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左宗棠完整地执行了陈远“刚柔并济”的策略。麾下最精锐、全部装备“远火二式”和“惊蛰一式”的“振武军”一万人,在伊犁河谷东侧展开声势浩大的实兵演习。炮弹精准地落在预设的无人区,炸起冲天的烟柱;步兵分队在旷野上演练着新颖的散兵线进攻战术,枪声密集如瀑。俄军驻伊犁司令科尔帕科夫斯基站在城头,用望远镜观察着这一切,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清军展现出的火力、纪律和战术素养,与他印象中那支腐朽落后的军队判若云泥。

与此同时,北京总理衙门的谈判桌前,唇枪舌剑同样激烈。俄方代表格尔斯起初态度强硬,咬定伊犁为“代守”,要求清廷支付巨额“代守费”并割让塔尔巴哈台(塔城)等地作为补偿。但清廷代表在陈远通过特殊渠道提供的、关于俄国内部财政困难及其在土耳其斯坦统治不稳的情报支持下,寸步不让,反而指责俄方违约久矣,要求其无条件撤军。

谈判陷入僵局。陈远审时度势,再次密奏,提出“以夷制夷”之策。他建议通过李铁柱的商路,向英国《泰晤士报》等有影响力的西方媒体,“透露”沙俄在伊犁的军事部署及其对英属印度可能构成的威胁,并暗示清廷有意向英国订购新式军舰以加强海防。此计一出,英国政府对俄态度果然更趋强硬,开始向圣彼得堡施加外交压力。

军事威慑、外交周旋、国际制衡,三管齐下,伊犁问题的天平,开始微微向大清倾斜。

《台事专条》墨迹未干,陈远的目光已投向更远的海洋。他指示刘铭传,不仅要修炮台、练新军,更要在台湾设立“机器局”,利用岛上丰富的樟脑、煤炭资源,尝试建立小规模的军需配套产业,减少对大陆的依赖。同时,他批准了冯墨提交的、基于杨芷幽送来那份残缺铁甲舰图纸进行“逆向研究”的申请,但严令仅限于理论研究和关键部件预研,绝不可泄露风声,更不可投入实际建造。

“造大船,非一日之功,亦非一己之力。眼下,当以巩固海防、积累技术为先。”陈远在给冯墨的批示中写道。他知道,饭要一口一口吃,在拥有足够的财力、技术和国际环境之前,过早暴露建造铁甲舰的野心,无异于稚子抱金过市。

“通商银行”的运营逐渐步入正轨,开始为制造局体系内的工矿企业提供稳定的信贷支持。胡雪岩展现了其惊人的商业手腕,不仅稳住了阜康钱庄的基本盘,更利用“通商银行”的平台,将晋商、徽商乃至部分粤商的游资,巧妙引入陈远规划的北方工业体系中。

然而,淮系的反扑也随之而来。李鸿章控制的轮船招商局,突然宣布大幅降低天津至上海的漕粮运费,矛头直指与“通商银行”关系密切的几家航运商行。同时,江南制造局也开始以更高的薪俸,挖掘西山制造局和福州船政局的熟练工匠。

面对商业绞杀和人才争夺,陈远并未慌乱。他授意李铁柱,联合受影响的华商,组建“北洋航运公会”,以集体议价、互助保险等方式对抗招商局的打压。对于工匠流失,他则双管齐下:一方面,由制造局出面,与核心技术人员签订更严格的保密协议和长期服务契约,并提高其分红比例;另一方面,通过讲武堂开设速成技术班,加紧培养新一代产业工人。

经济领域的战线,犬牙交错,胜负未分。

额驸府内,因灵汐有孕而洋溢着温馨气氛。太后特意指派了经验丰富的御医和嬷嬷常住府中照料,赏赐的安胎补品更是络绎不绝。灵汐虽贵为福晋,却并无骄矜之气,反而因身孕更多了几分柔婉与沉静。她常常抚着小腹,与陈远谈论孩子未来的名字,勾勒着家庭的蓝图,这让深处权力旋涡的陈远,感受到难得的安宁与慰藉。

然而,杨芷幽的那封来信,在他心底漾起圈圈涟漪。那份关于铁甲舰的“构想图”,他最终还是秘密转给了冯墨研究。于公,这关乎未来海军的走向;于是,那份超越时代的技术视野,对他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他给杨芷幽回了信,内容克制而务实,只谈技术疑难,承诺会让局内匠师尽力参详,并随信附上了一批制造局整理的、关于金属冶炼和加工工艺的最新笔记抄本,算是投桃报李。他只字未提家事,也未询问她的近况,仿佛两人只是隔着重洋进行学术交流的同行。

信使带着他的回信与抄本悄然南下的那一夜,陈远独自在书房坐了很久。窗外月色如水,他想起栖霞谷中的岁月,想起那个决绝而聪慧的背影,最终化作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有些路,一旦走上,便无法回头。有些人,注定只能留在回忆里,成为心底一道隐秘的风景。

西北的炮声、东南的海图、账房的算盘、深宫的笑语、远洋的来信……这一切,最终都汇聚到陈远一人身上。他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编织的网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沉重。恭亲王的猜忌、李鸿章的敌意、太后的倚重、灵汐的深情、胡雪岩的合作、左宗棠的遥相呼应、乃至杨芷幽若即若离的牵绊……所有这些力量,都如同无形的丝线,牵引着他,也束缚着他。

“不能再这样各自为战了。”陈远在舆图前站定,目光扫过西北、东南、直隶、上海、南洋,“必须将这些力量,真正串联起来。”

一个更大胆的构想在他脑中逐渐清晰:他要以“通商银行”和制造局为核心,构建一个横跨军事、工业、金融、情报的复合体系。西北的资源、东南的出海口、上海的金融中心、南洋的潜在支点,都将被纳入这个体系之中,互为犄角,相互支撑。

他知道,这将触动更多人的利益,面临更大的风险。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已跃出深渊,便只能向着更高的天空,搏击风云。铁索连舟,已成必然。下一步,便是要让这联合舰队,在这惊涛骇浪的时代,劈波斩浪,闯出一条前所未有的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