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刮骨疗毒”的阵痛逐渐平息,“北匠合作社”内部的风气为之一清。严格的制度不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变成了每个人自觉的行动。车间里,工具归置井然有序,工序交接一丝不苟,质量检查近乎苛刻。一种沉稳、专注、精益求精的氛围,重新成为主流。

也正是在这片经过整顿、更加肥沃的土壤上,从香港带回来的种子,开始悄然发芽。陈山河意识到,内部秩序理顺后,必须立刻将战略重心转向外部突破和未来发展。他召集管委会,正式启动了酝酿已久的“新芽计划”。

第一棵新芽:品牌形象系统化工程。

李杏枝牵头,成立了品牌小组。她将香港带回的国际品牌画册、设计资料反复研究,又请教了县文化馆的美术老师。小组决定,保留“北匠”二字朴拙厚重的书法体作为核心标识,但重新设计了更简洁现代的辅助图形和标准色系(取自黑土地与原木的色彩)。他们精心拍摄了郑怀古工作室、关键工艺流程、代表性产品的照片,聘请专业人士撰写了中英文对照的品牌故事,重点突出“黑土地上的匠心传承”与“传统工艺的当代演绎”这一核心价值。新的产品图册、名片、信纸信封、甚至产品标签和包装材料,都进行了统一设计。当第一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精美宣传册送到大家手中时,社员们传阅着,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自家的东西,看起来确实有了“国际范儿”。

第二棵新芽:产品研发实验室。

这是在郑怀古“专家工作室”基础上的一次升级。陈山河、郑怀古、石根组成核心研发团队,并首次吸纳了有美术功底的年轻学徒李秀兰进入小组,负责将设计构思可视化。他们的首个攻关项目,就是针对香港“雅集堂”的建议,开发一个全新的“山水系列”客厅家具样品。目标是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与明式家具的骨架相结合,既要保留传统榫卯精髓,又要在线条、比例、细节装饰上体现现代简约审美。郑怀古负责把控结构和核心工艺,石根进行技术实现和成本控制,陈山河和李秀兰则不断从梁先生寄来的国际家居杂志中汲取灵感,讨论设计方案。工作室内,常常灯火通明,图纸铺了满地,不同木料的试件堆在一旁。争论、试验、推翻、重来……过程充满挑战,但每个人都沉浸在这种创造的兴奋中。

第三棵新芽:人才育苗计划。

陈山河深刻认识到人才断层是最大的隐患。合作社制定了系统的“育苗”方案:

1. 内部培训常态化: 每周三晚上,定为“学习夜”。由郑怀古讲传统工艺,石根讲现代制图与标准,李杏枝讲成本核算,甚至请公社中学老师来教基础文化课。

2. 骨干外出学习: 计划选派石根参加省轻工厅组织的企业管理培训班;让李秀兰去省工艺美术学校短期进修基础设计;连王老蔫,也被鼓励去参加供销社组织的采购管理讲座。

3. “师带徒”制度化: 为新入职的学徒指定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签订“师徒协议”,明确传授内容、考核标准与奖励机制。郑怀古亲自带了两个悟性好的苗子,倾囊相授。

第四棵新芽:市场拓展试水。

除了紧盯香港和德国的订单,合作社开始尝试开拓国内市场。李杏枝通过外贸局的关系,联系上了省城和沿海几个大城市的高端家具卖场和室内设计工作室,寄送了新的宣传册和样品资料。虽然短期内难见成效,但迈出了主动营销的第一步。同时,合作社接受了省轻工厅的邀请,精心准备作品,参加下个月的“全省传统工艺精品展”,将其视为在国内专业领域亮相的重要机会。

第五棵新芽:合作模式细化。

陈山河与李杏枝、石根反复推敲,草拟了与香港“雅集堂”的详细合作方案。方案明确:“北匠”保有品牌所有权和最终定价权,专注于产品研发与生产;“雅集堂”负责品牌国际推广、渠道建设与高端客户对接。双方成立联合工作组,定期沟通产品设计与市场反馈。利润按贡献度分成。这份方案,既表达了合作诚意,也守住了核心利益,为后续谈判奠定了基础。

新芽破土,生机盎然。车间里,不再只有单调的斧凿声,多了讨论图纸的细语、翻阅资料的沙沙声。社员们发现,工作有了新的目标和挑战,生活变得充实而充满希望。郑怀古的脸上,也多了笑容,有时甚至会拿着李秀兰画的效果图,琢磨半天,然后提出修改意见。

傍晚,陈山河和郑怀古并肩站在新厂房门口,看着院子里为参加省展而打包的家具箱,和车间里埋头学习的年轻人。

“郑师傅,您看,这帮小子,劲头多足。”陈山河感慨道。

“嗯,”郑怀古叼着烟袋,眯眼望着天边绚丽的晚霞,“根扎稳了,新芽,才能蹿得快。”

逆袭的路上,整顿内部是为了更好地向外生长。当创新的种子遇到深耕的土壤,发展的新芽便有了破土而出的力量。“北匠合作社”正在从一家手艺出色的工坊,向一个具有品牌意识、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手工业组织蜕变。前方的路依然漫长,但希望,已在新芽的嫩绿中,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