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年初一,清晨五点半,天还未亮透,零星的鞭炮声还在提醒着人们新年的开始。林羽母亲正轻手轻脚地在厨房准备初一的第一顿饺子,父亲则仔细熨烫着待会儿要穿的新衣。按照北方的老礼,今天本该是自家人团聚,最多至亲登门拜年的日子。

然而,刚过七点,第一波敲门声就响了起来。

“来了来了!”母亲擦着手去开门,门外站着的是隔壁单元的老李一家三口,手里提着精美的果篮和酒水。

“林大哥,林大嫂,过年好过年好!给您二位拜年了!”老李嗓门洪亮,笑容满面,“哎呦,小羽在家呢吧?真是越来越出息了!”

林羽闻声从里屋出来,笑着拱手回礼:“李叔,李婶,过年好,快请进。”

这仿佛是一个信号。自老李家之后,林家的门铃和敲门声就再没停过。

第一幕:络绎不绝的拜年客

来的大多是街坊邻居,很多都是看着林羽长大的叔叔阿姨,但也不乏许多陌生的、年轻的面孔。

“林总,过年好!我是咱们新区‘林氏商超’家电部的王磊,我爸妈就住这栋楼三楼…”一个精神小伙恭敬地递上礼物。 “林大哥,这是我闺女张晓雅,去年刚从深圳回来的,现在在咱们集团那个…那个什么智慧医疗产业园做行政…”一位老邻居拉着女儿的手,语气里满是骄傲。 “林总您好,冒昧打扰,我是咱们物流中心新来的调度刘健…”

父母一开始还有些应接不暇的忙乱,但很快就被一种巨大的自豪感和喜悦淹没。母亲忙着端出周晓芸提前备好的、印着林氏Logo的精品坚果盒和各式糖果点心,父亲则不停地递烟泡茶。

林羽成了绝对的中心。他穿着母亲买的红色毛衣,像个吉祥物一样,不断重复着“过年好”、“谢谢”、“工作上还顺利吗?”、“家里老人身体怎么样?”。

第二幕:“返乡潮”背后的故事

趁着间隙,邻居们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小羽啊,真是多亏了你!”住在对门的赵阿姨拉着他的手不放,“我家那小子,原来在北京,一年到头见不着面,挣得多花得更多,房子更是想都别想。现在可好,回来了,在咱们自己楼下的商场当了个什么主管,工资不比在北京少多少,关键是吃家里住家里,踏实!” “是啊!”旁边立刻有人附和,“我外甥女也是,大学毕业后在南方漂了几年,听说咱赤峰也有了好公司,还是世界500强的标准(他们自发认为),赶紧就回来了。面试上了,说公司氛围好,领导专业,福利更是没话说!离家还近,周末都能回来吃顿饭。”

言谈间,林羽了解到,林氏集团的到来,不仅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更重要的是扭转了当地人才“一江春水向南流”的趋势。许多和他一样在外拼搏的年轻人,看到了家乡发展的潜力,纷纷选择回流。

“工资高、待遇好、说出去体面、还能照顾家”,这四点成了林氏集团在赤峰人才市场上最硬的金字招牌。一个在林氏工作,几乎成了当地年轻人最佳的职业选择,也成了父母们炫耀的资本。

第三幕:甜蜜的负担

来拜年的人,几乎没有空手的。各种各样的礼品堆满了客厅一角:名酒、高档茶叶、保健品、当地特产…很多礼物上还细心地贴着便签,写着名字和部门。

母亲一边高兴,一边发愁:“这…这也太多了,怎么吃得完用得完?” 父亲则板起脸,对又来一拨客人说:“老张,你来坐坐我高兴,再拿东西下次可真不让进门了啊!” 对方却笑着摆手:“哎呀,老林头,跟你没关系!这是给我们林总拜年,是心意!再说,都是咱自家厂子产的点心,不值钱,尝尝鲜!”

林羽应对得体的同时,也敏锐地察觉到一些微妙的情绪。有些年轻员工显得格外紧张,眼神里充满了敬畏和渴望被认可;有些中层管理者则试图在拜年中简短汇报工作或表决心。

他始终保持着温和的笑容,对每个人都说“辛苦了”、“新的一年一起努力”、“家里有什么困难就跟公司说”。他知道,这不仅是一次拜年,更是一次非正式的员工关系和社区关系的维护。

第四幕:家宴与感慨

直到下午三四点,人流才渐渐稀疏。一家人瘫坐在沙发上,看着满屋的狼藉和堆积如山的礼品,相视苦笑,却又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难以掩饰的欣慰。

“累坏了吧?”母亲心疼地看着儿子。 “还好。”林羽笑着摇头,给父母各倒了一杯热茶,“就是没想到这么…热闹。” 父亲点燃一支烟,缓缓吐出一口,看着窗外:“以前啊,这院里有点出息的孩子都往外跑。现在倒好,都因为你回来了。挺好,真好。”

晚上,吃着中午剩菜凑合的“家宴”,话题自然还是绕不开白天的盛况。母亲念叨着谁家孩子变懂事了,谁家老人气色好了;父亲则感慨林羽是真的为家乡做了件大实事。

林羽听着,心里暖暖的,也沉甸甸的。这份来自乡邻的拥戴和信任,远比任何商业上的成功更让他感到满足,也更觉责任重大。他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家,更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承载许多家庭希望的角色。

窗外,又飘起了细雪,柔和地覆盖着这个北方小城。家家户户窗内的灯火温暖而明亮,其中许多盏灯下,都坐着因为林氏集团而得以团圆的家庭。

这个年,对林羽而言,过得格外热闹,也格外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