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逍遥兵王的战斗 > 第434章 脉通四海薪火长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万灵学堂的晨钟刚响过三遍,阿禾已站在种子驿站的门口。灵脉大道上,第一辆载着种子的灵车正缓缓驶来,车辕上挂着面小小的旗帜,绣着万灵麦的图案,在晨风中轻轻摇曳。驾车的是位来自极西荒原的少年,他勒住灵马,笑着跳下车:“阿禾先生,荒原的‘耐旱麦’收成了,特意来换你们的万灵麦种!”

阿禾接过少年递来的陶罐,指尖触到罐身的刻纹——那是极西荒原特有的“祈雨纹”,据说能引来灵脉的水汽。她打开罐子,耐旱麦的籽粒呈深褐色,带着风沙打磨的粗糙感,却在阳光下泛着健康的光泽。“这麦种真精神,”她笑着取出万灵麦的种子作为交换,“混种时记得掺点伴灵草灰,能帮它适应新土地。”

少年认真地记下,又从行囊里掏出块荒原的“锁水石”:“阿爸说这个送给驿站,埋在院里能聚水汽,让万灵麦长得更旺。”石头表面坑坑洼洼,却能隐隐感觉到一丝温润的灵气,像块藏着雨水的海绵。

这样的交换每天都在发生。来自东海诸岛的渔人带来能在咸水里生长的“海灵稻”,换走抗寒的极光麦;南域雨林的部落送来带着异香的“雨林麦”,想试试与万灵麦杂交出更耐湿热的品种;甚至连遥远的“迷雾界”,都派来了使者,用他们特产的“透光麦”(麦粒能折射灵气,照亮暗地),换走了上界的共生麦种。

种子驿站的院子渐渐成了个小型“灵脉博物馆”。东墙埋着极西的锁水石,西角种着南域的雨林藤,北窗摆着东海的珍珠贝,南檐挂着迷雾界的透光麦串,中央的空地上,各族孩子共同种下的万灵麦已长得比人高,麦穗在风中点头,像在向来者致意。

“阿禾先生,您看这麦秆的纹路!”阿凛的妹妹阿雪举着片万灵麦的叶子跑过来,叶片上的脉络竟与驿站墙上的灵脉图谱隐隐相合,“它自己就长成像灵脉的样子了!”

阿禾蹲下身,看着叶片上交错的纹路,忽然想起林安先生手稿里的一句话:“当种子记着灵脉的样子,土地就会跟着它的心意生长。”她轻轻摘下叶片,夹进《万灵志》(由《灵脉续志》扩充而成)的新章节里,旁边写道:“万物有灵,脉自天成。”

这年夏天,万灵盟举办了第一届“灵脉博览会”,主会场就设在万灵学堂。各族的展品沿着灵脉大道依次排开,西漠的“沙润麦”展台前,牧民们演示着如何用沙粒调节麦种的透气性;冰原的展位上,极光麦在特制的冰灯映照下,散发出梦幻的蓝紫色光晕;上界的修士则现场用灵晶粉末绘制聚灵阵,让共生麦的幼苗在阵中快速生长,引得孩子们阵阵惊呼。

最热闹的是“万灵麦培育区”。来自十七个界域的农技员围着试验田,讨论着如何让万灵麦适应更多样的土地。南域的老者建议在麦种里掺点雨林腐叶土,增强抗腐性;东海的渔人则提出用珍珠粉包裹种子,试试能否在深海礁盘上种植;极西的少年蹲在田里,用手指丈量株距,说荒原的风大,得种得更密才能互相挡风。

“你们看,”阿禾对围观的孩子们说,“培育种子就像交朋友,得知道对方的脾气,尊重彼此的不同,才能好好相处。”

博览会的最后一天,各族代表共同种下了“四海同心麦”——这是用十七种麦种混合培育出的新种,外壳带着十七种淡淡的纹路,象征着十七个界域的灵脉。埋下种子时,每个人都往坑里撒了把家乡的土,十七捧不同的土混在一起,竟冒出了淡淡的五色灵光,引得天空出现一道七彩的虹,一头连着灵脉大道,一头扎进博览会的会场。

“这是灵脉在喝彩呢!”小蕊奶奶拄着拐杖,看着天边的虹,眼里闪着泪光,“三百年了,从林安先生种下第一株灵麦开始,我们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不是一域的丰收,是四海的同春。”

博览会结束后,阿禾收到了一封来自珠母村的信。信是守土学堂的现任先生写的,说珠母村的老青云木下,长出了一株奇特的幼苗,根须里既带着西漠的沙粒,又裹着冰原的冻土,叶片上还沾着上界的灵晶粉,像是万灵麦的“变种”。

“它一定是顺着灵脉跑回去的,”阿禾笑着把信读给孩子们听,“想让林安先生和阿依娜先生也看看,他们当年的种子,如今已经走遍了天下。”

深秋的夜晚,种子驿站的灯火彻夜通明。阿禾和阿凛整理着新收到的麦种,陶罐碰撞的“叮咚”声,与窗外万灵麦的沙沙声交织,像首温柔的夜曲。墙角的《万灵志》已厚厚的一本,封面上的万灵麦图案,在灯火下仿佛活了过来,麦芒延伸向远方,像无数条看不见的灵脉,连接着四海的土地。

“等明年,我们把万灵麦种到迷雾界去,”阿凛擦着陶罐说,“让那里的孩子也能在麦香里读书,不用再怕黑暗。”

阿禾点头,望向窗外的星空。灵脉大道上的车灯连成一串流动的河,河面上漂浮着麦香与灵气,像条通往所有梦想的路。她知道,这条路没有尽头,就像万灵麦的麦芒永远向上生长,就像守脉者的脚步永远向着远方。而那些流淌在种子里的灵脉,那些种在心里的守护,终将像这夜的灯火,照亮四海,薪火长明,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