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唐中兴 > 第138章 邺城疑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残雪在邺城城头堆出斑驳的白。史思明的鎏金大帐里,炭火烧得旺到呛人,他捏着一封军报的手指青筋暴起,指腹几乎要将粗糙的麻纸戳破——军报上“史朝义屯兵河阳,三日未动”的字句,像一根毒刺扎进他眼里。

“逆子!”史思明猛地将军报掼在案上,青铜酒樽被震得跳起半尺,酒液泼在舆图上,晕开一片深色的渍。帐下谋士周挚连忙膝行上前,小心翼翼地捡起军报:“陛下息怒,二殿下许是顾虑河阳有李光弼的五万精兵,不敢贸然撤防。”

“顾虑?”史思明冷笑,左颊的刀疤在烛火下扭曲成一条红蛇——那是当年与李光弼在太原城下恶战时留下的旧伤,“他坐拥三万‘曳落河’精锐与五万燕军,足足八万大军,粮草堆得比城墙还高,分明是等着我死!”他拔出腰间弯刀,刀刃劈在案角,木屑飞溅,“安庆绪杀父夺位的下场就在眼前,这逆子是想步他后尘!”(注:“曳落河”为突厥语,意为“勇士”,是安禄山、史思明叛军的核心精锐部队,多由契丹、奚族等少数民族勇士组成,战斗力极强。)

帐内死寂,连炭块噼啪的声响都变得刺耳。所有人都清楚,自史思明杀安庆绪、夺燕王位后,对长子史朝义的猜忌就没断过。史朝义性情温和,体恤士卒,连掳来的民妇都不许将士欺凌,在军中威望日增;而史思明偏爱的幼子史朝清,嗜杀好掠,却仗着父亲宠爱,屡次在军中挑衅兄长。父子间的裂痕,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周挚眼珠一转,上前一步低声道:“陛下,与其养虎为患,不如借议事之名召他回邺,在帐外设伏,一了百了。届时只需宣称他通敌叛国,军中诸将必无异议。”

史思明眼中凶光乍现,弯刀在掌心转了个圈:“传朕命令,召史朝义三日内回邺。另派安太清率五千弩兵埋伏在东门瓮城!”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对外就说,朕为他接风洗尘,要亲自在府中设宴。”

信使快马奔出邺城时,河阳外围的白马坡大营里,史朝义正对着父亲的召令发呆。烛火映着他清瘦的脸,眉峰紧锁,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心腹将领骆悦掀开帐帘进来,见他这副模样,不由得叹了口气:“殿下,这是鸿门宴啊。上次您兵败相州,燕王当众用马鞭子抽您,骂您‘不如猪狗’,如今怎会真心与您议事?”

史朝义缓缓抬头,眼底没有半分慌乱,只有一种近乎冷酷的平静:“我知道。他要我死,不是一天两天了。”他将召令放在烛火旁,纸角很快卷了边,“可我不能死——我死了,这八万将士迟早会被史朝清那竖子折腾死。”

骆悦急道:“那您打算怎么办?回邺就是送死,不回又落个抗命的罪名!”

史朝义没有回答,反而起身走到帐外。夜色如墨,营中士兵们正围着篝火取暖,有人在哼家乡的小调,声音沙哑却透着对安稳的渴望。史朝义望着那些跳动的火光,心中渐渐浮出一个计划——史思明要杀他,他便借唐军之力先杀史思明;但唐军也不可信,李光弼的刀,从来只砍叛军的头。他要做的,是让双方都成为他的棋子。

“骆悦,你带两个人,乔装成流民,去河阳见李光弼。”史朝义转身回帐,语气斩钉截铁,“就说我愿劝父亲归唐,但需三日时间回邺商议细节。请他暂缓对燕军的攻势,若三日后无结果,他再攻城不迟。”

骆悦一愣:“殿下,您真要劝陛下归唐?他那样的人,怎会真心降唐?”

史朝义眼中闪过一丝幽深的光,却没解释:“照我说的做。记住,只提‘劝降’,不提别的。”他心中清楚,李光弼身为大唐名将,最盼的就是叛军自溃,只要抛出“归唐”的诱饵,对方定会暂缓进攻——这三日时间,足够他在邺城布下杀局。等他杀了史思明,掌控燕军大权,再翻脸不认人,河北之地,还不是他说了算。

骆悦虽有疑虑,却还是领命而去。次日午后,他便带着李光弼的亲信使者陈光洽回到了大营。陈光洽一身灰布商贩装扮,见了史朝义也不下跪,只道:“我家将军说了,若殿下真能促成燕军归唐,朝廷可保您性命,还能奏请陛下授您魏博节度使一职。但三日内若无实据,我军即刻发动攻击。”

史朝义连忙上前,双手接过虎符,脸上露出恳切的神色:“陈使者放心,我与父亲虽有嫌隙,但终究是燕军一体。此次回邺,我必以河北百姓为重,力劝他归顺朝廷。”他刻意顿了顿,语气带着几分无奈,“只是我父生性多疑,若唐军此时攻城,他定会以为我通敌,不仅劝降无望,我怕是也性命难保。”

陈光洽盯着他的眼睛,见他神色坦荡,便点头道:“我家将军已下令,三日内唐军按兵不动。但我会留在您营中为质,若您有异动,我自有办法传信。”

“理应如此!”史朝义立刻吩咐骆悦,“为陈使者安排最好的营帐,每日酒肉供奉,不得有半点怠慢。”待陈光洽离去,骆悦才凑上来:“殿下,您真要带他回邺?”史朝义冷笑一声:“带他在营中做客就好。我回邺议事,他留在这儿,正好让李光弼放心。”他从枕下摸出一封密信,“这是我写给邺城旧部的信,你派人连夜送出去,让他们在东门瓮城备好接应。”

第三日清晨,史朝义只带两千近卫,随史思明的信使向邺城出发。临行前,他特意去见陈光洽:“陈使者,我此去吉凶难料。若三日内我未派人传信,你便告知李将军,就说我已遭不测,届时再攻城不迟。”他语气悲壮,眼中甚至泛起泪光,仿佛真的是去赴死的孝子。陈光洽虽觉有些异样,却也没多想——在他看来,叛军父子相残,本就是常事。

史朝义刚出营门,躲在远处树林里的一道黑影便悄然后撤。这黑影是鱼朝恩安插在河北的细作,半个月前就奉命潜伏在白马坡附近,专等李光弼通敌的把柄。鱼朝恩身为观军容使,手握监军大权,却总被郭子仪、李光弼压一头——只要这两位名将在,他就别想独揽军权。如今看到史朝义与唐军使者“相谈甚欢”,他知道,扳倒二人的机会来了。

细作连夜奔回长安,将“史朝义与李光弼使者密会,似有归唐协议”的消息禀报给鱼朝恩。彼时鱼朝恩正卧在软榻上,由侍女喂着葡萄,听闻此事,猛地坐起身,葡萄汁都溅到了锦袍上:“好!真是天助我也!”他一脚踢开侍女,连鞋都来不及穿,就换上朝服直奔皇宫——肃宗李亨正因河北战局不顺,连日焦躁不安。

紫宸殿内,烛火昏黄,肃宗揉着发胀的太阳穴,面前堆着的军情奏报几乎要没过案几。鱼朝恩一进殿就“扑通”跪下,哭得肝肠寸断:“陛下!大事不好!李光弼在河北通敌叛国,与史朝义暗中勾结,要坏我大唐江山啊!”

肃宗猛地抬头,脸色一沉:“鱼爱卿,休得胡言!李光弼连败史思明,是国之柱石,怎会通敌?”

“陛下,臣有铁证!”鱼朝恩从怀中取出一幅画,双手举过头顶,“这是臣的细作在白马坡画的,史朝义与李光弼的使者在营中密谈,还交换了信物!史朝义本是史思明之子,李光弼与他勾结,分明是想里应外合,夺取河北后再反戈一击!”

肃宗接过画,只见上面清晰地画着史朝义与陈光洽对坐的场景,虽看不清面容,却能看到两人似在交接。他的眉头渐渐皱起——自安史之乱爆发以来,他对手握重兵的节度使从来心存忌惮,当年郭子仪就被罢过兵权,如今李光弼的威望日增,由不得他不多想。

“这……会不会是误会?”肃宗的声音有些发颤。

“误会?”鱼朝恩立刻膝行几步,凑近龙椅,“陛下,李光弼与郭子仪情同手足,两人书信往来不断!此次通敌,怕是郭子仪在背后指使!郭子仪手握京营大权,李光弼掌河北兵权,两人若联手,再勾结叛军,大唐就真的完了!”

这句话正好戳中肃宗的痛处。他猛地一拍龙椅,怒火攻心:“传朕旨意!即刻召郭子仪入宫问话!另派宦官窦文场为河北监军,速去河阳查探李光弼通敌之事,若属实,立刻押解入京!”

消息传到郭子仪府邸时,他正在园中教幼子郭曦练箭。听闻肃宗召见,郭子仪放下弓,神色平静地对家人说:“备车。”郭曦急道:“父亲,鱼朝恩素来与您不和,此次召见怕是陷阱,您不如称病不去?”

“君命难违。”郭子仪换上朝服,对着铜镜整理衣冠,“我郭子仪一生征战,从未负过朝廷。即便陛下猜忌,我也要当面说清。”他刚出门,就遇上了匆匆赶来的太子李豫。李豫勒住马缰,脸色发白:“郭令公,鱼朝恩构陷您与李将军,你千万不可冲动!”

郭子仪拱手道:“多谢殿下关心。老夫心中有数。”他登上马车时,又回头叮嘱,“太子殿下,若我有不测,你立刻派人去河北告知李光弼,让他专心破敌,莫要受朝堂风波影响。”

紫宸殿内,肃宗手持那幅画,怒视着郭子仪:“郭子仪,李光弼与史朝义勾结,是不是你指使的?”

郭子仪从容跪下,叩首道:“陛下,臣冤枉!李光弼忠勇过人,怎会通敌?史朝义与他联络,怕是想诈降诱敌,李将军定是想将计就计,借机破敌。”

“将计就计?”鱼朝恩在旁冷笑,“郭大人,你倒会为他辩解!细作亲眼所见他们密谈,难不成是眼睛瞎了?”

“鱼大人,”郭子仪抬头直视他,“仅凭一幅模糊的画,就定两位大将的罪,未免太过草率。若真要查,可派使者去河北问清缘由,而非仅凭细作一面之词。”

肃宗被两人的争执搅得心烦意乱,猛地一拍龙椅:“够了!郭子仪,朕念你往日功劳,暂不处置你,但你需在家中闭门思过,不得与外界联络!待窦文场从河北回来,再做定论!”

郭子仪心中一叹,知道此时辩解无用,只得叩首领旨。出宫后,李豫早已在宫门外等候,见他被软禁,急道:“郭叔父,窦文场是鱼朝恩的亲信,他去河北,定会歪曲事实!”

“殿下莫慌。”郭子仪平静地说,“李光弼心思缜密,定会察觉窦文场的意图。况且河北战局瞬息万变,只要李将军能抓住史思明父子内讧的机会破敌,一切谣言自会不攻自破。”他顿了顿,“您立刻派人去河阳,告知李光弼此事,让他早做准备。”

此时的邺城,史朝义刚入城就感受到了浓重的杀气。东门的街道上,士兵比往日多了三倍,个个手按刀柄,眼神警惕。史思明在府中设宴,殿内烛火通明,却只摆了两副碗筷。史朝清站在史思明身侧,嘴角挂着挑衅的笑,时不时用眼角瞥史朝义。

“我儿回来得正好。”史思明端起酒樽,语气听不出喜怒,“李光弼那老匹夫在河阳虎视眈眈,你我父子当同心协力,用归唐之计诱他入城,再一网打尽。”

史朝义连忙躬身:“父亲英明。只是归唐之事需谨慎,若能让李光弼先退兵三十里,以示诚意,父亲再出城‘谈判’,必能让他深信不疑。”他刻意停顿,观察着史思明的神色,“我已与李光弼约定,三日内给他答复,明日便可派使者去河阳传话。”

史思明眼中闪过一丝疑虑,却被旁边的史朝清打断:“父亲,大哥说得有道理!李光弼若不退兵,怎显诚意?”史朝清早就盼着史朝义死,却没察觉史朝义的话里藏着破绽——若真要诈降,怎会主动让对方退兵?

史思明被儿子一撺掇,便点头道:“好,就按你说的办。明日你亲自去河阳传话,务必让李光弼信以为真。”他没注意到,史朝义转身时,眼底掠过一丝冰冷的杀意。

当晚,史朝义借着“安排明日出使事宜”的名义,悄悄召见了城中旧部。这些将领多是当年跟随史朝义征战的老兵,早就不满史思明的残暴和史朝清的跋扈。史朝义将史思明要杀他的计划和盘托出,最后沉声道:“史思明嗜杀成性,若他得逞,你们迟早也会被他灭口。今日我若反,你们愿不愿随我?”

“愿随殿下!”将领们齐声高呼,声音震得窗纸都在颤。

次日清晨,史朝义刚要动身去河阳,就接到了骆悦派人送来的密信——史思明已暗中下令,让安太清在他回程时,于东门瓮城设伏。史朝义心中冷笑,当即改变计划,派人去河阳告知陈光洽:“父亲已同意归唐,但需李光弼再缓三日,待他安抚好城中将领便开城投降。”随后他转身回府,对史思明说:“父亲,李光弼同意退兵,但要您亲自写一封降书,以示诚意。”

史思明不疑有他,当即取来笔墨,在绢帛上写下降书。就在他落笔的瞬间,史朝义猛地拔出腰间弯刀,一刀劈向他的后颈!史思明惨叫一声,扑倒在案上,鲜血溅满了降书。史朝清见状,怒吼着拔出刀冲上来:“逆子!你敢杀父!”

“杀父?他早就要杀我了!”史朝义眼中满是戾气,与往日的温和判若两人。他与史朝清缠斗在一起,帐外的旧部听到动静,立刻率军冲进来,将史朝清的亲信围杀殆尽。史朝清虽勇猛,却架不住对方人多,最终被乱刀砍死。

史朝义提着史思明的首级走出府门,登上城头,对着惊慌失措的士兵们高声道:“史思明残暴不仁,欲杀子夺权,还想勾结李光弼屠戮河北百姓!今日我杀他,是为民除害!愿意随我共创大业的,留下;不愿的,可自行离去!”

士兵们面面相觑,很快就有人高呼:“愿随殿下!”史朝义在军中威望本就高,如今杀了残暴的史思明,更是深得人心。不到半个时辰,邺城的兵权就彻底落入史朝义手中。他站在城头,望着城外的方向,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李光弼,你的利用价值还没尽呢。

此时的河阳,李光弼正站在城头,望着城外连绵数十里的叛军大营——那是史朝义留下的八万大军,如铁桶般将河阳城围得水泄不通。他刚接到李豫派人送来的密信,得知自己被鱼朝恩构陷,气得将密信拍在箭楼栏杆上:“鱼朝恩小人得志,竟敢如此构陷忠良!”陈光洽从城外返回,一身征尘地禀报道:“将军,史朝义刚派人来,说史思明已同意归唐,要您再缓三日。但我看叛军大营虽无攻城动静,却在加固栅栏,怕是有诈。”

李光弼低头盯着舆图上河阳外围的标记,手指重重敲在“白马坡”三个字上——那是史朝义大营的核心所在。他沉吟片刻,突然眼中精光一闪:“不管他是真降还是假降,史朝义在邺城杀父夺权,留在河阳的这八万叛军必然群龙无首!将领们各怀心思,正是我们破围的良机!”他猛地直起身,对身边亲兵道,“传我命令:让仆固怀恩率三万骑兵从西门突围,直插白马坡大营;我亲率两万步兵从东门出击,前后夹击!今夜三更造饭,五更发动总攻!”

五更时分,天色未明,河阳城外突然响起震天的号角。史朝义留在大营的将领们还在争论是否要拥立史朝义,就被营外的喊杀声惊得魂飞魄散。西门方向,仆固怀恩的骑兵如尖刀般冲破叛军栅栏,马蹄踏碎了营帐的毡布;东门方向,李光弼亲自擂鼓,唐军步兵列着方阵推进,陌刀如林,将冲上来的叛军一一劈倒。叛军本就因史思明被杀而人心惶惶,如今腹背受敌,顿时乱作一团,有人弃械投降,有人夺路而逃。

激战至正午,河阳外围的叛军大营已被唐军攻破,八万大军四散溃逃。李光弼正清点战果,就接到斥候禀报:“将军,史朝义带着两千残兵从邺城赶来,在三十里外的渡口被我军截住,正往邺城方向逃窜!”李光弼登上城头,望着远处尘烟滚滚的方向,冷声道:“传令下去,留一万兵驻守河阳,其余人随我追击!”身旁的陈光洽连忙道:“将军,您刚被朝廷猜忌,此时追击过深,怕是会遭人非议。”李光弼摆手道:“平叛要紧,个人荣辱何足挂齿!”

李光弼大胜的消息传到长安时,窦文场刚带着“李光弼通敌”的假证词回到皇宫。他跪在肃宗面前,添油加醋地说:“陛下,李光弼与史朝义确有勾结,臣亲眼看到他们的使者往来密切!”

肃宗正要发怒,就有信使跌跌撞撞地闯入殿内:“陛下!大喜!李将军在河阳大破史朝义八万叛军,解了河阳之围!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已溃不成军!”

肃宗愣住了,手中的假证词飘落在地。窦文场脸色惨白,瘫软在地。鱼朝恩也慌了,连忙道:“陛下,这……这定是李光弼的缓兵之计!”

“够了!”肃宗猛地一拍龙椅,怒视着鱼朝恩,“你派细作查探,却只报假消息,误导朕的判断!若不是太子提醒,朕险些坏了河北大事!”他起身走到殿中,“传朕旨意!恢复郭子仪的兵权,加封李光弼为司空,命他乘胜追击,平定河北!”

鱼朝恩吓得连忙跪下请罪,却被肃宗厉声喝止:“你暂且待罪立功,若再敢构陷忠良,朕定不饶你!”

旨意传到郭子仪府邸时,他正在园中种菜。听闻恢复兵权,郭子仪放下锄头,平静地对家人说:“备马,随我去河北。”郭曦担忧道:“父亲,鱼朝恩不会善罢甘休的。”

郭子仪笑了笑:“我一生征战,只为平定叛乱,保大唐安稳。些许构陷,又算得了什么?”他翻身上马,望着河北的方向,眼中满是坚定。

此时的邺城,史朝义正在召集史思明的旧部。他站在高台上,手持史思明的首级,高声道:“史思明昏庸残暴,被唐军所杀!我继承大燕帝位,必带领大家报仇雪恨,夺回河北!”他刻意隐瞒了自己杀父的真相,只将罪名推给唐军。

台下的将领们虽有疑虑,却也不敢反驳——史朝义手中握着重兵,不服者都被他杀了。很快,就有人高呼:“愿随陛下,报仇雪恨!”

史朝义站在高台上,望着台下的士兵,眼中闪烁着野心的光芒。他知道,李光弼很快就会追来,但他并不怕——河北是他的地盘,只要他能整合叛军,再利用唐军内部的矛盾,未必不能与大唐分庭抗礼。

夜色渐深,骆悦悄悄来到史朝义的营帐:“殿下,李光弼的大军已快到邺城,我们该怎么办?”

史朝义坐在案前,正在擦拭那把杀父的弯刀:“慌什么?李光弼虽勇,但他被鱼朝恩构陷,在朝廷已是岌岌可危。我们只需坚守邺城,再派人去长安散布‘李光弼欲拥兵自重’的谣言,用不了多久,朝廷就会猜忌他。”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到那时,我们再出兵反击,河北之地,就彻底是我们的了。”

骆悦恍然大悟,连忙躬身道:“殿下高见!”

史朝义将弯刀放在案上,月光透过窗棂照在刀身上,泛着冰冷的光。他想起了在白马坡对陈光洽说的那些“归唐”的话,不由得笑了——这些大唐的将领,终究是太天真了。他要的从来不是什么节度使的官职,而是整个天下。

此时的李光弼,正率军沿路追击。他站在马背上,望着前方逃窜的叛军身影,心中清楚,史朝义虽败,但河北的叛军主力仍在,这场平叛之战远未结束。而长安的鱼朝恩,经此一事后虽收敛了锋芒,却未必会彻底罢休,朝堂上的暗涌,随时可能再次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