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科幻小说 > 谁为文明按下重启键 > 第318章 裂隙微光(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希望前哨内部的文化建设如同涓涓细流,悄然浸润着人们的心田。然而,外部“焚书人”的威胁并未因这种内在的转变而有丝毫减弱。那种被加强的“注视感”如同附骨之疽,提醒着所有人,危机依旧悬于头顶。

被囚禁的“焚书人”小头目,代号“容器”,依旧被严密监控着。他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那种空洞的沉默状态,如同一个精致的玩偶。但研究小组并未放弃,持续的观测和偶尔低强度的“反符号”刺激仍在进行,试图在那看似密不透风的精神壁垒上,找到一丝裂隙。

转机出现在一个平静的午后。负责日常监测的研究员注意到,“容器”在接收到一段特定的、由旧世界某首宁静钢琴曲改编的安抚频率时,其背景精神信号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极其微弱的波动模式。那不是排斥,也不是愤怒,更像是一种…困惑的涟漪?

这一异常立刻引起了苏婉的重视。她调取了所有使用过这段音乐频率的实验记录,发现每次播放时,“容器”的生理指标(心率、皮电)都有极其细微的、趋向平稳的变化,与受到“焚书人”低语或“反符号”冲击时的剧烈反应截然不同。

“这首曲子…有什么特别?”苏婉询问负责筛选文化材料的研究员。

“这是旧时代一位作曲家的作品,以其结构的和谐与情感的深邃宁静着称。我们选择它,正是看中其能够引导听者进入一种冥想般的平静状态。”研究员解释道。

宁静…和谐…深邃…

苏婉脑海中划过一道亮光。难道,“焚书人”的精神控制,并非完全覆盖了所有的人类情感和认知?对于一些不带有明显指令性、不直接挑战其教义核心的、纯粹的美与和谐,那被压抑的、属于“人”的部分,依然会产生本能的共鸣?

这是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成立,就意味着“容器”并非彻底的空壳,在他精神世界的深处,可能还残存着一丝未被完全磨灭的人性微光。

苏婉决定进行一次更精密的测试。她设计了一套复杂的视听刺激方案,包含了那段钢琴曲、一些展现自然壮丽景色的无声视频(日出、星空、浩瀚海洋),以及一些不带有任何宗教或意识形态色彩的、关于人类普遍情感(如母爱、友谊)的简短诗歌朗诵。

测试在高度控制的环境下进行。阿雅和应急小队依旧在室外待命,小七也被请来,用她的感知作为辅助验证。

刺激开始播放。当钢琴曲流淌而出,配合着璀璨星空的画面时,监控屏幕上的数据再次出现了那种微弱的、趋向平静的波动。当朗诵到关于友情的诗歌时,波动似乎更明显了一点。而播放其他材料时,则恢复死寂。

小七紧盯着隔离室内的“容器”,小声对苏婉说:“苏婉阿姨…他里面…那个‘吵’的东西…好像变薄了一点点…下面…有一点点…很弱很弱的…‘暖’…”

小七的感知印证了数据的指向!

测试结束后,苏婉久久凝视着记录下来的数据曲线。那微弱的波动,如同在无尽黑暗的深渊中,看到了一丝几乎要熄灭的星光。

她立刻召集了核心成员。

“我们有理由相信,‘容器’的底层意识并未完全消亡。”苏婉展示了数据和分析了小七的感知,“‘焚书人’的精神控制,更像是在其原生意识上覆盖了一层坚硬的‘外壳’。对于直接的精神攻击(比如我们的‘反符号’),这层‘外壳’会激烈抵抗。但对于一些不构成直接威胁的、纯粹的美和普遍人性情感,这层‘外壳’似乎存在…渗透性。”

玛莎眼中闪过一丝希望:“这意味着,我们有可能…唤醒他?”

“非常困难,而且风险未知。”苏婉语气谨慎,“这丝‘微光’太弱了,随时可能被那厚重的‘外壳’重新吞噬。任何过激的尝试,都可能适得其反,甚至可能被另一端的‘遗迹’察觉。”

“但这是一条路。”克罗宁抱着手臂,“总比对着一个石头疙瘩强。如果能把他‘撬’开,我们得到的情报,可能远超想象。”

阿雅沉默了片刻,开口道:“需要制定更严密的保护措施。如果尝试唤醒,就必须确保在出现意外时,能瞬间‘静默’,并且有能力应对可能来自铁锈城的反扑。”

新的可能性带来了新的挑战,但也点燃了新的希望。希望前哨面对的不再仅仅是一个敌人或一个研究对象,而是一个可能被拯救的、扭曲的灵魂。这场对抗,除了生存与毁灭,又增添了一层救赎的色彩。

苏婉知道,他们必须无比小心,如同在万丈悬崖边牵引着一根发丝般的蛛线。但这根蛛线连接着的,可能是通往胜利的另一条路径,也可能是人性在至暗时刻,依旧不灭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