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博弈 > 第71章 淤积为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沈涵立在稽核文牍处的院中,晨光熹微,却驱不散他眉宇间的凝重。朱元璋将那道关乎清江浦永济堰贪腐案的奏疏留中不发,已过去整整五日。这沉默比直接的斥责更令人难安。

衙门里一切照旧。赵四带着人继续整理从各地陆续送回的水利普查文牍,周算盘埋头核算着都水司新报上来的物料账,吴愣子则领着几个新招募的书吏,开始尝试将户部太仓的旧年账册进行归类。

表面平静之下,暗流汹涌。谁都清楚,皇帝的沉默,既是悬在胡惟庸头顶的利剑,也是压在沈涵背上的巨石。

沈涵走到一张新绘制的巨大图表前,上面以不同颜色的线条和符号,标注着各地上报的水利工程状况与钱粮耗费。清江浦的位置,被朱笔画了一个刺目的圈。

韩承拖着还有些不便的腿脚走过来,顺着沈涵的目光看去,低声道:大人,永济堰的旧档几乎被销毁殆尽,仅凭目前推算出的物料缺口,难以直接定论。广源行掌柜一死,线也断了。

沈涵目光未动,只是指尖轻轻点着图表上清江浦下游的几个区域。账目死了,但水流不会说谎,石头和木料也不会。他声音平静,查不了上游的贪墨,就先查下游的淤塞。都水司可有精通淮泗水情的老河工?

韩承一怔,旋即明白过来。有,有个老河工,姓徐,在淮河上跑了大半辈子,因性子太直,得罪了上官,一直被闲置着。

请他过来,沈涵道,不要声张。就以核查下游河道通畅的名义。

正说着,郑彦快步走了进来,面色有些紧张,递过一份文书。沈涵,中书省刚发来的移文,关于明年工部各司预算审议之事,要求稽核处五日内,预先出具一份核算意见。

沈涵接过文书,扫了一眼,嘴角泛起一丝冷意。

胡惟庸的反击来了,不再是纵火刺杀,也不再是公文陷阱,而是更冠冕堂皇的阳谋。用繁杂却紧要的公务,将他的人手和精力牢牢拖住,让他无暇他顾,尤其是无法深入追查清江浦。

他将移文递给周算盘,预算核算照做,但不必求全,抓住几个大宗物料和人工开支项即可。赵四,你带两个人协助。

赵四应了一声,眉头却皱着,大人,这明显是想捆住咱们的手脚。

我知道,沈涵淡淡道,可他用的皆是朝廷法度内的正事,我们推脱不得。他目光再次落回那张水利图表,声音低沉,他们想让我们只看眼前这一亩三分地,我们偏要看得更远。

午后,那位姓徐的老河工被悄悄领了进来。老人皮肤黝黑,手掌粗糙,眼神里带着历经风浪的浑浊与精明。沈涵屏退左右,只留韩承在侧,亲自给老人倒了碗粗茶。

老丈,不必拘礼,只想请教,依您看,若清江浦永济堰常年失修,其下游百余里,何处最易淤塞成患?

老河工捧着茶碗,迟疑地看了看沈涵,又看了看韩承。韩承对他点了点头。

老人这才放下碗,伸出粗糙的手指,在空中有力地划动起来。

回大人话,永济堰若泄水不畅,首当其冲便是下游七十里的拐子口。那地方河道突然收窄,水流一缓,泥沙必定沉积。往年只要永济堰稍有问题,拐子口的漕船十有八九要搁浅……

他侃侃而谈,将下游可能出问题的几个关键节点一一道来,何处堤岸易被冲刷,何处河道最易改道,说得清清楚楚。

沈涵默默听着,眼神越来越亮。待老人说完,他起身对老河工郑重一揖。多谢老丈指点。

送走老河工,沈涵立刻对韩承道:立刻派人,不,你亲自带几个信得过的,拿着都水司的勘验公文,去这几个地方实地测量水深,探查河床淤积情况。不要提永济堰,只说是例行河道养护。

韩承精神一振,他明白沈涵的意图了。上游的账目被毁,人证被杀,但下游河道淤积的现状,却是无法抹去的证据。

通过精确测量下游的淤积量,反向推算可能的水流冲击力和泥沙来源,虽不能直接作为贪腐的铁证,却足以形成强大的旁证,戳破“永济堰运行良好”的谎言,甚至能大致推算出被贪墨的修堰物料究竟去了哪里。

属下这就去办!韩承领命,匆匆而去。

处理完此事,沈涵又将目光投向吴愣子那边。户部太仓库的旧账浩如烟海,吴愣子几人进展缓慢,但已初步发现一些蹊跷之处。各地粮仓上报的“折耗”比例,差异极大,且有些陈年旧账的核销凭证,显得颇为草率。

通政司那条线,似乎越来越清晰了。

就在这时,一个小内侍悄无声息地出现在门口,尖细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陛下口谕,宣稽核文牍处领事沈涵,武英殿见驾。

整个衙门瞬间安静下来。赵四等人停下手中的活计,担忧地望向沈涵。

该来的,终于来了。

沈涵整理了一下身上的青色官袍,深吸一口气,沉声道:臣,领旨。

他走出衙门,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朱元璋在沉默五日后突然召见,是为了清江浦的案子,还是为了胡惟庸的预算审议?抑或,另有更深的意图?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他抬步向那座威严的宫城走去,步伐稳定,唯有袖中的手,微微握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