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闭上你的狗嘴!想死别连累老子!”

队正低声骂道,唾沫星子喷了那小兵一脸,

“这他妈是军需!懂吗?军需!上面大人物的事,也是你能问的?再多嘴,把你扔河里喂王八!”

那小兵被打得眼冒金星,脸颊红肿,吓得噤若寒蝉,再不敢多言,只能埋头默默搬运。

那老兵拉了拉他,低声道:

“认命吧小子,这世道,眼睛放亮,嘴巴闭紧,才能活命。这些都是……唉,都是大人物们的生意。”

货物很快装船,船老大塞给那队正一锭沉甸甸的银子,双方心照不宣地点点头。

货船升起风帆,悄无声息地融入漆黑的夜色,顺流而下,目的地是扬州。

钱谦益虽名为东林领袖,但早已与马士英等人沉瀣一气。

他的府邸,如今是南京城最炙手可热的地方之一。

此刻,在后院一间密室内,烛光昏黄。

钱谦益看着桌上摊开的几支品相极佳的上百年山参和几张油光水滑的紫貂皮,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

他对面坐着的是一个精瘦的徽州商人,名叫胡雪岩。

“钱阁老,您看这批货……”胡雪岩小心翼翼地问道。

“嗯,不错,确实是辽东的上等货。”

钱谦益捋着胡须,

“北边那位陛下,倒是帮了我们一个大忙啊。他这一清洗,北方商路几乎断绝,这辽东货的价格,可是翻着跟头往上涨。”

胡雪岩连忙赔笑:“全靠阁老照拂,这条线才能畅通无阻。只是北边最近似乎也在严查,风险大了不少。”

钱谦益摆摆手,不以为意:

“风险越大,利润越高。放心吧,沿路关节,早已打点妥当。只是要更加隐秘些。”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听说,北京那边,下了道旨意,推广一种叫落花生的作物?”

胡雪岩点点头:“确有此事。北廷邸报上传过来的,说此物耐贫瘠,出油多,崇祯对此极为重视,下令各地设置‘花生司’鼓励种植。”

钱谦益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他作为江南士绅的代表,对土地和物产有着天生的敏感。

他虽然未必完全理解花生的战略价值。

但他敏锐地意识到,一旦此物在北方大规模种植成功,可能会对南方的某些作物构成竞争。

更重要的是,这可能是北廷增强国力的一项举措。

“不能让北廷那么顺利。”钱谦益沉吟道,

“你立刻派人,在江南,湖广等地,悄悄收购落花生的种子!有多少,收多少!价格可以给高一点!”

胡雪岩一愣:“阁老,这是为何?此物在南方虽有零星种植,但并未受重视啊。”

钱谦益冷笑:“北廷想要的,我们就要抢!一来,可以囤积居奇,将来或可卖给北廷,大赚一笔。”

“二来,哪怕烂在手里,也不能让它轻易流到北方,助长北廷实力!这叫釜底抽薪!”

他仿佛已经看到,北方因缺少花生种子而推广受阻,崇祯气急败坏的样子。

这无关乎国家大义,只关乎党派之争和个人私利。

至于此举是否会削弱整个汉民族对抗外敌的潜力,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于是,一条更加诡异的贸易链条形成了:

晋商从清国获取辽东特产→通过走私通道运往南方→卖给南方士绅官僚→南方士绅支付白银,并暗中大量收购花生种子→部分花生种子或许会通过同样的走私通道,被晋商作为奇货带回北方,尝试种植或囤积,完成一个扭曲的循环。

在这个循环中,晋商赚取了巨额差价。

南方士绅满足了奢侈享受和打击政敌(北廷)的需要。

清国获得了急需的战略物资,而南北两个大明朝廷的禁令。

则成了最大的笑话,唯一受苦的。

只有底层被盘剥的百姓和那些被蒙在鼓里,或者被迫同流合污的小兵。

南京皇宫内,朱由崧或许正在欣赏新排演的戏曲。

北京皇宫内,朱由检正在批阅关于新军练兵的奏报。

而在广袤的帝国疆域上,无数像范老三,胡雪岩这样的人,

他们正在利用这分裂的时局,编织着一张张以贪婪和背叛为线的利益大网。

帝国的躯体在流血,而蛆虫们在欢宴。

山海关外的李定国在用鲜血练兵,而江南的温柔乡里,亡国之音已悄然奏响。

当户部尚书捧着那份关于采购第一批花生种子的奏折。

他把这份竟耗费四十八万七千两白银的最终核销奏报,战战兢兢地呈送到朱由检面前。

侍立一旁的王承恩倒吸了一口凉气,几乎要失态。

近五十万两!这几乎相当于过去朝廷鼎盛时期,一个富裕省份一年的税银总和!

这些银子甚至可以武装一只三万人的军队!

而如今,却只是为了购买一种名为花生的,尚未被广泛认知的作物种子!

朱由检看着那触目惊心的数字,眼角也微微抽搐了一下。

他知道会贵,但没想到会贵到如此地步。

这几乎是明目张胆的趁火打劫!

南方的那些士绅和走私商人,定然是嗅到了异常需求,疯狂抬价。

但他没有发作,甚至没有在脸上流露出过多心疼的表情。

因为他知道,没有足够的利益,又怎么可能在这么段的时间里搜寻到这么多的花生种子。

说到底,还得谢谢那些贪婪的士绅和晋商集团。

他深吸一口气,用尽可能平稳的语气对户部尚书道:

“准了。按程序核销吧。”

“陛下!”户部尚书忍不住抬头,声音带着哭腔,

“这数目实在太大了,如今国库虽因抄没稍显宽裕,但北疆用兵,每日耗费巨万,各地赈济,屯田亦需银钱,”

“如此花费于一种未知作物,恐……恐非善策啊!朝野若有非议……”

“非议?”朱由检打断他,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让他们非议去!朕花的,是抄没贪官污吏,国蠹硕鼠的钱!用在让百姓能多一口吃食,让军中器械少生一点锈迹上,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