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这饷,李自成拷得我崇祯拷不得? > 第220章 离经叛道,自取灭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0章 离经叛道,自取灭亡

这道旨意的内容,很快便跨越了长江,传到了南京。

此时的金陵古城,虽已是南明弘光朝廷的都城,但氛围与经历血火洗礼,正处于严酷改革中的北京截然不同。

十里秦淮,画舫依旧,笙歌不绝。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仿佛北方的烽火连天,尸山血海,只是遥远而不真切的传闻。

大明皇帝朱由崧在南京登基,改元弘光,标志着南明政权的正式建立。

消息传到北京时,朱由检只是嗤笑一声,并未如某些南明大臣期盼的那般暴跳如雷,反而更加专注于北方的改革与军事。

这种近乎漠视的态度,让南京朝廷在初期的惶恐过后,生出一种畸形的安稳感,仿佛南北并立的局面已然被默许。

然而,这种安稳之下,是日益加剧的割裂与暗流涌动。

朱由崧在钱谦益,马士英等辅政大臣的运作下登基,其合法性本就备受争议。

朝政把持在阉党余孽与东林党部分妥协派手中,党争内耗比之北京朝廷清洗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了彰显“正统”与“中兴”气象,同时也为了筹措日益庞大的官僚体系和为数不多的军队开销。

南京朝廷在财政上可谓绞尽脑汁,加征,摊派,卖官鬻爵。

种种手段层出不穷,江南百姓负担骤增。

弘光帝朱由崧沉溺酒色,朝政把持在马士英,阮大铖等阉党余孽手中。

他们排挤史可法,高弘图等较为正直的官员,大肆卖官鬻爵,搜刮民脂民膏以充内帑和享乐,美其名曰“助饷”。

朝廷上下,弥漫着一股醉生梦死,苟安一隅的颓废气息。

当北京那道言辞恳切,列举花生诸般好处,鼓励民间广泛种植的圣旨抄本被送到南京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马士英的案头时,

这位权倾朝野的大学士只是嗤笑一声,随手将其扔在了一边。

“朱由检莫非是杀官杀得失心疯了?”

马士英对身旁的心腹,锦衣卫都督冯可宗笑道,

“不思整军经武,以抗北虏与闯贼,反倒关心起这等田间微末之物?”

“什么‘落花生’,‘长生果’,奇技淫巧,岂是帝王所应为?”

在他看来,北京那位皇帝的一系列举动。

血腥清洗,重用降将,推行简体字,如今又推广什么花生。

都是离经叛道,自取灭亡的昏聩之举。

他巴不得北京朝廷越乱越好。

如此,他马士英才能在江南这方富庶之地,安安稳稳地做他的从龙之臣,享受权势与富贵。

很快,为了显示与北方伪朝的势不两立,也为了遏制北方可能通过贸易获得江南的物资。

又或者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

总之在南明朝廷几位大佬的授意下,一道措辞严厉的圣旨从南京发出:

“严禁与北地通商!凡有私相贸易,资敌以粮,铁,盐,布者,以通虏论处,家产抄没,主犯立斩!”

旨在困死北廷的政令,在一种近乎荒唐的乐观情绪中被推出——《禁绝南北通商令》。

这道圣旨被堂而皇之地张贴在江南各府州县的城门和市集。

然而,与北京那道推广花生的旨意在北方引起的震动和初步执行不同。

南京这道禁商令,在江南士绅,富商乃至部分官员看来,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以及一个巨大的商机!

旨意冠冕堂皇,言称北廷崇祯乃篡逆暴君,倒行逆施,天怒人怨。

为免资敌,断绝其物资来源。

凡南明子民,严禁与北廷控制区域进行任何形式的商贸往来。

违者以通敌论处,重则抄家问斩!

这道旨意下达,在南京城引起了一阵骚动。

但在真正的明眼人看来,无异于一纸空文,甚至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南北经济互补性极强,根本不是一纸政令所能完全割裂的。

北方需要南方的丝绸,茶叶,瓷器,药材,尤其是粮食!

尽管朱由检在北方大力屯田,但短时间内难以完全自给。

而南方,同样需要北方的皮货,羊毛,牲口,木材,以及……来自辽东的人参,貂皮,东珠等奢侈品!

这些辽东特产,在江南富庶的士绅官僚阶层中拥有巨大的市场,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

越是禁止,走私的利润就越高!

原本正常的商贸,需要缴纳关税,接受盘查。

如今一旦转为地下走私,避开所有税卡,其利润何止翻倍?

巨大的利益面前,杀头的风险在贪婪者眼中也变得可以承受。

更何况,这风险对于手握权柄的士绅官僚而言,几乎不存在。

于是,在《禁绝南北通商令》的遮羞布下,几条固定的,心照不宣的走私商道,不仅没有断绝,反而更加繁荣和隐蔽。

它们如同帝国的血管瘤,贪婪地吮吸着南北的财富,滋养着少数权贵,却加剧着整体的腐败和虚弱。

张家口外,蒙古草原边缘。

寒风呼啸,一支规模不小的驼队正在秘密集结。

领头的是晋商八大家中靳家的一个得力管事,名叫范老三。

他们刚刚完成与后金的交易,

用粮食,铁料,布匹换回了大批上好的辽东人参,貂皮和少量珍贵的东珠。

这些货物被打包得严实实,外面覆盖着普通的毛皮和杂物作为伪装。

“都麻利点!天亮前必须穿过这片洼地!”

范老三压低声音催促着,眼神警惕地扫视着四周。

他虽然打通了宣大一带不少关节,但毕竟做的是杀头的买卖,小心总是没错的。

他怀里揣着好几份盖着不同衙门印章的路引,甚至还有一份仿造的兵部文书,以备不时之需。

这条从张家口出发,经宣府,大同边缘,利用复杂地形和收买的边防军哨卡,潜入山西,再南下中原的商路,他们早已走了无数遍,轻车熟路。

一条不起眼的货船静静停靠在僻静的河湾。

几名穿着号衣的官兵正打着火把,低声吆喝着,

他们将一箱箱沉重的货物从马车上搬运到船上。

这些箱子,正是范老三驼队运来的辽东特产。

一个刚被征调来不久的新兵蛋子,看着那些在火把光线下隐约露出华丽毛皮的箱子,忍不住低声对旁边的老兵嘀咕:

“王哥,这不是北边来的吗?朝廷不是禁止……”

他话还没说完,旁边一个队正模样的军官猛地回头,眼神凶狠。

抬手“啪啪”就是两个清脆的耳光抽在他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