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玄幻魔法 > 静虚谷秘史:黄帝内经新传 > 第108章 《气厥》紫萱问道,岐伯解“逆气为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8章 《气厥》紫萱问道,岐伯解“逆气为厥”

静虚谷的夏夜总带着潮气,紫萱对着案上的竹简打了个哈欠。《气厥》篇的字里行间像裹着层雾,“气逆则厥”四个字翻来覆去看,仍像隔着溪水看鱼,模糊不清。

“师父,气厥到底是啥?”她揉着眼睛抬头,正撞见岐伯提着盏油灯进来,灯芯“噼啪”爆了个火星。

岐伯将油灯挂在竹钩上,照亮了墙上的脏腑图。“你看这图,”他指着图中上下贯穿的红线,“人身上的气,本该像谷里的溪流,清阳往上走,浊阴往下沉。可一旦这股劲儿拧了,清阳被压住,浊阴反着冲,人就倒了——这就是气厥。”

话音未落,药庐外传来“咚”的一声闷响,紧接着是妇人的哭喊:“当家的!你醒醒啊!”

一、急诊见“气厥”:从“倒、冷、噤”辨真机

紫萱跟着岐伯奔出去,见打谷场上躺着个中年汉子,脸色惨白,嘴唇发紫,四肢像冰一样凉,牙关咬得死死的。旁边妇人哭着说:“他刚才还在打谷,忽然就喊头晕,我伸手扶,他就直挺挺倒下去了……”

(一)观其“倒”:直如木僵

汉子倒在谷堆旁,身子硬邦邦的,不像寻常晕倒那样软塌塌。紫萱想起竹简上“气厥如尸”的描述,小声道:“师父,他倒得好突然,一点征兆都没有。”

“气厥的‘倒’,就像被人从背后猛推了一把,”岐伯伸手探他鼻息,“清阳本要往上养头脑,突然被浊阴压住,头没了气撑着,就像断了线的风筝,直挺挺往下掉。”

(二)触其“冷”:肢厥如冰

紫萱按了按汉子的手腕,指尖像触到了冰棱,吓得缩回手。“好冷啊!比井水还凉。”

“气不流,血就不转,”岐伯解开汉子的衣襟,指着他胸口,“你看这里,心口还有点温,四肢却凉透了——气厥时,气都堵在中间,送不到手脚,就像水管中间冻住了,两头都没水。”

(三)察其“噤”:牙关紧闭

妇人想掰开汉子的嘴喂水,手指刚碰到下巴,就被咬得生疼。“他牙咬得好紧!”

岐伯示意紫萱看汉子的眉头:“气逆冲上头,把牙关的筋脉都绷紧了,这叫‘噤’。《内经》说‘气厥则暴死’,这‘死’不是真死,是气暂时‘断’了,看着像死了一样。”

二、岐伯拆解:气厥的“三逆”病机

回到药庐,紫萱把汉子的症状记在帛书上:“突然昏倒,四肢厥冷,牙关紧闭,醒后头晕……师父,这气到底逆在哪儿了?”

岐伯取来三个陶壶,分别刻着“肝”“心”“胃”,往壶里倒水:“气厥的根,就在这‘三逆’上——”

(一)肝逆:怒则气上冲

“你刚才没见,”岐伯往“肝”壶里猛灌热水,水从壶口喷出来,“那汉子跟邻居争地界,吵了半天才去打谷,怒气没消,肝里的气就像被堵住的山洪,猛地往上冲,这叫‘怒则气逆’。”

他指着竹简:“《内经》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这‘薄厥’就是气厥的一种——肝藏血,气逆带着血冲到头上,头撑不住,人就倒了。”

(二)胃逆:食则气不下

岐伯又往“胃”壶里塞了把米,再倒水,水浮在米上,顺着壶身往下流。“还有种气厥,是吃太饱,胃里的气下不去,反倒往上顶,像塞满谷粒的麻袋,扛不动就倒了——这叫‘食厥’。”

紫萱想起去年秋收,三叔公吃了三碗糯米饭,站起来时突然昏倒,醒来说“胸口堵得慌”,原来也是气厥。

(三)心逆:惊则气乱

最后,岐伯往“心”壶里倒水,故意晃了晃,水洒得壶身都是。“突然受惊吓,心的气就乱了,像被风吹翻的船,没了方向,这叫‘惊则气乱’。”

他举例:“前几年有个货郎,夜里遇着狼,吓得当场倒了,跟这汉子一样四肢冰凉——这是心气被惊得逆着跑了,没力气养身子,人就瘫了。”

三、带教施救:“通、降、醒”三步法

半夜,打谷场的汉子醒了,被扶到药庐,说“头还晕,胸口闷”。岐伯让紫萱来施救,递过三根针:“你来试试。”

(一)第一步:通经络,刺“人中”

紫萱捏着针,对着汉子鼻唇沟的“人中”穴,想起师父说的“向上斜刺”,轻轻扎进去,捻了捻。汉子“哼”了一声,眉头舒展了些。

“人中是督脉的穴,”岐伯在旁指点,“督脉管着全身的阳气,刺这里能把堵住的气‘通’开,就像给淤塞的河道捅个洞。”

(二)第二步:降逆气,按“内关”

接着,紫萱按师父教的,找到汉子手腕内侧的内关穴,用拇指用力按。“这是心包经的穴,”岐伯道,“气逆冲到心,按内关能把气‘降’下去,像拉住往上跑的马。”

汉子说“胸口不堵了”,紫萱松了口气,又按了按他的足三里——这是胃经的穴,能帮着往下顺气。

(三)第三步:醒神窍,灌“醋汤”

岐伯让妇人端来碗醋汤,撬开汉子的嘴灌了两勺。汉子呛了一下,猛地咳嗽,眼神清明了许多。

“醋是酸的,”紫萱记起来,“酸能收敛,能把往上冲的气拽回来——就像用缰绳拉住狂奔的牛。”

岐伯点头:“要是醒不过来,还能用艾灸关元穴,借火力把散出去的气收回来。”

四、紫萱总结:气厥的“三辨”与“三忌”

汉子好些后,紫萱在医案上写下“气厥施救记”,岐伯在旁边添了几笔,成了“三辨三忌”:

(一)三辨:看起因,别虚实

1. 辨起因:怒后倒,是肝逆;吃后倒,是胃逆;惊后倒,是心逆。

2. 辨缓急:气厥来得快,去得也快,醒后没后遗症;要是醒了还抽风,就不是气厥了。

3. 辨冷热:气厥多是“冷厥”,四肢凉;要是四肢热,眼睛红,可能是别的厥证。

(二)三忌:施救别犯错

1. 忌灌水:气逆时灌水,会呛进肺里,像给堵住的烟囱浇水,更不通了。

2. 忌强掰嘴:牙关紧闭是气逆在较劲,硬掰会伤着筋,不如按人中、内关让他自己松口。

3. 忌抬着头:气厥时头要低着,让血往下走,像把倒过来的水壶放平,水才能流回去。

油灯快燃尽时,紫萱看着帛书上的字,忽然懂了:气厥就像谷里的风,顺时能吹谷粒,逆时能掀屋顶,学医就是要懂这“顺逆”的理——该通时通,该降时降,让气像溪流一样,安安稳稳地流遍全身。

窗外,打谷场上的汉子已经能站起来了,妇人扶着他往家走,影子被月光拉得很长。紫萱想,明天得把“气厥”的医案抄三份,一份给村长,一份给货郎,还有一份贴在自己的药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