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博弈 > 第65章 心中的信念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秋意渐深,皇城内外却因一道旨意而暗流涌动。皇帝朱批的水利普查章程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涟漪迅速扩散至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工部衙门前所未有地忙碌起来,但这份忙碌之下,藏着各种难以言说的心思。

稽核处值房俨然成了临时指挥中枢。沈涵深知,章程获批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真正考验在于执行。人员遴选是第一道关卡。

按照章程,普查人员需从工部、都水司、地方河泊所及精通水利算学的官员中抽调。这给了各方势力安插人手的机会,也成了博弈的焦点。

都水司李侍郎送来一份洋洋洒洒的推荐名单,上面多是其亲信或背景复杂的官员,美其名曰经验丰富。

沈涵看后,不动声色地将其搁置一旁,转而与周算盘、孙老道依据过往考绩、专业背景和风评,拟定了一份备选名单。他尤其注重挑选那些像韩承一样,有真才实学却因不善钻营而沉沦下僚的技术官员。

双方名单差异巨大,争执在所难免。李侍郎坚持认为沈涵名单上的人缺乏历练,难当大任。

沈涵则拿出虞衡司试点和韩承对闸口测算的实例,强调普查需要的是严谨、务实和忠于数据,而非官场圆滑。争论呈报至御前,朱元璋罕见地没有和稀泥,直接朱批:遴选之事,依沈涵所奏。用人不疑,朕观其后效。

这道批示,极大地坚定了沈涵的信心,也狠狠挫了李侍郎等人的气焰。最终,一支以技术官员为骨干,混编部分精干吏员的普查队伍初步成型。

韩承被任命为都水司方面的协理官,专门负责技术标准核定和疑难问题处理,地位悄然提升。

人员既定,紧锣密鼓的培训随即展开。沈涵亲自讲解普查的意义、流程和纪律要求。周算盘负责培训数据记录、核算的标准方法,确保各地数据格式统一、可比。沈涵还特意请来将作监的杜主事和那位退休的冯老闸官,讲解水利设施勘验的实务要点和常见舞弊手法。

培训并非一帆风顺,一些老派官员对繁琐的表格和严格的流程颇有微词,但在沈涵的坚持和皇帝的明确支持下,也只能硬着头皮学习。

就在培训进行期间,赵四等人从清江浦传回了更确切的消息。他们确认,清江浦最大的隐患位于城郊的永济堰。

该堰三年前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加固,但据当地老河工透露,当时使用的石材远不如上报的规格,灰浆黏合也偷工减料,如今堰体已有细微渗水迹象。

而承包那次工程的,正是与漕帮关系密切的广源建材行。更令人警惕的是,赵四发现,近期有京城口音的人出现在清江浦,与广源行的掌柜有过接触。

山雨欲来风满楼。清江浦的永济堰,仿佛一个精心布置的陷阱,等待着普查队伍的踏入。

出发前夜,沈涵将韩承单独留下。值房内灯火摇曳,墙上挂着大幅的大明河渠图。

韩主事,此次普查,首站便是清江浦。你我都知,那里是龙潭虎穴。沈涵目光凝重。

韩承经过这些时日的接触,对沈涵的魄力和务实深为钦佩,他拱手道:下官明白。永济堰之事,赵护卫已有禀报。下官定当恪尽职守,以数据为准绳,不放过任何疑点。

光有数据还不够。沈涵摇头,我们需要确凿的证据,尤其是物料实物与账目不符的证据。勘验时,你须格外留意堰体石材的质地、灰浆的成分,必要时,可凿取少许样本。同时,留意当地河泊所官员与那广源行的互动。

下官记下了。韩承郑重点头,眼中既有紧张,更有一种肩负重任的使命感。

沈涵拍了拍他的肩膀:记住,安全第一。遇事不可强求,及时通报。陛下已准许卫所护卫,届时会有官兵随行。你不仅是技术官,也是我的眼睛。

送走韩承,沈涵独自站在地图前,手指从京城缓缓滑向清江浦。这条路上,有明枪,有暗箭,有官场的倾轧,有地方的豪强。但他别无选择,只能前行。水利普查这把刀,能否劈开重重迷雾,清江浦将是第一块试刀石。

翌日清晨,由数十名官员、吏员、护卫组成的首批普查队伍,在晨曦中悄然离开京城,奔赴命运未卜的清江浦。沈涵站在城楼上,目送队伍远去,秋风吹动他的衣袍,猎猎作响。

他知道,真正的较量,此刻才刚刚开始。而他所依仗的,唯有心中的信念,和手中那看似无形、却足以撼动山河的数据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