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神豪秘书系统之百姨百顺 > 第396章 灶膛余火温旧事,破碗盛粥话当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96章 灶膛余火温旧事,破碗盛粥话当年

第三百九十六章 灶膛余火温旧事,破碗盛粥话当年

片场的雪还没停,道具组又搬来几个旧木箱,有的钉着“国货”字样,有的贴着泛黄的印花税票。老张蹲在箱子旁,用软布蘸着酒精慢慢擦箱子上的霉斑,擦着擦着露出一行小字:“民国八年三月十二日,存于学生会仓库”。他忽然直起身喊:“林羽,你快来看这个!”

林羽正帮王婶往灶膛里添柴,闻言丢下火钳跑过去。箱子侧面的木板上,用铅笔写着几行歪歪扭扭的字:“今日领到粥两碗,咸菜一碟。阿梅说她不饿,把粥让给了伤员。雪太大,队伍走散了,我们躲在破庙里烤火,火塘里埋了三个土豆,等熟。”字迹被水浸过,晕开了几处,却看得人鼻尖发酸。

“这箱子怕是有百年了。”林羽指尖拂过那些字,“阿梅……会不会是当年参加请愿的学生?”王婶端着簸箕路过,凑过来看了一眼,忽然“呀”了一声:“这字迹像我姥姥的!她当年总说,年轻时在破庙里给伤员分过土豆,有个姑娘把粥让给她,自己啃冻硬的窝头,后来听说那姑娘没跟上队伍……”

她声音忽然哽住,转身往灶房走,肩膀微微耸动。林羽捡起块木炭,在箱子旁的雪地上画了个简易的破庙,问老张:“下一场就拍他们躲进破庙的戏吧?让小郑他们演躲雪的学生,把这箱子当道具,就摆在火堆旁。”

老张点头:“再加段戏——有个姑娘把粥让给伤员,自己嚼干窝头。对了,让道具组蒸几个冻硬的窝头,得真冻得邦邦硬,咬起来硌牙的那种。”

道具组的小李立刻应声跑开,路过灶房时被王婶拉住,塞给他个布包:“把这个带上,刚蒸的红糖馒头,让孩子们垫垫肚子。冻窝头太硌,别把牙硌掉了。”小李掀开布包看了眼,雪白的馒头上点着红点,赶紧揣进怀里跑了。

片场的破庙是用竹架和帆布搭的,屋顶故意戳了个洞,“雪花”正从洞里飘进来,落在火堆旁的草堆上。小郑他们裹着打补丁的棉袄,缩在草堆边瑟瑟发抖,有个梳麻花辫的女演员——正是演“阿梅”的小雅,正把怀里的布包往另一个“伤员”手里塞。

“你快吃,”小雅的声音发颤,带着刻意压哑的哭腔,“我不饿,早上吃了红薯。”那“伤员”演员刚要接,老张突然喊“停”:“不对!当年的学生哪有这么干净的布包?小雅,把你那包换成粗麻布的,上面再补两个补丁。还有,你递粥的时候手得抖,天太冷,冻的!”

小雅赶紧换了布包,手指故意在寒风里暴露了会儿,再递出去时果然抖得厉害。小郑蹲在火堆旁,手里攥着个冻窝头,正试图用刀子劈成小块——那窝头冻得像石头,刀刃都硌出了火星。

“这玩意儿真能吃?”小郑龇牙咧嘴地问,“牙都要崩掉了。”老张在监视器后笑:“当年别说冻窝头,树皮都有人啃。你试试用刀子劈成小块,放嘴里慢慢抿,能抿软。”小郑试着放了块在嘴里,眉头立刻皱成一团:“又干又涩,跟吃锯末似的。”

“这就对了,”林羽抱着胳膊站在一旁,“这才是真实的味道。王婶说她姥姥当年就这么吃,抿着抿着就哭了,不是因为难吃,是想起家里的热粥了。”

正说着,王婶提着个保温桶过来,掀开盖子舀出热气腾腾的姜茶:“来,喝点热的暖暖。当年我姥姥躲雪时,有个老太太给他们送过姜茶,说‘娃娃们别冻着’,现在想起来还暖得慌。”小雅接过姜茶,刚喝了一口就呛得咳嗽——太辣了,姜味直冲天灵盖。

“当年的姜茶哪有现在温和,”王婶笑着拍她后背,“都是老姜熬的,辣得人直冒汗,才能抗冻。你们看,喝了姜茶,手是不是不抖了?”小雅再递粥时,果然稳多了,眼神里还多了点韧劲儿。

雪越下越大,破庙里的火堆越烧越旺,映着演员们的脸。小郑突然指着屋顶的洞喊:“看!星星!”大家抬头望去,雪花混着星光落进来,落在冻窝头的碎屑上,落在小雅补丁的布包上,落在那个写着“阿梅”名字的旧箱子上。

老张突然说:“加段台词吧。小郑,你问小雅‘阿梅,咱们能撑到明天吗’,小雅说‘能,你看这火,只要不灭就有盼头’。”小郑刚要开口,王婶突然跑进来,手里举着件棉袄:“快穿上!刚从箱底翻出来的,我姥姥当年穿的,棉花都板结了,好歹比你们身上的厚。”

棉袄上满是补丁,领口磨得发亮,小郑穿上刚好合身,袖子却短了一截,露出冻得通红的手腕。小雅也套上件更旧的棉背心,背上还缝着块不同颜色的补丁。两人对视一眼,突然觉得那些冻窝头、破庙、漏雪的屋顶,都有了温度——不是火塘的热,是穿过百年时光的,有人疼的暖。

“各就各位,”老张的声音带着点沙哑,“最后一条,拍完收工!”火堆“噼啪”爆了个火星,落在阿梅的布包上,像谁在百年前,轻轻点了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