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江西,赣水苍茫,烽烟渐起。

翼王石达开率太平军主力脱离天京内讧的泥沼后,如蛟龙入海,纵横于赣南闽西的崇山峻岭之间,搅得清廷江西官防糜烂,各地告急文书雪片般飞向南昌,又转呈至曾国藩的钦差行辕。

湘军大营的气氛也随之紧绷起来。各营哨的操练强度明显加大,粮秣、火药调动频繁,空气中弥漫着山雨欲来的压抑。在这片躁动中,靖安哨的营地却显出几分异样的沉稳。

陈远并未像其他营官那样,盲目地加大体力操练,或是急切地向上官请战。他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那张辗转得来的、颇为简陋的江西舆图上。

“大人,我们真要盯着这里?”王五指着舆图上赣水边一个不起眼的小地名——三江口,语气带着疑惑。这里并非已知的太平军主力活动区域,也非战略要冲。

“不是盯着,是看着。”陈远的手指在三江口轻轻一点,随即划向更广阔的赣南山区,“石达开用兵,飘忽不定,但有几个习惯改不了。他善用山地,倚重当地天地会众为耳目,就粮于敌。你看他此前流动作战的路线,多循着物产尚可、官府控制力薄弱的河谷地带。”

他的手指在几个已发生战斗的地点划过,最终又落回三江口附近。“此处水陆交汇,民风彪悍,官府力量几近于无。更重要的是,据前几日回来的弟兄探知,这一带的乡绅,早在半月前就开始悄悄加固寨墙,囤积粮米了。”

王五恍然:“您是说……风声已经传到那边了?长毛可能会来?”

“不是可能,是必然。”陈远语气笃定,“石达开大军行动,需要粮秣补给。这等富庶又无重兵把守的乡圩,在他眼里就是一块肥肉。我军若按常理,只会被他的主力牵着鼻子走,疲于奔命。但若能预判其劫掠补给的路线,提前设伏,或攻其必救……”

他没有再说下去,但王五已经明白了。这不只是打仗,这是在“猜心”,而大人似乎总能猜到。

几天后,曾国藩行辕的军令终于下达,却不是奔着三江口方向,而是要求各部向吉安府集结,意图正面堵截石达开主力。靖安哨亦在调遣之列。

张把总召集麾下哨官传达军令时,特意瞟了陈远一眼,语气带着几分嘲弄:“陈哨官,你靖安哨操练了这么久,火器想必犀利得很。此番随大军进剿,正是你建功立业的好时机,可莫要辜负了曾大帅的期望,也别浪费了那些多吃的粮饷。”

帐中几个老资格哨官发出低低的嗤笑声。

陈远面色如常,出列抱拳:“卑职遵令,必竭尽全力。”他没有任何争辩,也没有提出任何关于三江口的看法。在高层战略已定的情况下,他一个区区哨官的意见,人微言轻,说出来只会被视为怯战或哗众取宠,徒增笑柄。

但他心里清楚,吉安府方向,不过是石达开放出的烟雾。那位翼王真正的目标,是更快地获取补给,然后跳出包围圈,继续向湖南或福建方向流窜。三江口一带,很快就会见分晓。

大军开拔,旌旗蔽日。湘军队伍如同一条巨大的灰色长龙,在赣南的官道上蜿蜒前行。陈远领着靖安哨,沉默地走在指定的序列中。他约束部下,保持体力,只是暗中吩咐王五,将之前派往三江口方向的探哨再放远一些,务必保持信息畅通。

果然,抵达吉安府外围不久,前线传来的消息就变得混乱不堪。一会儿说石达开主力在某处出现,一会儿又说只是小股疑兵。湘军各部被调动得团团转,却连太平军的影子都没摸到几个,士气开始变得焦躁。

就在这时,陈远等待的消息终于来了。

派往三江口的探哨浑身尘土,疾驰而回,带来了确凿的情报:一支规模约三千人的太平军偏师,打着翼殿旗号,突然出现在三江口附近,正在围攻几个负隅顽抗的大乡圩,劫掠物资!

消息传到张把总这一级,他顿时有些傻眼。主力在吉安扑空,侧翼却出现了敌人。打还是不打?打,他这点兵力未必够看,而且擅自行动是军中大忌;不打,若坐视长毛劫掠壮大,日后追究起来,他也难逃干系。

正当张把总犹豫不决,与其他几个哨官争执是上报还是观望时,陈远来到了他的帐前。

“大人,”陈远行礼后,直接开口,“卑职愿率靖安哨前往三江口方向哨探,若遇小股长毛,便相机剿灭;若遇大队,则立刻回报,为大军指引方向。”

张把总一愣,狐疑地看着陈远:“你?就你这一哨人马?陈远,你可知道军法无情?”

“卑职知道。”陈远语气沉稳,“正因军法无情,才不能坐视长毛肆虐。我军主力在此与敌对峙,若能有一支奇兵出现在敌侧后,哪怕只是虚张声势,也能搅乱敌军部署,或许能为大军创造战机。卑职此行,重在哨探与牵制,若事不可为,绝不会浪战。”

陈远的话,给了张把总一个台阶下。派一哨人马前去“哨探”,成了职权范围内最稳妥的选择。既能向上峰表明他并非毫无作为,万一真出了事,责任也主要在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陈哨官自己身上。

“好!既然你有此胆色,本官便准你所请!”张把总立刻顺水推舟,“着你即刻率靖安哨前往三江口方向哨探,遇敌需谨慎,随时回报!”

“得令!”陈远抱拳,转身离去,动作干净利落。

看着陈远离去的背影,张把总嘴角撇了撇,对帐中其他哨官道:“年轻人,不知死活,让他去碰碰钉子也好。”

然而,陈远心中一片清明。他这不是去碰钉子,他是去“捡功劳”。他深知,在湘军与太平军主力陷入僵持时,任何一支能打开局面、哪怕只是获取局部胜利的部队,都会立刻进入高层的视野。

靖安哨在他的带领下,脱离大队,如同一支离弦之箭,悄无声息地射向烽烟将起的赣水之畔。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