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螺丝人生梦 > 第180章 创立行业标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会议室里,强子第一次感受到了无形的重量。圆桌对面坐着行业内的几大巨头代表——德资企业的中国区总裁、日资企业的技术总监,还有几家国内同行的掌舵人。

关于高强度紧固件的新标准,主持会议的副主任推了推眼镜,今天请各位来,就是要听取各方意见。

德国代表首先发言,一口流利的英语配着同声传译:我们认为,应该沿用德国dIN标准,这是经过百年验证的。

日本代表紧接着说:JIS标准更适合亚洲的生产环境。

轮到强子时,他放下手中的笔,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说:我们建议,制定适合中国制造现状的自主标准。

会议室里响起轻微的骚动。

这个场景,强子已经预料到了。三个月前,当他第一次提出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时,连公司内部都有不同声音。

我们做好自己的产品就行了,有高管反对,掺和标准制定太得罪人。

而且投入大、见效慢。财务总监补充。

强子的回答很坚决: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强胜要想真正立足,必须走这一步。

为了这一刻,强子带领团队准备了整整半年。

他们首先梳理了现有国际标准的不足——有些指标过于保守,有些又脱离中国实际生产条件。研发团队做了上千组对比实验,用数据证明某些国际标准并不完全科学。

最困难的是争取同行支持。强子亲自拜访了十几家国内企业,很多老板一听要制定新标准就摇头:跟着国际标准走最稳妥,何必自己另搞一套?

转折点发生在上个月的技术研讨会上。强子没有空谈标准,而是带来了两个产品:一个按国际标准生产,一个按他们提议的新标准生产。

请大家盲测。他说。

结果令人惊讶:新标准产品在关键性能上超出20%,成本却降低了15%。

那天之后,开始有企业主动联系强子。

但真正的硬仗在今天的会议上。

德国代表听完强子的发言,直接质疑:贵公司的数据,经过第三方认证吗?

全部经过国家材料测试中心认证。强子示意助手分发检测报告。

日本代表接着问:新标准与现有国际标准的兼容性如何解决?

我们做了充分的兼容性测试,强子调出ppt,这是对比数据。

会议从上午九点开到下午五点,中间只休息了半小时。强子带来的三支团队轮番上阵——技术团队解释参数,生产团队说明工艺,市场团队分析前景。

傍晚休会时,强子在洗手间遇到德国代表。

强先生,对方用生硬的中文说,你们很认真。

因为我们受过不按标准生产的苦。强子想起创业初期,因为不懂标准吃过多少亏。

晚上继续开会。让强子意外的是,几家国内同行开始主动为他说话。

强总提出的这个指标,确实更符合我们的实际情况。

我支持制定适合国情的标准。

形势开始逆转。

深夜十一点,会议终于达成初步共识:成立标准起草工作组,由强胜牵头,联合其他企业共同制定新标准草案。

散会后,强子在空荡荡的会议室里坐了很久。窗外,北京的夜景璀璨夺目,而他的心情比这灯火更加明亮。

回酒店的路上,他给阿梅发了一条消息:迈出了第一步。

阿梅回复:知道你行。

但强子清楚,这仅仅是开始。标准制定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接下来还要经过征求意见、审查、报批等多个环节,整个过程可能持续两三年。

更重要的是,要让整个行业接受新标准,需要更多的数据、更多的实践验证。

第二天,在返程的飞机上,强子已经开始规划下一步:

建立标准验证生产线;

组织行业培训;

编写标准解读手册......

他看着舷窗外的云海,想起很多年前,自己还是个小学徒时,老师傅说过的话:什么时候咱们能自己定规矩,才算真正站起来了。

现在,他们正在做的,就是定规矩的事。

飞机落地,打开手机,第一条推送就是行业媒体对昨天会议的报道。标题很醒目:中国制造迈向新阶段,强胜牵头制定行业标准。

强子没有点开,而是直接拨通了杨帆的电话:

明天开始,我们要让全行业理解这个标准的意义。

挂掉电话,他深深吸了口气。创立标准不是为了垄断,而是为了提升。就像二十年前他拧下的第一颗螺丝,不仅要拧紧,还要拧对地方。

而现在,他们要拧对的,是整个行业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