然应道:“回父皇,确是儿臣平日阅览杂书,结合塞外地理、敌我特点,胡思乱想所得。此前与韩固等人演练多次,今日不过是初次用于实战验证罢了。”他将系统的功劳和前世伟人的智慧,毫不客气地归功于自己的“天赋异禀”。

朱棣看着他坦然的眼神,心中再无怀疑,只剩下无尽的欣慰与自豪!天才!他这个儿子,绝对是军事上的天才!这战术思想,已然超越了绝大多数只会结硬寨、打呆仗的将领!

“好!好一个‘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朱棣朗声大笑,“有此奇策,何愁瓦剌不破?高晟,你真是给了朕一个大大的惊喜!”

就在这时,韩固在帐外求见,得到允许后进来,恭敬地禀报道:“陛下,殿下,战场已打扫完毕。此战共消耗各类箭矢三百零七支,经回收清点,箭杆完好无损者二百八十五支,破损需修复者二十二支。所有箭镞(箭头)均已回收,正在按种类清点、擦拭、准备重新装配。”

朱棣闻言,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了过去。“箭镞回收?重新装配?”他敏锐地抓住了关键,“高晟,你这箭……莫非有何玄机?”

朱高晟笑了笑,对韩固道:“去取一套完整的箭矢,以及备用的箭镞库来,让父皇一观。”

“是!”

很快,韩固取来一支看似普通的箭矢,以及一个打开的木盒。木盒内部分成数十个小格,每个小格里都装着一种不同形状、闪着寒光的金属箭头,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

朱棣好奇地拿起那支完整的箭矢,入手便感觉比寻常箭矢略重,工艺极其精良。他仔细看去,立刻发现了不同寻常之处——那寒光闪闪的三棱破甲箭头,与箭杆的连接处,并非传统的嵌套胶粘,而是……一圈极其细密、规整的螺旋纹路!箭头尾部有一小截带螺纹的金属杆,正好拧入箭杆前端带内螺纹的金属套环之中!

“这是……螺纹?”朱棣毕竟是见过大世面的,宫中也有些精密的器物会用到简单的螺丝结构,但用在箭矢上,而且是如此微小精密的螺纹,他闻所未闻!

“父皇明鉴,正是螺纹。”朱高晟拿起那支箭,轻轻一拧,箭头便与箭杆分离。他又从木盒中拿起一个带着倒刺的柳叶箭镞,对准箭杆前端的螺纹口,轻轻旋转了几下,“咔”的一声轻响,便牢牢固定住。

“儿臣称此物为 ‘标准化可快速更换箭镞系统’。”朱高晟介绍道,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其核心,便在于这统一的螺纹接口。所有箭杆前端,皆嵌入特制的、带内螺纹的钢制套环。而所有种类的箭镞,其尾部都加工有与之匹配的外螺纹。”

他详细阐述了其优势和好处:

1. 极高的后勤效率与资源节约:

“传统箭矢,箭杆与箭镞一体,一旦箭镞损坏或箭杆折断,整支箭便报废。而采用此法,战斗中只需回收箭杆和箭镞。箭杆若完好,擦拭后便可重新装配箭镞继续使用;即便箭杆损坏,只要前端螺纹套环完好,亦可截断重装尾羽。箭镞更是可以无限次回收利用,只需简单打磨锋利即可。此番回收二百八十五支完好箭杆和全部箭镞,意味着我们几乎无损恢复了八成以上的弹药!这在长途奔袭、补给困难的环境中,意义重大!”

朱棣听得目光炯炯,他太清楚后勤的重要性了!大军远征,箭矢消耗是天文数字,运输极其困难。若能大幅提高箭矢的重复使用率,等于变相增加了携带的弹药量,减轻了后勤压力!

2. 无与伦比的战术灵活性:

朱高晟指着木盒中琳琅满目的箭镞,如数家珍:

“三棱破甲锥:专破铁甲,穿透力极强,用于狙杀重甲目标或军官。”

“柳叶倒刺箭:箭头带倒钩,中者难以拔出,造成持续失血和痛苦,用于削弱敌人士气和战斗力。”

“铲形断马箭:箭头宽大如铲,专门射马,能轻易切断马腿,对付骑兵效果极佳。”

“月牙破阵箭:箭头呈月牙形,带有锋利的刃口,能切割缆绳、皮甲,甚至能在密集阵型中造成范围杀伤。”

“鸣镝响箭:箭头中空,飞行时发出凄厉尖啸,用于通信、指示目标、扰乱敌军。”

“火箭:箭头特制,可绑缚浸油布条,用于纵火、夜间照明或信号传递。”

“训练用钝头箭:用于平日训练,节省损耗。”

他拿起一支箭杆,随手从盒中选取不同的箭镞拧上,演示其转换速度:“父皇请看,士兵可根据瞬息万变的战场情况,在极短时间内,根据需要更换箭镞。遭遇重骑,换破甲锥;需要扰敌,换鸣镝或倒刺箭;攻击马匹,换断马箭……一杆多用,瞬息万变,让敌人防不胜防!今日之战,我军便是利用多种箭镞的组合,远距离狙杀、扰敌、断马,最终才能以极小代价完成合围歼灭。”

朱棣看着那支在朱高晟手中不断变换“头颅”的箭杆,再想象一下战场上敌军面对时而破甲、时而倒刺、时而断马、时而还有尖啸扰神的箭雨时的绝望和混乱,心中震撼无以复加!

这已不仅仅是武器的革新,这是战术理念的颠覆!它将远程打击的精准性和针对性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些……这些不同种类的箭镞,还有这带螺纹的箭杆……能量产吗?”朱棣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他看到了这套系统背后蕴含的巨大军事价值。

朱高晟自信地点头:“回父皇,完全可以。儿臣在天津卫建立的工坊,早已采用 ‘标准化流水作业’ 。工匠分工明确,有的专门锻造箭镞毛坯,有的负责加工螺纹,有的制作箭杆和套环,最后统一组装检验。其生产效率和质量,远非传统工匠单打独斗可比。目前库存已有数万套各类箭镞和配套箭杆,待后方运输线稳定,便可陆续运抵前线,优先装备‘神臂卫’及精锐斥候部队。”

听着朱高晟的描述,看着手中那精巧绝伦、蕴含着无限杀机的“可更换箭镞”,朱棣沉默了。他踱步到帐篷门口,掀开帘子,望着外面广袤而苍凉的漠北天空,胸膛剧烈起伏着。

他原本的北伐战略,是集结优势兵力,寻找瓦剌主力进行决战,力求一举击溃,收复河套,震慑诸部,保北疆十年太平。这已经是一个宏大的、需要倾尽国力才能支撑的计划。

然而,此刻,他心中却涌起了一个更加大胆、更加狂野的念头!

高晟带来的,不仅仅是几件新式武器,一套新奇战术。他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战争模式的可能性!一种基于更高效率的后勤、更精准灵活的打击、更强大信息掌控(他隐约感觉高晟还有所保留)的作战方式!

“或许……朕这一次,可以做得更多?” 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疯狂滋长。

如果……如果明军的精锐斥候和部分骑兵,都能装备这种复合弓和可更换箭镞,熟练掌握那“十六字诀”的游击战术,那么他们在漠北的活动能力和破坏力将得到质的飞跃!

他们可以像幽灵一样,更深入大漠,更持久地活动,更有效地猎杀瓦剌的小股部队,切断其补给线,侦查其主力动向,甚至……直接威胁到瓦剌的后方腹地!

而大军主力,则可以更加从容地稳步推进,不必再过分担心侧翼骚扰和后勤威胁,甚至可以尝试分兵,进行更大范围的战略包抄!

“也许……朕不仅能击溃马哈木,还能趁机将大明的兵锋,推进到更北方!去到那些前朝都未曾有效控制的地方!彻底打垮瓦剌的脊梁,让他们几十年内都无力南顾!”

朱棣的呼吸变得粗重起来,眼中燃烧着前所未有的野望。他感觉自己手中握着的,不再仅仅是一支强大的军队,更是一把经过精心打磨、开了刃、并且配备了各种“特效插件”的神兵利器!

“高晟。”朱棣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着自己的儿子,“你立下的,不只是阵前斩首之功,你这是……为我大明,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啊!”

他用力拍了拍朱高晟的肩膀,语气充满了决断:“你的这些箭,还有你的那套打法,要尽快总结成册,在精锐中推广!天津卫的工坊,要全力生产!后勤运输,朕会亲自督促!朕要让马哈木好好尝尝,我大明‘富裕’仗,是个什么滋味!”

朱棣的脸上,露出了一个混合着兴奋、期待和一丝狞笑的表情。他仿佛已经看到,无数装备着复合弓、携带着各种功能箭镞的明军精锐,如同致命的蜂群,肆虐在广袤的草原上,将不可一世的瓦剌骑兵,一步步拖入绝望的深渊。

而这一切的起点,就在这个刚刚还因为呕吐而狼狈不堪的儿子身上。

潜龙不仅亮出了爪牙,更献上了足以改变战争形态的利器。漠北的战局,乃至大明未来的边疆战略,都因为朱高晟这番“胡思乱想”和“奇技淫巧”,而悄然转向了一个更加激进、也更加辉煌的方向。朱棣感觉,自己这次北伐,或许将成就远超预期的、真正足以载入史册的千秋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