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唐中兴 > 第139章 西域东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莫贺延碛的晨光带着戈壁特有的凛冽,将河西走廊的沙丘染成金红色。李倓勒住胯下的汗血马,望着前方蜿蜒如带的疏勒河,手中的地图在风里猎猎作响。三万大军沿着河岸铺开,甲胄的银芒在荒原上连成长龙——这支由八千安西精锐、两万西域开拓军组成的队伍,是高仙芝留给大唐的最后底气,也是李倓许诺给长安的希望。

“殿下,前方三十里就是苦水驿,斥候回报驿馆已被吐蕃乱兵占据。”副将郭昕策马赶来,甲叶碰撞声清脆利落。他刚从龟兹押运粮草归队,脸上还带着未褪的风霜,“那些蕃兵约莫三千人,劫掠了过往商队,正围着驿馆分赃,防备松懈。”

李倓抬眼望去,远处的驿馆方向隐约飘着黑烟,那是吐蕃人焚烧商队货物的痕迹。他握紧了腰间的横刀,刀鞘上“安西”二字是高仙芝亲手所刻。“安西兵的刀,多久没见血了?”他忽然笑问,声音里带着少年人特有的锐气。

郭昕眼中闪过精光:“自去年击退大食探子,已有半载。将士们早憋坏了——尤其是那队回纥重骑,天天磨着马槊要过瘾。”

这支军队的构成堪称大唐西域军的缩影:八千安西兵中,有三千弩手配备改良过的中原强弩,箭簇经龟兹匠人淬炼,能穿透吐蕃的牦牛皮甲;两千陌刀手手持七尺长刀,是步战的中坚力量;剩下的三千骑兵则由突厥射雕手与回纥重骑组成,人马皆披轻甲,奔袭速度冠绝西域。而两万开拓军多是新招募的西域屯田的汉人子弟,虽不及安西兵精锐,却熟悉河西地理,善使短刀与投石索。

“传我将令。”李倓的声音陡然沉了下来,“弩手营列三排楔形阵,埋伏在驿馆南侧的胡杨林;回纥骑兵随我绕至东侧沙丘,待弩箭齐发后冲击蕃兵后阵;郭昕你率陌刀手与开拓军,从西侧平推,堵死他们的逃路——记住,安西军的规矩,不杀降卒,但劫掠百姓者,格杀勿论!”

军令如星火般传下。半个时辰后,胡杨林里的弩手已搭箭上弦,弩机的“咔嗒”声在寂静的沙地上格外清晰。李倓伏在沙丘后,能看见驿馆前的吐蕃兵正醉醺醺地摔跤取乐,他们的战马散落在一旁,连马鞍都未系紧。

“放!”随着他一声令下,南侧的胡杨林突然爆发出一阵密集的破空声。第一排弩手齐射后立刻蹲身装填,第二排紧随其后,箭雨如黑云般掠过戈壁,瞬间钉穿了最外围的吐蕃兵。惨叫声惊醒了沉迷酒肉的蕃兵,他们慌乱地去抓武器,却来不及组织防御——第二波箭雨已至,这次瞄准的是他们的战马。

“冲!”李倓一夹马腹,胯下汗血马如离弦之箭般冲出沙丘。身后的回纥重骑紧随其后,马槊平端如林,马蹄踏得黄沙飞扬。吐蕃兵刚稳住阵脚,就被骑兵的冲锋冲得七零八落,有人试图向东逃窜,却被迎面而来的陌刀阵拦住——郭昕一声令下,陌刀手“如墙而进”,刀刃劈砍间,人马触之即碎。

这场战斗打得干净利落。吐蕃兵本就是临时拼凑的乱兵,在安西军的“弩骑协同”战术面前毫无还手之力。不到一炷香的时间,三千蕃兵就死伤过半,剩下的人纷纷扔下武器跪地求饶。李倓勒马站在驿馆前,看着士兵们救治被掳的商队百姓,忽然听见人群中有人哭喊着“大唐官军”,声音嘶哑却充满力量。

“殿下,打扫战场完毕。”郭昕前来禀报,“斩获蕃兵首级八百余,俘虏一千二百人,夺得牛羊两千头,正好补充军粮。只是……”他顿了顿,递上一枚吐蕃兵的令牌,“这令牌上刻着‘逻些军部’的字样,不像是散兵的信物。”

李倓摩挲着令牌上的藏文,眉头渐渐皱起。逻些是吐蕃的都城,能佩戴这种令牌的,绝不是普通乱兵。他忽然想起高仙芝临行前的叮嘱:“吐蕃近年与南诏交好,常借乱兵试探河西防务,你东归途中务必谨慎。”

此时一名被俘的吐蕃小头目被押了上来,吓得浑身发抖。经通译盘问后得知,他们是吐蕃大相尚结息派来的前锋,目的是骚扰河西驿路,牵制唐军兵力——而吐蕃主力已与南诏联合,正集结于剑南边境,准备大举入侵。

“备马。”李倓立刻转身,“郭昕,你率大军继续东进,务必在十日之内抵达凉州。我带五十轻骑先行,连夜赶往长安报信。”他望着东方的地平线,晨光已染红了半边天,“西南要出事,长安不能没有防备。”

同一时刻的长安,紫宸殿内的气氛压抑得几乎让人喘不过气。肃宗李豫捏着一份从剑南送来的急报,指节泛白,脸色比御案上的宣纸还要苍白。殿下文武百官噤若寒蝉,连呼吸都放轻了许多。

“吐蕃联合南诏,二十万大军压境,连破茂州、汶川数城,刺史弃城而逃,百姓藏于山谷。”李豫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将急报扔在御案上,“崔宁还在长安,留守诸将束手无策——你们倒是说话啊!”

鱼朝恩连忙从宦官队列中走出,躬身道:“陛下息怒。剑南守军本就薄弱,如今叛军未平,可调之兵实在有限。依老奴之见,不如暂派使者与吐蕃议和,许以些许金帛,待河北战事结束再作打算。”

“议和?”郭子仪上前一步,声如洪钟,“吐蕃狼子野心,天宝年间以来数次毁约,岂是金帛能满足的?如今他们攻剑南,分明是趁我大唐内乱,妄图夺取蜀地作为东进跳板!”他指着舆图上的剑南道,“蜀地乃天府之国,若被吐蕃占据,长安将腹背受敌!”

鱼朝恩斜睨着郭子仪,阴阳怪气道:“郭令公说得轻巧,可如今朔方军主力在河北,安西军远在西域还未归来,哪里还有兵可调?难不成要让陛下御驾亲征?”

“臣愿率军驰援剑南!”郭子仪挺直脊背,“只要坚守大渡河一线,待安西援军赶到,定能将吐蕃与南诏联军击退。”

李豫眼中闪过一丝犹豫。他知道郭子仪忠勇,可自上次鱼朝恩构陷李光弼后,他对手握重兵的将领愈发猜忌。鱼朝恩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连忙道:“陛下,郭令公还有京营新兵训练,怕是难以抵挡吐蕃精锐。不如派神策军都将李晟前往,他年轻善战,定能不负圣望。”

就在这时,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内侍监高声通报:“启禀陛下,李倓殿下派来的信使,连夜从河西赶来,有紧急军情奏报!”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殿门口。只见一名浑身是尘的骑士踉跄着闯入,甲胄上还沾着血迹,他单膝跪地,双手高举一封染血的书信:“启禀陛下,殿下率三万安西军东归,在苦水驿大破吐蕃乱兵,截获情报——吐蕃主力已与南诏结盟,剑南危机!”

李豫连忙让人接过书信,展开一看,李倓的字迹力透纸背,详细描述了苦水驿之战的经过,以及从吐蕃俘虏口中得知的军情:吐蕃大相尚结息亲率十万大军,分三路攻蜀;南诏新王异牟寻率军八万配合,声称要“取蜀为东府”;而骚扰河西的乱兵,不过是为了拖延安西军东援的脚步。

“三万安西军……”李豫的声音终于有了底气,他猛地站起身,“李倓说,他们何时能到长安?”

“倓殿下已率轻骑先行,预计三日内可抵长安。郭昕将军率大军紧随其后,十日之内可至凉州,半月后便能抵达剑南边境。”信使高声回禀。

殿内顿时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叹。谁也没想到,在西域与长安断绝联系近半年后,李倓竟能带回如此一支精锐之师。郭子仪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鱼朝恩却脸色发白,悄悄后退了半步——安西军东归,意味着他独揽军权的美梦彻底破碎。

“传朕旨意!”李豫的声音响彻大殿,“封李倓为朔方节度副使,待其抵京后即刻统筹西北援军;郭子仪为剑南道行军大总管,率禁军与京营先行驰援,坚守大渡河;李晟为神策军先锋,率四千禁兵星夜南下,协助郭子仪布防!”

“陛下英明!”百官齐声跪拜,声音震得殿顶的瓦片都在颤动。鱼朝恩虽心有不甘,却也只能跟着下跪,心中暗恨——若不是李倓突然归来,他本可借着剑南危机,将神策军的兵权牢牢抓在手中。

散朝后,郭子仪在宫门外遇到了等候在此的太子李豫。李豫快步上前,握住他的手:“郭叔父,此次驰援剑南,凶险万分,您一定要多加小心。”

郭子仪拍了拍他的手背,眼中满是期许:“殿下放心,老臣身经百战,还能怕了吐蕃小儿?倒是建宁王殿下,此次东归一路艰险,你可派人去灞桥迎接。”他顿了顿,压低声音,“鱼朝恩心胸狭隘,定会记恨建宁王坏了他的好事,你需提醒,入京后万事谨慎。”

李豫点了点头:“叔父放心,我已安排妥当。如今安西军东归,河北有李光弼,剑南有叔父,叛乱平定指日可待。”他望着西方的天际,仿佛已看见那支带着西域风霜的大军,正踏着晨光向长安赶来。

三日后的灞桥,李倓果然如期而至。他一身征尘未洗,甲胄上还沾着戈壁的黄沙,见到李豫的那一刻,紧绷的嘴角终于露出笑容:“大哥,我回来了。”

李豫快步上前,用力拥抱了他一下,只觉他比出征时瘦了许多,却也沉稳了不少。“回来就好。”他拍着李倓的后背,“父皇已下旨,命你统筹西北援军,西南的安危,就全靠你和郭叔父了。”

兄弟二人并马向长安走去,身后是五十名精神抖擞的安西轻骑。李倓将河西的情况一一告知李豫:“吐蕃在河西的势力日渐猖獗,凉州以西的驿路多被他们控制,郭昕率大军走的是回纥道,虽绕远却更安全。此次吐蕃联合南诏攻蜀,看似凶猛,实则内部矛盾重重——南诏本是被迫结盟,只要我们许以好处,未必不能离间他们。”

李豫眼中闪过赞赏:“你想得很周全。父皇已派使者去南诏,承诺只要他们撤兵,便恢复双方的茶马贸易。”他顿了顿,“只是鱼朝恩那边,你需多加提防。此次你带回安西军,他对你已是恨之入骨。”

李倓冷笑一声:“我一心为国,他若敢刁难,我便在父皇面前与他对质。安西将士用命换来的战功,绝不容他诋毁。”他望向长安的城楼,心中清楚,此次东归不仅是为了平叛,更是为了守护那些留在西域的袍泽——只要大唐安稳,高仙芝与安西军在西域的坚守,才更有意义。

入宫面圣后,李倓被肃宗留在宫中议事。当他详细阐述安西军的“弩骑协同”战术,以及如何利用河西地理优势牵制吐蕃时,肃宗连连点头,心中对这位幼子的猜忌也渐渐消散。“朕没想到,你在西域竟有如此作为。”肃宗感慨道,“朕果然没有看错人。”

“这都是安西将士的功劳。”李倓躬身道,“高都护在龟兹坚守,郭昕将军保障驿路,将士们不卸甲,白首戍边,才换得西域安稳。此次东归,他们唯一的心愿,便是能早日平定叛乱,回家与亲人团聚。”

肃宗的眼中泛起泪光。他想起那些被派往西域的士兵,许多人一去便是数十年,连尸骨都无法归乡。“朕答应你,待叛乱平定后,定让现在所有安西将士荣归故里,赏良田美宅,以慰其功。”

离开皇宫时,已是深夜。李倓沿着宫墙行走,月光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远处传来禁军换岗的梆子声,他忽然想起在苦水驿救下的那些商队百姓,想起他们哭着喊“大唐”的模样。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不仅是平定叛乱,更是要守护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为了长安的安稳,为了西域的袍泽,也为了大唐的万里河山。

此时的剑南边境,郭子仪已率军抵达大渡河。他站在河岸的崖壁上,望着对岸吐蕃军营的篝火,心中底气十足——他知道,用不了多久,李倓率领的安西军就会赶来,而这场由吐蕃与南诏挑起的战火,终将被大唐的刀锋熄灭。

凉州城外,郭昕正指挥大军扎营。士兵们将安西军的军旗插在营寨中央,红色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远处的吐蕃探子看到这面旗帜,吓得立刻调转马头,向剑南方向逃去——他们都清楚,这面旗帜所代表的,是大唐西域最锋利的刀,是他们最畏惧的对手。

西南的危机仍在发酵,长安的权力博弈也未停止,但随着安西军的东归,大唐的天平终于开始向正义的一方倾斜。李倓站在长安的城楼上,望着西方的星空,仿佛看见高仙芝在龟兹城头挥手送别,看见郭昕率大军穿越河西走廊,看见所有安西将士的眼中,都闪烁着对胜利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