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那年我把全村气运偷走了 > 第112章 事故之后:有人被铐走,有人被推上前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2章 事故之后:有人被铐走,有人被推上前台

我真正清醒过来,是第三天早上。

病房窗帘半拉着,光斜着打进来,

床边放着一摞水果和一大堆皱皱巴巴的塑料袋,

有“早日康复”四个红字印得特别刺眼。

电视开着静音,画面停在新闻频道,

下方滚字幕:

“某市联合调查组进驻山河社,开展专项调查——”

我伸手去够遥控器,

点开声音。

画面切到河道那边的航拍:

堤坝外坡被封锁,

警戒线围了一圈,

挖机停在一边,铲斗上还沾着湿泥。

主持人的声音照稿念:“

经初步调查,事故前施工方擅自变更局部设计,

在未报批情况下削减防护坡厚度,

并挖掘非规划排水沟,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镜头一转,是罗雨薇当时拍的那一块石头——

石头底下,是被冲塌的一截“暗沟”,

泥水淌得一片糊。

字幕写着:“施工违规现场画面,由群众拍摄提供。”

我看着那一行“群众”,

忍不住笑了一下——

这次,“群众”帮了我们大忙。

——

后面那些,是我后来一点一点从录像、消息和闲聊里拼出来的场景。

暴雨停的第二天,

市里联合调查组下来了,

水利、住建、纪检、公安一串牌子排一桌。

施工队长一开始还嘴硬,

死咬“我们只按专家意见施工”,

嘴里那句“天灾谁挡得住”快要说烂了。

直到罗雨薇递上手机:

那一整段,他站在堤上点着烟,

说“上面的专家,懂不?”

后面那句“出事也怪不到你头上”,

被收音收得清清楚楚。

调查组的人没多废话,

当场让他把“专家名字”写清楚。

三个小时内,几封邮件、几份变更单、几次电话录音,

一起从各个地方被翻出来。

发邮件的人,是山河社项目部;

签字同意变更的人,是赵启明那一条线。

——

然后,就是秦婉婉那一段。

她被叫到市里的一个小会议室,

墙上挂着两面旗,

桌上摆着一录音笔。

她对我复盘的时候,用的是一贯那种温温柔柔的语气:

“你知道嘛,那天我进去,手都是凉的。”

我信。

但那天的录像我也看了——

她手是凉的,

笑还是很标准。

调查组的人没绕弯,

开门见山:“

秦女士,根据现有材料,

你参与或知晓多次项目公关方案,

对古柳河道治理有持续接触。

我们需要你协助说明三个问题……”

问题一:

是谁提出“先做好看,再谈安全”的口径;

问题二:

是谁建议把古柳的负面讨论引导为“轻信迷信导致恐慌”;

问题三:

是谁在暴雨前两天开会时说过那句——

“出了事就说是几十年一遇的大暴雨。”

那句,我听到的时候,

手心也跟着凉了一下。

秦婉婉沉默了几秒,

眼睛低着,看着桌面。

她没有全盘翻供,

也没有替所有人顶下来。

她先承认了一部分——

“话是我说的,但不是我一个人想出来的。”

她把当时会议纪要打印版交出去,

上面有好几个签名圈红,

不止她的。

接着,她又拿出手机,

打开一个录音。

那是他们内部讨论另一个项目时的原话,

赵启明笑着说:

“乡下人信什么,我们就顺着他们讲什么。

真出事,就说天灾。

输给一个村民,多丢人。”

录音放到“输给一个村民”那儿,

调查组的人互相看了一眼,

把时间戳记了下来。

——真正好看的,是后面的对质。

某天下午,

秦婉婉和赵启明在一间带双向镜的房里坐对面。

赵启明脸色很差,

领带也没打,

看起来比以前见到的任何一次都不体面。

“你挺能说。”他冷笑,“

我带你这么多年,

你现在在他们面前装什么清白?”

秦婉婉把纸巾叠得整整齐齐,

手指按着那叠纸,

声音还是软软的:“

赵总,你别抬举我。

我没有清白,我只是不想再帮你挡第二次。”

“第二次?”他皱眉。

“第一次,是那个烂尾新城。”她抬眼看着他,“

你还记得吗?

当时谁写的公关稿?

谁把那些讨债的农民剪成‘个别极端人士’?”

赵启明脸色更难看了一层。

她叹了口气:“

我那次替你挡住了,

结果呢?

你升职,我收律师函。”

“这次古柳的堤坝,

你是主责。

我只是……不想再当你升职路上的一次性雨伞。”

说到这儿,她笑了一下,

那笑意终于有点像刀了。

“你不是说,输给一个村民很丢人吗?”

她慢慢往前倾了点身,“

现在你是输给全国网友。”

这句话后来在内部记录里被删掉了,

但顾晚星拿到了另一份——

那天值班的小警察,

悄悄把这一段截成音频,

发给了她。

她没乱传,

只是把那句写成台词,

放进了第二季的手稿里。

——

山河社被扯进来的,不只是一个暗沟。

随着调查深入,

一串项目名单被翻上来:

某地的“生态水系改造”,

某市的“滨水景观提升”,

报表上写着“改善人居环境”,

现场照片里却是烂尾堤、防护林带被砍断。

网友比谁都快。

纪录片第一季+古柳暴雨险情的视频一上网,

有人立刻开始扒其他地方类似的“好看工程”。

对比图刷满论坛:

左边是宣传片里的蓝天碧水,

右边是当地人拍的黄泥浑水。

“山河社”三个字,很快上了热搜。

这次没人再好意思把所有事压成“村里封建迷信”——

大家看得很清楚,

迷信的不是村民,

是那帮人迷信“工程数字和 ppt”。

——

县里和市里的态度,

也在一堆电话和文件中间慢慢转向。

一开始,他们的想法很简单:

“把事压下去,尽量往天灾上靠。”

可是天灾那一套,在全国网友面前不好用了。

每多一条对比图,每多一条“当事人讲述”,

他们的压力就多一层。

最后,是省里联合发文:

“对某公司在多个项目中的严重违规行为立案调查,

对相关责任人采取留置措施。”

文件里没有写“山河社”三个字,

只打了一个冷冰冰的“某公司”,

但谁都知道在说谁。

赵启明的名字出现在通报第二页:

——“该公司区域项目负责人赵某某,

涉嫌严重违纪违法,

目前正接受监察调查。”

电视里播这条新闻时,

古柳祠堂里一堆大爷大妈围着老电视看,

看完面面相觑。

有人问:“这是不是就是那个……啥社?”

王支书咳了一声:“

差不多。

反正,以后他们来,我们就客气点送走。”

有人笑了一声,

笑声里带着一种后知后觉的狠。

——

顾晚星那边,

剪辑机几乎没停过。

纪录片第二季的正式片子,

照样走平台那套审查流程,

能播的部分有限。

但除了正片以外,

她做了一个“古柳补遗”的网页:

把暴雨那天的时间线、

审计压力、

以及各种听起来不够“正能量”的细节,

拆成一条条访谈文字和侧拍短视频。

有人在弹幕里说:

“这片子看完,更不敢随便信什么示范工程了。”

还有人吵架:

“你别把所有政府项目都骂死,

古柳这次不也是他们顶住压力让试点继续的吗?”

吵来吵去,

有一条弹幕始终在最上面:

“至少这次,

有人把话说完整了。”

——

第七天晚上,

县里的官方通报终于落在古柳。

红头文件,标题长得要命——

《关于古柳河道治理工程险情情况的通报》。

我坐在病床上,

一边吊着瓶,一边看 pdF 版。

通报写得很标准:

“……经查,古柳河道治理工程在实施过程中,

施工方存在擅自变更设计、违反施工规范等问题,

个别责任单位监管不力。

本次险情中,在镇村两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共同努力下,

未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控制在较小范围。

对相关责任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对古柳河道治理项目予以整改,

并将古柳综合治理试点纳入全省基层治理创新案例。”

全文看下来,

“严重违反工程建设程序”“损害群众利益”这些词一个接一个,

“气运”“龙脉”“改命节”一个字都没有。

这很合理。

也有点好笑。

我关掉文件,

靠回枕头上,

刚想闭眼,

系统弹出来了。

【古柳区域:外部掠夺源头之一被切断。】

【山河社相关流域项目对本区域气运负面影响:

由 37%→5%。】

【古柳区域事故值:

由“高危”降至“中低”。】

【注:

现实通报中不包含“气运”字样,

但因果账本已记。】

“行。”我在心里说,“

你记就行,

别跟他们说。”

屏幕上一串小字亮了一瞬,又暗下去:

【建议:

趁本轮外部压力缓和,

推进‘水+树+人’三线修复方案。】

我看着那行字,

突然有点累,也有点踏实。

有人被铐走了,

有人被写进通报,

有人被推上前台讲“先进案例”。

我呢?

还躺在这张病床上,

手背插着针,

脑子里多了一个看不见的岗位。

——

古柳那条龙,

总算有一只手伸出来,

帮我扛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