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槐树下我们的旧时光 > 第125章 定制订单藏新机 非遗申报启新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5章 定制订单藏新机 非遗申报启新程

周日的晨光刚漫过老巷的墙头,竹编院子里就传来了麻绳打结的脆响。孙晓蹲在石桌旁,正对着一沓订单清单皱眉——最上面那张纸上,“定制竹编婚盒二十个,需刻‘囍’字与连理枝纹”的字迹格外醒目。

“晓姐,这婚盒定制的事,你跟王爷爷商量了吗?”林晚端着刚泡好的菊花茶走过来,把杯子轻轻放在清单旁,“昨天那个姑娘特意强调,要下个月月初交货,时间怕是有点紧。”

孙晓接过杯子抿了一口,指尖在“囍”字上轻轻点了点:“还没呢,王爷爷一早去竹篾厂看新到的雪篾了。你看这连理枝纹,咱们以前没编过,不知道能不能在月底赶出来。”

正说着,陈屿骑着电动车冲进院门,车筐里装着个快递盒,额头上沾着薄汗:“晓姐,晚晚,网店上又来大订单了!城里一家茶馆要订五十个竹编茶盒,还说要印他们的店名,这可是咱们第一次接批量定制的单子!”

“真的?”孙晓一下子站起来,快步走过去接过快递盒,“这茶馆的订单要是做好了,以后说不定能长期合作。阿屿,你赶紧跟他们确认茶盒的尺寸和图案,我等王爷爷回来就商量怎么做。”

林晚凑过来看快递盒上的地址,眼睛一亮:“这家茶馆我在南方听说过,特别有名,他们家的伴手礼都是定制的手工艺品。咱们要是能把这单做好,以后网店的名气肯定能更大。”

“晓姐,早啊!”张强抱着一摞烫印好的竹片走进来,竹片上的莲花纹在晨光下泛着浅棕的光泽,“你们看我昨天练的‘囍’字烫印,比之前整齐多了,定制婚盒应该能用得上。”他拿起一片竹片递过去,上面的“囍”字笔画流畅,边缘没有一点焦痕。

孙晓接过竹片摸了摸,笑着点头:“不错,火候掌握得正好。张强,你以后就专门负责定制订单的烫印,一定要保证每个图案都一样精致。”

“放心吧晓姐!”张强把竹片放在架子上,“我昨晚还画了连理枝的草图,等会儿拿给王爷爷看看,看能不能用竹篾编出来。”

小敏和小娟推着小推车进来,车上放着刚编好的莲花胸针,五颜六色的丝线在阳光下格外亮眼。“晓姐,晚晚姐,你们看我们编的彩色胸针!”小敏举起一个粉白相间的胸针,“昨天集市上有人问能不能做带颜色的,我们就试着用染过色的麻绳编了几个,肯定好看。”

孙晓接过胸针,指尖轻轻摩挲着柔软的麻绳:“这个主意好!彩色胸针比单色的更吸引年轻人,咱们多编些,放在网店上当小礼品卖。小娟,你妈妈不是会染布吗?能不能请她教教咱们怎么染麻绳?”

小娟笑着点头:“没问题!我妈妈说过,用苏木能染出红色,栀子能染出黄色,都是天然的染料,对身体也没伤害。我今天下午就去跟她学。”

这时,王爷爷扛着一捆雪篾走进来,竹篾在晨光下泛着淡淡的银白色光泽。“晓丫头,你们看这新到的雪篾,比上次的更细更软,编婚盒的连理枝纹正好能用。”他把雪篾放在泡竹片的大盆里,拿起旁边的草木灰撒了些进去,“李桂兰说得对,泡竹篾加草木灰,编出来的东西不仅结实,还不容易褪色。”

孙晓赶紧把定制订单和茶馆订单递过去:“王爷爷,您看这两个订单,婚盒要编连理枝纹,茶盒要印店名,咱们能不能在月底赶出来?”

王爷爷接过清单,戴上老花镜仔细看了看,手指在“囍”字上轻轻敲了敲:“婚盒的‘囍’字用烫印,连理枝纹用细竹篾编在盒身两侧,应该没问题。茶盒的话,咱们可以先做几个样品,确认图案没问题了再批量做,这样不容易出错。”

“太好了!”孙晓松了口气,“那咱们今天就分工:王爷爷您教我和晚晚编连理枝纹,张强负责烫印‘囍’字和茶盒图案,阿屿跟茶馆确认订单细节,小敏和小娟继续编彩色胸针,顺便学染麻绳。”

众人齐声应和,很快就忙了起来。院子里,竹篾碰撞声、麻绳打结声、烫印机的滋啦声交织在一起,格外热闹。

中午周婶送饭过来时,看到院子里忙碌的景象,笑着把饭菜放在石桌上:“你们这阵子可真忙,我早上听巷口的张叔说,你们要申请非遗?这可是大好事,咱们老巷的竹编终于要出名了!”

“周婶您也知道了?”孙晓擦了擦手上的竹屑,拿起筷子夹了口菜,“昨天文旅局的人给我打电话,说咱们有李奶奶的奖状和老竹编箱,符合非遗申报的基本条件,让咱们准备申报材料呢。”

周婶高兴地拍了拍手:“太好了!我早就说你们的竹编好,以前我嫁过来的时候,老巷家家户户都编竹编,后来慢慢没人做了,现在终于又火起来了。”

陈屿放下手里的手机,笑着说:“周婶,等咱们申报成功了,就在院子里办个竹编展览,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老手艺。对了,刚才跟茶馆确认好了,茶盒要做圆形的,直径十五厘米,上面印‘清风茶馆’四个字,还要编简单的回纹。”

王爷爷点点头:“圆形茶盒好做,比方形的省料,编回纹也快,五十个应该能在月底赶出来。晓丫头,非遗申报材料的事,你要是忙不过来,我可以找以前文化馆的老同事帮帮忙。”

“真的?”孙晓眼睛一亮,“王爷爷,您要是能帮忙,那就太好了!文旅局说需要手艺传承的历史资料和咱们现在的作品照片,我正愁不知道怎么整理呢。”

下午的时候,陈婷骑着电动车过来,车筐里放着个包装精美的盒子。“孙姐,昨天补发给林经理的竹盒,他说特别满意,还让我把这个给你。”她把盒子递过去,“林经理说,以后他们公司的伴手礼都想用咱们的竹编,还想跟咱们签长期合同呢。”

孙晓打开盒子一看,里面是一套精致的茶具,还有一张写着“合作愉快”的卡片。她心里一暖,笑着说:“太好了!陈婷,你跟林经理说,咱们肯定会保证质量,以后有订单随时跟咱们说。”

陈婷点点头,又从包里掏出个小本子:“对了孙姐,昨天摆摊的时候,有几个游客问能不能来咱们院子学竹编,我把他们的联系方式记下来了,你看要不要开个体验课?”

“体验课?”林晚忽然抬起头,眼里满是惊喜,“这个主意好!南方很多手工艺品店都开体验课,既能赚钱,又能宣传竹编手艺。咱们可以每周开一次,教大家编简单的竹编小物件,比如钥匙扣、杯垫什么的。”

孙晓想了想,点头说:“可以试试!陈婷,你跟那些游客联系一下,问问他们想什么时候来,咱们这个周末就开第一次体验课。小敏、小娟,你们俩编得又快又好,可以当助教,教大家编简单的花纹。”

小敏和小娟高兴得跳了起来,小敏激动地说:“太好了!我早就想教别人编竹编了,以后咱们院子里肯定会越来越热闹。”

傍晚的时候,大家终于忙完了手里的活。王爷爷教孙晓和林晚编的连理枝纹已经有了雏形,竹丝在指尖翻飞,渐渐织出缠绕的枝干;张强烫印的“囍”字和茶馆店名也越来越熟练,每个图案都清晰饱满;小敏和小娟染的麻绳晾在院子里,红的、黄的、绿的,像一串彩色的灯笼。

孙晓坐在石桌旁,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踏实。从刚开始接手竹编院子的手足无措,到现在订单不断、非遗申报有了眉目,这一路走来,多亏了大家的帮忙。

“大家今天都辛苦了!”孙晓站起来,拍了拍手,“咱们明天的计划是:王爷爷和我继续编婚盒样品,晚晚和张强做茶盒样品,阿屿整理非遗申报材料,小敏、小娟和陈婷准备体验课的工具。争取下周把婚盒和茶盒的样品做出来,体验课也顺利开起来!”

“好!”众人齐声应和,声音里满是干劲。

月光爬上院墙时,院子里的灯还亮着。陈屿坐在电脑前,正整理非遗申报需要的照片,张强在一旁帮忙筛选;林晚和王爷爷坐在石桌旁,还在琢磨婚盒的花纹;小敏、小娟和陈婷则在清点体验课需要的竹篾和麻绳。

孙晓走过去,看着电脑屏幕上的老竹编箱照片,忽然想起李奶奶送她们箱子时的情景。老人家说,这手艺要是断了,就没脸见祖宗。现在,她们不仅把手艺捡起来了,还要让它发扬光大,让更多人知道老巷竹编的魅力。

“阿屿,照片整理得怎么样了?”孙晓轻声问。

陈屿转过身,笑着说:“差不多了,我把李奶奶的奖状、老竹编箱,还有咱们现在做的竹盒、胸针都拍进去了,文旅局的人应该会满意。对了晓姐,我朋友说,要是咱们申报成功,还能申请非遗传承基地,到时候就能招更多人来学竹编了。”

孙晓点点头,眼里满是期待:“是啊,要是能建成传承基地,咱们的竹编就能传得更远了。王爷爷,您说咱们能成功吗?”

王爷爷放下手里的竹篾,笑着说:“肯定能!咱们有老手艺,有你们这些肯吃苦的年轻人,还有这么多人支持,没有什么做不成的。想当年我跟李桂兰编竹编的时候,哪想到现在能这么热闹?”

林晚走过来,手里拿着刚编好的小竹篮,篮子里放着几个彩色的莲花胸针:“晓姐,王爷爷,你们看这个小竹篮,用来装体验课的成品正好。咱们以后可以把体验课学员编的作品放在网店上卖,让他们也能感受到成就感。”

孙晓接过小竹篮,看着里面精致的胸针,笑着说:“这个主意好!咱们不仅要传承手艺,还要让更多人爱上竹编,让老巷竹编真正活起来。”

晚风穿过老巷,带着竹篾的清香和彩色麻绳的淡淡染料味。院子里的每一盏灯都亮着,照亮了竹编的纹路,也照亮了老巷竹编充满希望的未来。孙晓知道,只要大家齐心协力,老巷竹编一定能走出老巷,走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