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博弈 > 第202章 京华烟云暗藏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时序入冬,京城寒意愈浓。各衙门的炭敬冰敬渐渐多了起来,这是官场不成文的惯例,也是人情往来的缩影。稽核处衙门却显得有些冷清,除了几个与沈涵私交尚可、或确实在“样板审计”中得益的官员派人送来些寻常节礼被沈涵按价回赠外,并无多少车马喧嚣。

沈涵乐得清静,正好将精力集中于两件事:一是与毛骧反复推敲周算盘返京的路线与护卫方案,务必做到万无一失;二则是继续深挖孙淼的线索。

吴愣子又去了通政司几次,借口核查其他文书,试图从孙淼的同僚口中套话,却收获甚微。孙淼此人,仿佛真就是个闷葫芦,当值抄录,下值归家,几乎不与同僚深交,也未见与什么特别的人物往来。越是干净,越让沈涵觉得不寻常。

“要么,此人背景极其深厚,遮掩得天衣无缝;要么,他就是个最顶级的暗桩,蛰伏极深。”毛骧听了沈涵的疑虑后,如此判断,“无论是哪种,暂时都不要动他。盯着即可,看看谁会与他接触。”

沈涵深以为然,按下对孙淼的探究,将注意力转回公务。

这日,他正在审阅户部送来的一批漕运相关账目副本。这是年度例行稽核的一部分,原本并未指望发现什么大问题。然而,当他的目光掠过一组关于“漕船修缮补贴”的数据时,却微微一顿。

账目显示,去年自淮安府清江浦船厂拨付的一笔专项补贴,数额巨大,理由是用于一批老旧漕船的紧急维修,以确保漕粮按时北运。单据、批复一应俱全,流程看似毫无瑕疵。

但沈涵却记得,不久前核查工部物料档案时,似乎看到过清江浦船厂上报的同期木材、桐油、铁钉等主要维修物料的采购记录,其总量,与这笔补贴所能支撑的维修规模,存在一个微妙的、不易察觉的差距。

若在以往,这点差距或许会被归咎于损耗、或是其他未记录的杂项开支。但此刻,在经历了扬州盐案、见识过各种高明做账手法的沈涵眼中,这细微的不匹配,却如同白纸上的墨点,格外刺眼。

他没有声张,而是不动声色地调来了工部相关的全部物料档案,以及户部关于这笔补贴拨付、核销的所有环节文书,命令手下最精于数据比对的两个书吏,抛开原有结论,重新进行交叉核验。

同时,他让吴愣子通过锦衣卫的渠道,设法了解去年清江浦船厂那批所谓“紧急维修”漕船的实际状况,以及负责此事的官员背景。

数日后,初步核验结果出来。书吏回禀:“大人,账目单据本身衔接严密,几乎看不出破绽。但若将工部物料与户部拨款分开建立模型,再以《物料基准新则》进行反向测算,可发现,实际用于维修的物料价值,约莫只有拨款总额的七成左右。剩余三成,约五万两白银,在账面上……消失了。”

“消失了?”沈涵眼神一凝。

“是,账面上看,款项支付、物料采购、维修用工,各个环节都‘刚好’用完,分文不剩。但若以基准衡量,则必然有近三成的款项,未曾体现在最终的维修成果上。其手段……十分高明,若非大人提示进行反向测算,几乎无法察觉。”

几乎是同时,吴愣子也带回了锦衣卫初步探查的消息:“大人,清江浦船厂那边,去年确实有一批漕船进了厂,但据几个老船工私下说,维修规模似乎没账上说的那么大,很多船只是例行保养,甚至有些只是刷了遍漆。负责此事的,是工部都水清吏司的一位员外郎,名叫……郑永春。此人……据说与已故的江夏侯府上,有过一些往来。”

郑永春!工部都水清吏司!与周德兴有过往来!

几个关键词瞬间在沈涵脑中串联起来。

清江浦位于淮安府,乃漕运枢纽,亦属广义上的淮西地域范围!这笔消失的五万两漕船维修款,其手法之隐蔽,与周算盘信中提及的、那消失在淮西的四十多万两盐款,何其相似!

难道,这并非孤立事件?除了盐政,连这维系帝国命脉的漕运,也成了某些人暗中输送利益的渠道?

沈涵感到一股寒意自脚底升起。若真如此,这张隐藏在淮西故地的利益网络,其触角之深、范围之广,远超他之前的想象!

他立刻下令,停止对这批漕运账目的明面核查,所有相关文书封存,参与核验的书吏严格保密。他知道,自己可能无意中又触碰到了另一条危险的线。在周算盘返京、情况未明之前,绝不能贸然深入。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就在他下令封存漕运账目的第二天下午,那位与他有过数面之缘、负责传递宫中消息的中年太监,再次悄无声息地来到了稽核处衙门。

这一次,他没有带来皇帝的口谕或赏赐,只是如同闲话家常般,对沈涵说道:“沈主事近日忙于公务,甚是辛劳。陛下偶闻,户部漕运、工部船政,账目纷繁复杂,稽核不易。陛下让咱家问问,沈主事近日核查,可还顺利?有无遇到什么……难处?”

沈涵心中剧震,面上却不敢有丝毫表露,恭敬答道:“有劳陛下挂心,漕运账目虽繁,然皆按章程核查,目前并未发现重大疏漏,一切尚算顺利。”

那太监点了点头,脸上依旧是那副看不出深浅的笑容:“顺利便好。陛下还说了,稽核处乃国之利器,当时时砥砺,然亦需知晓,漕运关乎京畿命脉,牵一发而动全身。查账核数,当以稳为主,切莫……操切行事,惊扰了漕运大局。”

说完,他意味深长地看了沈涵一眼,便告辞离去。

沈涵独自站在值房中,背心已被冷汗浸湿。

皇帝知道了!他不仅知道自己正在核查漕运账目,甚至可能已经察觉到了那“消失的五万两”!最后那句“切莫操切行事,惊扰漕运大局”,是提醒,是告诫,更是一种无形的约束!

是孙淼?还是稽核处内部?或是户部、工部有人将消息透了上去?皇帝的消息网络,竟如此灵通?!

他原本以为自己在暗中布局,却不知自己的一举一动,或许早已落在某些人,甚至是皇帝本人的眼中。

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置身于这帝国权力中枢,推行任何变革,都如同在雷池边缘行走,每一步都需权衡万千。

周算盘,你必须尽快回来。

沈涵在心中默念。我们需要合二人之力,才能在这迷雾重重的棋局中,找到那条最稳妥的落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