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槐树下我们的旧时光 > 第126章 样品初成遇波折 体验课开聚人气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6章 样品初成遇波折 体验课开聚人气

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老巷里就飘起了淡淡的竹香。竹编院子的大门刚推开,陈屿就骑着电动车冲了进来,车把上挂着个牛皮纸文件袋,脸上带着掩不住的急切:“晓姐,不好了!文旅局的申报材料要求比咱们想的复杂多了!”

孙晓正蹲在盆边挑选泡好的雪篾,闻言立刻直起身,指尖还沾着湿漉漉的竹屑:“怎么了阿屿?昨天不是说照片都整理好了吗?”

陈屿把文件袋往石桌上一放,掏出里面的申报须知复印件,指着其中一条说:“你看这个,除了照片和历史资料,还需要5-7分钟的高清申报片,还要写600-800字的项目简介,最重要的是,得有市级非遗名录的正式文件,咱们之前只知道有李奶奶的奖状,压根没办过市级申报啊!”

王爷爷拿着篾刀走过来,戴上老花镜仔细看着复印件,眉头慢慢皱了起来:“市级名录?当年我和李桂兰编竹编的时候,哪有这些规矩。不过没关系,我那个老同事老张,以前在文化馆管非遗申报的事,我今天上午就去找他问问,说不定能通融通融。”

孙晓接过申报须知反复看了几遍,心里有点发沉,但还是强打起精神:“王爷爷,那就麻烦您了。实在不行咱们就先补报市级,总能有办法的。阿屿,你先把项目简介写出来,就按照咱们老巷竹编的历史、现在的传承情况来写,突出咱们的地方特色。”

“好嘞晓姐!”陈屿点点头,立刻掏出笔记本电脑,“我这就查点资料,争取上午就写出初稿。”

这时林晚端着两碗小米粥走过来,放在孙晓和王爷爷面前:“先吃点早饭垫垫肚子,事情总有解决的办法。晓姐,咱们今天还要做婚盒和茶盒的样品,我已经把细竹篾分好了,咱们现在就开始编连理枝纹吧?”

孙晓喝了口热粥,心里暖和了些,拿起一根细如发丝的雪篾:“好,王爷爷,您再教教我那个缠绕的技法,昨天编到分叉的地方总容易松。”

王爷爷放下粥碗,拿起两根竹篾示范起来:“你看,编到枝干分叉的时候,要用细篾绕着主篾打个活结,再往两边分,这样既牢固又好看,就像两棵树缠在一起不分彼此。”他的手指粗糙却灵活,竹篾在指尖翻飞,很快就织出一个小巧的分叉纹路。

孙晓跟着模仿,刚开始竹篾总不听话,要么缠太紧扯断了,要么太松容易散。林晚在一旁一边编一边安慰:“晓姐别急,我昨天也练了好多次才熟练,你慢慢找感觉。”

院子里刚安静下来没多久,张强就拿着烫印机跑了过来,脸上带着急色:“晓姐,不好了!‘清风茶馆’的店名烫印总出问题,要么字歪了,要么边缘有点焦,试了好几次都不行。”

孙晓放下手里的竹篾走过去,看着桌上的试印竹片,果然每个“清”字都有点倾斜,边缘还有淡淡的焦痕。“是不是烫印机的压力没调好?”她伸手摸了摸烫印版,“温度太高也会焦,你试着把温度调低十度,再用尺子把字的位置标好,固定住再烫。”

张强点点头,立刻调整机器:“我昨晚练‘囍’字的时候还好好的,可能是店名四个字笔画太多,位置不好找。我再试试,争取上午把样品做出来。”

正说着,小敏和小娟推着装满工具的小推车过来了,车上放着剪好的短竹篾、彩色麻绳和小剪刀。“晓姐,晚晚姐,体验课的工具都准备好了!”小娟拿起一把小巧的篾刀,“我们特意找王爷爷磨了几把小篾刀,游客用着安全又顺手。”

小敏举起一个做好的钥匙扣样品:“你看,我们做了几个基础款的样品,有圆形的、方形的,还有小莲花形状的,到时候教大家编最简单的平纹,肯定一学就会。”

孙晓拿起钥匙扣看了看,笑着说:“做得真不错!陈婷呢?跟游客联系得怎么样了?”

“在这儿呢!”陈婷骑着电动车进了院子,车筐里放着几瓶矿泉水,“我跟游客都联系好了,他们今天下午两点过来,一共八个人,有两个小朋友,还有一对情侣,说是想编个情侣钥匙扣当纪念。”

“有小朋友啊?”林晚眼睛一亮,“那咱们得准备点更简单的图案,比如小爱心、小星星,再找些彩色的小珠子,编好后可以串在上面,小朋友肯定喜欢。”

小娟立刻点头:“我家里有好多彩色珠子,我现在就回家拿!顺便再问问我妈妈,天然染料染的麻绳能不能再加点蓝色,这样颜色更丰富。”

“去吧去吧,路上小心点!”孙晓摆摆手,看着小娟蹦蹦跳跳地跑出去,心里的焦虑减轻了不少。院子里又恢复了忙碌的景象,竹篾碰撞声、烫印机的滋啦声、陈屿敲击键盘的声音交织在一起,透着一股热热闹闹的生机。

中午周婶送饭过来的时候,王爷爷也从外面回来了,脸上带着笑容。“怎么样王爷爷?”孙晓赶紧迎上去。

“顺利!”王爷爷坐在石凳上,喝了口茶说,“老张说咱们有李奶奶的老奖状,还有现在这么多年轻人传承,又有实际的产品和订单,符合市级申报的条件,他帮咱们走绿色通道,先提交材料审核,同时补报市级名录,这样不耽误省级申报。”

“太好了!”众人都松了口气,孙晓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真是太谢谢王爷爷和张叔叔了,不然咱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周婶笑着往大家碗里夹菜:“我就说嘛,好人有好报,你们这么用心传承老手艺,肯定能成。对了,我刚才过来的时候,看到巷口有几个外地人在打听竹编院子,说是在网上看到你们的网店,想来看看能不能定制礼品。”

陈屿立刻放下筷子:“真的?晓姐,咱们网店的流量越来越好了!等咱们申报成功非遗,名气肯定更大。”

孙晓点点头,心里充满了动力:“咱们得赶紧把样品做好,不管是定制订单还是体验课,都得拿出最好的手艺来。”

下午一点多,院子里已经收拾得干干净净,石桌上摆好了体验课的工具,五颜六色的麻绳和竹篾分类放好,旁边还放着几个做好的样品。小敏和小娟已经染好了新的蓝色麻绳,晾在院子里的绳子上,红、黄、蓝、绿,像一道彩色的风景线。

“晓姐,你看咱们的婚盒样品!”林晚举着一个半成品跑过来,婚盒的主体已经编好了,两侧的连理枝纹蜿蜒缠绕,顶端还留着编叶子的位置,“再编上叶子,烫上‘囍’字,样品就完成了!”

孙晓接过婚盒,摸上去光滑细腻,连理枝纹栩栩如生,忍不住赞叹:“太好看了!王爷爷,您看这样能通过客户的要求吗?”

王爷爷仔细看了看,点点头:“没问题,比我想象中还好。张强,‘囍’字烫印好了吗?赶紧烫上去看看效果。”

张强拿着烫印好的“囍”字竹片走过来,小心翼翼地贴在婚盒盖子上:“已经试过好几次了,这次肯定没问题!”他按下小型烫印机,滋啦一声过后,取下机器,一个清晰饱满的“囍”字出现在盒盖上,边缘没有一点焦痕。

“完美!”陈屿拿起手机拍了张照片,“我这就发给定制婚盒的客户,让她看看样品。”

刚发完照片没多久,客户的回复就来了,连着发了好几个赞叹的表情:“太好看了!比我想象中还要精致,就按照这个标准做,辛苦你们了!”

孙晓看着回复,脸上露出了笑容:“客户满意就好,咱们赶紧批量生产,争取提前完成订单。”

这时院门外传来了说话声,陈婷赶紧跑过去开门:“欢迎欢迎!你们就是来参加竹编体验课的吧?快请进!”

一群人走进院子,有年轻的情侣,有带着孩子的夫妻,还有两个大学生模样的姑娘。“哇,这个院子也太有感觉了吧!”一个穿白色连衣裙的姑娘忍不住感叹,“到处都是竹编的东西,太精致了。”

孙晓走过去笑着打招呼:“欢迎大家来体验竹编手艺,我是孙晓,这位是林晚,还有小敏和小娟,今天由我们来教大家编简单的竹编钥匙扣。”

“太好了!”那个带孩子的妈妈指着小敏手里的样品,“我家孩子一直喜欢手工,能不能教他编个小恐龙?”

小敏笑着点头:“可以呀!我们准备了简单的动物图案,我来教小朋友编,保证一学就会。”

孙晓把大家带到石桌旁,每人分发了一套工具:“大家先看看样品,选自己喜欢的形状和颜色,我们先教大家编基础的平纹,学会了之后再编图案。”

林晚拿起两根竹篾示范:“大家看,把一根竹篾横着放,另一根竖着放,从下面绕过去,再从上面绕过来,这样一上一下就是平纹,很简单对吧?”

大家跟着模仿,刚开始还有点手忙脚乱,竹篾总容易滑落。“别急别急,慢慢来!”陈婷在一旁帮忙指导,“用手指按住交叉点,慢慢绕,熟练了就快了。”

那个年轻的情侣中的男生,编了好几次都没成功,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这看着简单,做起来还挺难的,我女朋友肯定比我学得快。”

他女朋友笑着打趣:“那当然,我可是心灵手巧!不过你编得虽然不好看,但也是独一无二的,我都要了。”

院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有人编错了互相调侃,有人学会了兴奋地展示,小朋友跟着小敏编小恐龙,虽然线条歪歪扭扭,但越编越起劲。孙晓看着大家认真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原来让更多人爱上竹编,是这么有成就感的事情。

这时陈屿拿着手机跑过来,脸上带着惊喜:“晓姐,清风茶馆的人看到茶盒样品照片了,特别满意,还说要增加订单,再订三十个,让咱们一起赶在月底交货!”

“真的?”孙晓又惊又喜,“太好了!不过咱们现在人手够吗?加上之前的五十个,一共八十个茶盒呢。”

王爷爷笑着说:“放心吧,我已经联系了巷子里几个以前会编竹编的老街坊,他们听说咱们接了大订单,还在申报非遗,都愿意来帮忙,下午已经有两个人过来了,在后面院子里编茶盒的底座呢。”

孙晓顺着王爷爷指的方向看去,果然看到两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坐在小板凳上熟练地编着竹篾,动作又快又好。“真是太谢谢爷爷奶奶们了!”孙晓心里充满了感激,老巷的竹编,果然还是要靠大家一起传承。

体验课一直持续到下午五点多,大家都编出了自己的作品,有钥匙扣、杯垫,还有人编了小小的收纳筐。“太有意思了!”那个穿白色连衣裙的姑娘举着自己编的莲花杯垫,“我要把这个带回家,以后每天用它喝茶,还会介绍朋友来参加体验课的!”

“我们也要订几个竹编婚盒!”那对情侣笑着说,“刚才看到你们的婚盒样品,太好看了,我们明年结婚,就用这个当伴手礼。”

孙晓高兴地说:“谢谢大家的喜欢!以后我们每周六都会开体验课,大家可以提前预约,定制订单也可以随时联系我们。”

送走体验课的客人,大家都累得坐在石凳上,但脸上都带着笑容。小敏和小娟清点着剩下的材料,嘴里还在讨论着下次要教大家编什么图案;张强在保养烫印机,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陈屿还在电脑前修改项目简介,时不时跟王爷爷请教老巷竹编的历史细节。

孙晓看着院子里的一切,心里充满了踏实感。虽然非遗申报遇到了小波折,但有王爷爷的帮忙,有老街坊的支持,还有这么多喜欢竹编的人,她相信一定能克服困难。定制订单越来越多,体验课也办得很成功,老巷竹编正在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晓姐,你看我编的这个!”林晚举着一个小小的竹编灯笼跑过来,灯笼外面编着简单的回纹,里面可以放小灯串,“我想着以后体验课可以教大家编这个,晚上挂起来肯定特别好看。”

孙晓接过灯笼,轻轻点亮里面的小灯串,暖黄色的灯光透过竹编纹路洒出来,温柔又好看。“太有创意了!”孙晓笑着说,“以后咱们的体验课可以分主题,基础课教钥匙扣、杯垫,进阶课教灯笼、小篮子,让大家有更多选择。”

王爷爷走过来,看着灯笼点点头:“李桂兰要是看到现在这样,肯定特别高兴。当年她总说,竹编不仅是手艺,更是生活,要让更多人用到、喜欢上,这手艺才能活下来。”

陈屿关掉电脑,伸了个懒腰:“晓姐,项目简介初稿写好了,你看看行不行。王爷爷,老张叔叔有没有说申报片怎么拍?”

“他说可以找个本地的影视工作室,花不了多少钱,重点拍咱们编竹编的过程,还有老巷的环境,突出传承的感觉。”王爷爷说,“我已经联系好了,明天他们就过来拍。”

孙晓接过陈屿写的项目简介,认真读了起来,里面详细写了老巷竹编的历史渊源、独特的编织技法、现在的传承情况,还有大家对未来的规划,文字简练又有温度。“写得很好阿屿,稍微修改几个地方就能提交了。”

夜幕慢慢降临,院子里的灯亮了起来,照亮了大家脸上的笑容。小敏和小娟把体验课学员编的作品整理好,放在一个大竹篮里,准备明天拍照上传到网店;张强已经把八十个茶盒的烫印图案都准备好了;陈屿在整理明天拍摄申报片需要的素材。

孙晓坐在石桌旁,手里拿着那个小小的竹编灯笼,灯光映在她的脸上,眼里满是希望。她知道,非遗申报的路还很长,定制订单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把老手艺传承好、发展好,老巷竹编一定能走得更远、更稳。

“大家今天都辛苦了!”孙晓站起来,拍了拍手,“明天的计划是:配合影视工作室拍申报片,继续赶制婚盒和茶盒的订单,小敏和小娟负责整理体验课的反馈,看看大家还有什么需求。咱们一步一个脚印,肯定能把事情做好!”

“好!”众人齐声应和,声音里充满了干劲。晚风穿过老巷,带着竹篾的清香和彩色麻绳的淡淡染料味,院子里的灯光温暖而明亮,照亮了老巷竹编充满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