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舆城头,硝烟尚未完全散去,血腥气混杂着焦糊味在空气中弥漫。
一夜的鏖战虽定鼎胜局,但留下的是一片亟待收拾的残破。
秦琼深知兵贵神速,汝南郡广大,袁术虽败,但其残余势力以及众多观望的豪强仍需尽快处置,迟则生变。
他命程咬金率部清扫战场,肃清城内零星抵抗,安抚受惊百姓,并严明军纪,禁止扰民。
同时,他亲自接见了立下大功的陈华及其族中子弟。
郡守府大堂内,虽经清理,仍能嗅到一丝若有若无的血腥气。
秦琼甲胄未解,面带疲惫却目光锐利,对陈华拱手道:“陈公深明大义,献城之功,秦某必当禀明主公,厚加封赏。
如今平舆初定,百废待兴,秦某需率军继续南下,扫清余孽。这平舆城及周边安抚、治安之责,暂托付于陈公,如何?”
陈华此刻心情激荡,既有投资成功的喜悦,亦有面对乱世兵燹的余悸,闻言连忙躬身:
“秦将军信重,陈华感激不尽!华必竭尽所能,安抚乡里,稳定秩序,以待主公与将军凯旋!”有陈到这层关系在,加上此次从龙之功,陈氏的未来已与邓安紧紧捆绑,他自然尽心尽力。
“如此甚好!”秦琼点头,“我会留下两千步卒助你守城,维持地方。”
妥善安排完平舆事宜,秦琼与荀攸、程咬金稍作休整,便集结主力,仅留下必要的守城部队后,大军再次开拔,旌旗南指,兵锋直逼汝南南部诸县。
大军行进速度极快,沿途县城闻平舆一夜陷落、袁胤狼狈南逃,大多望风而降,偶有袁术死忠试图抵抗,也在洛阳军的兵锋下瞬间瓦解。
不数日,秦琼兵临汝南郡南部重镇吴房、灈阳一带。
然而,在此地,大军前进的势头遇到了无形的阻碍。
并非来自袁术的残部,而是盘踞在此地,根深蒂固的豪强——赵氏。
赵氏领袖赵俨,字伯然,年少成名,以识量过人、雅士风度着称于汝颍。
他并非袁术嫡系,对袁术的骄奢早有不满,故而此前一直保持中立,拥乡勇五千据守坞堡,自保观望。
如今邓安势力如狂风般卷入汝南,秦琼大军兵临城下,他必须做出抉择。
秦琼大帐内,气氛略显凝重。
“将军,探马回报,赵俨集结乡勇,紧闭坞堡,虽未打出抗拒旗号,但亦无归顺之意。
其坞堡坚固,赵氏在本地声望极高,若强攻,恐伤亡不小,且易激起汝南士族抵触。”斥候详细禀报。
程咬金不耐道:“一个书生,带着几千庄户汉,怕他作甚!给俺老程五千兵马,半日之内,定将他那乌龟壳砸个稀巴烂!”
荀攸微微摇头,开口道:“程将军勇武可嘉,然赵伯然非等闲之辈。其人清雅公正,名重乡里,若能得其归附,不仅可得五千精壮乡勇,更能安定整个汝南士族之心,使我主治理汝南,事半功倍。若强攻,纵能拿下,亦失人心,恐生后患。”
秦琼沉吟不语,他明白荀攸的意思。主公邓安要的不仅是地盘,更是能有效统治的人心和根基。
他看向荀攸:“公达先生之意是?”
荀攸抚须,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攸愿亲赴赵氏坞堡,面见赵伯然,陈说利害,劝其来归。”
秦琼眉头微蹙:“先生乃我军谋主,身系重任,那赵俨态度未明,万一……”
荀攸淡然一笑:“将军放心,赵伯然是聪明人,绝非鲁莽行险之辈。如今大势已趋,袁术败象已露,我主携大胜之威,据洛阳之利,更有天子大义名分,他岂能不知如何选择?所虑者,不过是我军能否善待地方,保全其宗族产业耳。攸此行,正是要解其心结。”
见荀攸如此自信,且分析在理,秦琼也不再阻拦,郑重抱拳:“既然如此,有劳先生了!我大军在此静候先生佳音,亦可为先生后盾。”
当日,荀攸仅带数名随从,轻车简从,来到赵氏坞堡之外。
坞堡墙垣高厚,箭楼林立,可见赵氏实力不俗。
守门庄客通报后不久,堡门开启,赵俨亲自出迎。
他年约三旬,面容清癯,目光沉静,身着儒袍,举止从容,虽处兵荒马乱之时,仍保持着士人的风仪。
“不知荀公达先生大驾光临,俨有失远迎,还望恕罪。”赵俨拱手施礼,语气平和,不卑不亢。
荀攸还礼笑道:“伯然先生客气了。攸冒昧来访,还望勿怪。”
二人入堡,分宾主落座。
略作寒暄后,荀攸便直入主题:“伯然先生乃汝颍名士,洞察时务。当今天下纷扰,汉室倾颓,奸雄辈出。
袁公路僭越妄为,奢靡无度,非明主之象。
我主邓安将军,虽起于微末,然胸怀大志,礼贤下士,尊奉天子,安定社稷。
今奉旨讨逆,廓清寰宇,汝南乃帝乡重地,岂容袁术久据?
今我大军已克平舆,袁胤败走,郡内诸县景从。将军素闻先生高义,特遣攸前来,欲与先生共商安定汝南之大计。”
赵俨静静听着,面上无波无澜,待荀攸说完,方缓缓开口:“邓将军之事,俨亦有耳闻。七步十诗,震惊洛下;诛除国贼,迎奉天子,确非常人。
然,将军麾下铁骑纵横,兵锋所指,摧枯拉朽。俨僻处乡野,唯恐宗族产业不保,故聚乡邻自守,实无他意。”
荀攸听出他言外之意是担心邓安军劫掠地方,侵害士族利益,便笑道:“伯然先生多虑矣。我主起兵,旨在匡扶汉室,拯民于水火,非为杀伐掳掠。
平舆城下,秦将军入城后即刻安民,秋毫无犯,此乃明证。
我主曾言:‘欲安天下,先安士心;欲得土地,先得民心。’对于如赵氏这般深孚众望、助力地方的乡贤,我主唯有敬重,岂有加害之理?
若先生愿助我一臂之力,攸可代秦将军与主公承诺:赵氏一族之田产、资财、宗祠,皆受保护,绝不侵犯。先生麾下乡勇,亦可整编入军,由先生统带,立功之后,不吝封赏。”
他顿了顿,观察着赵俨的神色,继续加码:“不仅如此,待汝南平定,地方治理,尤需依仗如先生这般德才兼备之士。先生之才,岂能终老于坞堡之内?当为天下黎民,贡献智慧。”
赵俨沉默片刻,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
荀攸的话说到了他的心坎上。
继续中立,在邓安已实际控制大半个汝南的情况下,无异于坐以待毙,坞堡再坚,能挡几万虎狼之师?投靠袁术?其人已日薄西山,且非明主。
邓安势头正盛,又有“奉天子”的名分,更重要的是,荀攸代表邓安给出了尊重和保障的明确承诺。
他抬起头,目光变得坚定:“荀先生所言,句句在理。袁术确非明主,邓将军雄才大略,更兼大义名分,俨若再固守一隅,实为不智。只是……”
他稍作迟疑,“俨需确保乡勇子弟及宗族安全。”
荀攸正色道:“秦将军大军就在堡外,若我有违此诺,伯然先生届时再闭堡自守不迟。然,我主与秦将军,皆是一诺千金之人。”
赵俨终于展颜,起身长揖到地:“既蒙邓将军与荀先生不弃,俨愿率赵氏全族及五千乡勇,归顺将军麾下,以供驱策!”
荀攸连忙扶起:“能得伯然先生之助,实乃我军之幸,汝南百姓之福也!”
次日,赵氏坞堡大门洞开,赵俨率领族中主要成员及五千精神抖擞的乡勇,正式向秦琼大军投诚。
秦琼亲自出营迎接,对赵俨礼遇有加,当即表奏赵俨为汝南郡丞,佐理郡务,其麾下乡勇亦单独编为一营,由赵俨暂领校尉之职。
赵俨的归附,如同在汝南南部投下了一颗定心丸。
原本还在观望的其余中小豪强、地方大姓,闻听名士赵俨都已投效邓安,再无犹豫,纷纷遣使至秦琼军前,表示归顺。
至此,汝南郡全境,在秦琼、荀攸的文武并用、速战速决与政治安抚相结合的策略下,以极小的代价,迅速平定。
邓安势力的人口、兵源、粮秣基地得到了极大的扩充。
而赵俨的加入,不仅带来了兵力,更标志着邓安开始获得部分豫州士人的认可,为其日后统治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