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此次你护送相国回朝,功劳甚大。”

“若有任何所求,尽可直言,寡人必尽力成全。”

一时之间,刘邦反倒难以决断该赐何物为宜。对他而言,许多大臣的真实喜好并不显露于外,与其费神揣测,不如直接询问,来得实在。说到底,也是图个省心。

“微臣лnшь尽本分而已,别无他求。”

呼邪丐北所言属实。即便毫无赏赐,他也必定会将相国安全带回。早在出发之初,他心中便已有此决心,至于其他利益得失,压根未曾考虑。

从这个角度看,某些所谓“恩赏”的话题,对他而言,意义着实有限。

“他是谦辞,陛下不如赐将军一件趁手兵器。”

虽呼邪丐北未再言语,但一旁的萧何却开口道。

的确,呼邪丐北常年远离朝堂,四处奔走,素来不贪恋世俗之物。有些东西纵然贵重,未必合用;携带不便,反成累赘。

然而对武将而言,手中兵刃便是最亲密的伴侣。若能得一锋锐精良之器,无疑如同多了一重护命之盾。

“萧何所言极是。此事无论怎样论功,你都将相国安然带回,乃是有功之臣。”

“岂能毫无封赏?况且一路同行,彼此扶持,他说的,你以为如何?”

刘邦既已如此表态,便不容对方再推辞。

况且,萧何确是洞察了呼邪丐北的心性。途中他早已察觉此人对其兵器的珍视程度,其中既有风霜磨砺之故,也因萧何本就熟知天下兵械……

那柄武器,看似无名,应是呼邪丐北自行设计打造,虽无显赫来历,但英雄不问出处,兵器却常因匠者而贵。出自何人之手,往往决定其日后能否助将士提升战力。

这一路的照拂与守护,萧何心中亦铭记不忘。

“既然如此,微臣恭敬不如从命。”

如今的呼邪丐北自己也能清晰地察觉到,即便日后自己再说些什么,恐怕在这个问题上也难以产生多大影响。既然如此,不如就依着对方的安排行事罢了。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于许多事情,始终抱着一种相对淡然的态度。

有些关键之事必须完成,然而彼此关系的恶化,早已根植于深层的固有观念之中。

“也希望陛下今后能多给予将军与我共事的机会,呼邪丐北将军确实值得信赖。”

从前,在萧何看来,对帝都最为有利的选择,应是那些声名显赫、威慑力强的将领。但经过此次与王翦等人对峙之后,他却意识到一件事:

若文臣的谋略能有愿意配合的武将协力支持,所产生的力量远非一人之力可比——当然,这也取决于具体的人选与情境。

“好,你的请求,朕必定应允。”

“此次任务,也是呼邪丐北与你一同前往,不知中间那边,你有何想法?”

刘备听着萧何此刻的话语,心中自然也在盘算着自己的打算。其实,他对当前局势的思考,始终建立在理性与现实的基础之上。

总得先办成一些事,才能在未来争取到更多可用的资源与机会。

“那属下先行告退?”

呼邪丐北觉得,当陛下与相国商议要务时,自己似乎并无留下的必要。毕竟在这类决策中,他也难有实际助益。

更何况,留下反而可能节外生枝……

“不必退下,你此行与萧何同行,有什么想法尽可以说出,目前并无其他紧急事务需要定夺,无需顾虑。”

刘邦话音落下,呼邪丐北这才安心。

“此事本身并不复杂,但我们真正能介入的空间极为有限。”

“主要还是秦国的问题,他们现在的实力,远比我们预估的更为棘手。”

萧何回想起王翦与李信对付乌赫时的手段,心中不免警惕。有时,面对敌人或许尚可宽纵,但在紧要关头,却有人甘愿以命相搏,誓与对手同归于尽。

从某种层面而言,王翦与李信的心志,与乌赫并无二致。正因如此,他们的可怕程度,实不逊于对方。

“继续说下去,秦国如今形势如何?孤王所获情报不多,虽知楚国有意对抗秦,却仍在权衡利弊。”

眼下,何种抉择最符合帝国利益,正是此时必须深思的目标。刘邦心中始终以此为准则。

他无意在无关紧要之处空谈,更愿专注于眼前亟待解决的事务。

“边境游牧地带曾出现数个小国,拥有足以匹敌王翦的将领,却被王翦与李信联手剿灭。秦国固然因此树敌众多,但也借此积累了强大战力。这种态势,唯有在其尚未显露敌意时不易察觉;一旦发难,必是极难对付的劲敌。”

“臣亦随相国亲见那一幕,确实体会到震撼。秦军将士之勇毅与信念,已将死亡视为意志的延续。世间贪生者众,而一心求死却求死得其所者,方是最令人忌惮的存在。”

萧何所言仅限于事实陈述,并未过多干预刘邦的决策方向;而呼邪丐北在此类问题上,也仅表达个人见解。

“若依此判断,理应与楚国联手。毕竟,面对如此强敌,若任其持续壮大,迟早会对各方构成威胁。”

刘邦深知萧何识人断势之能,其所言危机绝非虚妄夸大。

况且,若仅一人提出警示,尚可存疑;但如今呼邪丐北亦持相同看法,此事的真实性便愈发不容忽视。

“不对,恰恰相反,我们不应主动出面,而应让其他国家率先行动。与此同时,我们必须争分夺秒地扩充军力,换句话说,就是尽快寻觅更具才能的统帅。”

秦国自立国以来,便是靠着征伐一步步壮大。在敌人的疆域之中,早已涌现出无数骁勇善战的将领。如今制约他们的,不过是粮草供应与国力支撑的问题。一旦这些瓶颈被打破,那么在不远的将来,其铁骑必将踏遍列国疆土。

若那一天真的来临,届时再想谋求发展,便已为时晚矣。

“可是,相国大人方才所言,似乎是主张暂避锋芒;可现在却又提议行动,岂不是自相矛盾,令人进退两难?”

刘邦并非畏惧秦军来犯,而是与众人一样怀有宏图之志。身为君主,谁不渴望一统天下?倘若此刻错失良机,待到百年之后,九泉之下也难安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