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博弈 > 第161章 新规之阻,旧影再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1章 新规之阻,旧影再现

官店案的尘埃落定,并未给稽核处带来长久的宁静,反而像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让更多隐藏的矛盾浮出水面。

沈涵力主推动的《物料基准新则》草案,在朝廷各部院间引发了远比想象中更大的波澜。

这日,沈涵应邀参加由工部牵头、户部与兵部协理的“物料采买章程会商”。会议尚未开始,堂内便已弥漫着一股无形的压力。

工部右侍郎郑沧,一个面容清癯、眼神却锐利如鹰的老臣,正慢条斯理地品着茶,与身旁的户部郎中低声谈笑,仿佛全然未觉沈涵的到来。

及至会议开始,郑沧率先发难,他将那份草案轻轻推至桌案中央,语气平和,字眼却如针刺:

“沈领事年少有为,锐意革新,老夫佩服。然则,此《新则》所列之基准,未免过于……理想化。”

“各地物产有别,匠艺高低不同,时节丰歉不一,岂能以一纸文书而定天下物价、耗材之准?若强行推行,恐徒增文书往来,延误工期,反害实务。譬如这江南杉木与湖广杉木,质地价格便有差异,岂可等同视之?”

他语速不快,却引经据典,结合各地物产差异、工匠惯例,层层剖析,将草案中许多基准批为“不谙实务”、“闭门造车”。

不少与会官员频频颔首,显然,郑沧说出了他们的心声。这不是胡惟庸式的赤裸对抗,而是凭借专业知识和官场资历构建的铜墙铁壁。

沈涵耐心听着,心中清明。郑沧所言,部分确是实情,基准制定确需考虑地域差异。但更多的,是以“特殊情况”为名,行维护固有利益格局之实。

他待郑沧言毕,才平静开口:“郑侍郎所言甚是,地域差异,确需考量。然,差异非是无序之借口,惯例亦非是虚高之理由。稽核处非是要定死价格,而是要确立一个透明、可比对的基准范围,防止的,正是借‘差异’与‘惯例’之名,行贪墨之实。譬如北疆军械采买案,其虚报之价,远超合理差异之界。至于郑侍郎所言杉木之例,正说明需细化品类,明确标准,而非放任自流。”

他语气平稳,却寸步不让,以数据事实回应经验之谈。会议不欢而散,未能达成任何共识。沈涵知道,这只是开始。

返回衙署,沈涵发现一份来自刘伯温府上的拜帖,邀他过府一叙。依旧没有署名,但沈涵心知,这必是刘伯温之意。

夜色中,沈涵再次踏入那间静谧的书房。刘伯温精神似比前次见时好些,正对着一局残棋沉思。他未等沈涵开口,便指了指棋盘一角:

“沈小友,你看此处。黑白纠缠,看似黑棋气势汹汹,欲断白棋大龙。然白棋若能在此处‘碰’一手,看似委屈,实则预留余味,可借力打力,反制中腹。攻坚非只猛冲一途,有时,迂回侧击,或能收奇效。”

沈涵凝视棋盘,若有所悟。刘伯温是在提醒他,面对郑沧这等根基深厚、善于借“理”拒变的老臣,正面强攻,易陷入口舌之争,消耗精力。或可从其体系内部寻找缝隙,或从其他看似不相关的方向施加影响。

“伯爷教诲,沈涵铭记。”沈涵郑重道。

刘伯温微微颔首,不再多言,目光重新落回棋盘。

带着新的思考回到稽核处,沈涵调整了策略。他暂缓与工部在会议上的直接交锋,转而命周算盘集中精力,从已掌握的各地物料价格、历年采买记录中,筛选出那些“差异”确实巨大、且明显不合理的案例,准备形成专册。同时,他让赵四留意,郑沧或其关联人物,在其它事务上是否有可供借力之处。

吴愣子的伤势已大好,终于能自由活动。他憋了许久,主动请缨:“头儿,让俺也做点事吧!老看账本,眼都花了!”

沈涵知他性情,便将一份核对过的、涉及京营一批箭杆用竹采买的清单交给他:“愣子,你去城西竹木市看看,实地了解一下这批竹料的成色、市价,与工部报价比对一下。”

吴愣子大喜,接过清单,拍着胸脯:“头儿,放心!”

看着吴愣子兴冲冲离去的背影,沈涵摇了摇头,嘴角却带起一丝笑意。这或许也是打破僵局的一种方式。

然而,平静并未持续多久。两日后,赵四带回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

“头儿,我查到,郑侍郎的妻弟,在城南开了一家‘裕和昌’绸缎庄,规模不小。但奇怪的是,近半年,这家绸缎庄与城内几家大官店,尤其是专司宫中采买的‘内织染局’下属官店,往来骤然频繁,且交易数额颇巨。”

“绸缎庄与官店?”沈涵蹙眉,这组合有些奇怪。

“更奇怪的是,”赵四压低声音,“我隐约查到,那家‘裕和昌’,似乎与之前咱们盯过的、那个专司洗钱的‘裕泰昌’皮货行,在资金上有过一些隐秘的关联,但痕迹很干净,几乎无从查起。”

裕泰昌!那个随着官店案主犯入狱而线索中断的地下钱庄!难道……郑沧也与那条隐藏的黑色资金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