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巨匠 > 第120章 断裂的龙柱与最后的托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0章 断裂的龙柱与最后的托付

天启六年,五月二十二。夜。京师。

入夏以来最大的一场雷雨,笼罩了紫禁城。 闪电如银蛇狂舞,撕裂漆黑的夜空,紧接着是滚滚雷鸣,震得琉璃瓦都在瑟瑟发抖。暴雨倾盆而下,冲刷着红墙黄瓦,仿佛要洗净这座古老皇城里积攒了几百年的尘埃与罪孽。

乾清宫,西暖阁。

殿内并未点太多灯,显得有些幽暗。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到令人窒息的药味,那是人参、附子燃烧后的焦香,混杂着一股淡淡的血腥气——这是帝王将逝的味道。

朱由校躺在御榻上,身形枯槁得像是一把柴火。 那个曾经因为造出一艘小木船而欢呼雀跃的少年天子,此刻已经连睁开眼睛的力气都没有了。他的胸膛剧烈起伏,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拉风箱般的嘶鸣。

殿外,跪满了文武百官。 殿内,只有两个人跪在榻前。 一个是面色苍白、浑身颤抖的信王朱由检(崇祯)。 另一个是一身黑衣、神色肃穆的李苏。

魏忠贤缩在角落的阴影里,像是一只即将被遗弃的老狗,正在无声地抽泣。

“皇兄……皇兄……” 朱由检紧紧握着朱由校干枯的手,泪流满面: “您会好起来的……太医说了,只要过了这一关……”

“别……别骗自己了,五弟。” 朱由校艰难地睁开眼,声音微弱得如同窗外的雨丝: “朕的大限到了。这大明的江山……朕担不动了,以后……就交给你了。”

朱由检拼命摇头,哭得泣不成声。在这个只有十七岁的少年眼中,除了悲伤,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恐惧——这个烂摊子,太重了。

朱由校费力地转过头,目光浑浊,在空中搜索着什么。 直到他看到了跪在一旁的李苏。

“李……李爱卿。”

“臣在。” 李苏膝行两步,靠近御榻。他看着这位曾给予自己无限信任的皇帝,心中涌起一股难言的酸楚。 虽然历史上评价他是昏君,但在李苏眼里,他是最好的合作伙伴,也是工业革命唯一的庇护者。

“朕……要走了。” 朱由校嘴角勉强扯出一丝笑意,那是回光返照的光彩: “朕这辈子,没做什么正经事。做木匠被人笑话,用魏忠贤被人骂……唯独……唯独用了你,朕觉得……值了。”

“陛下知遇之恩,臣粉身碎骨难报万一。”李苏垂首,声音低沉。

“不……不用你粉身碎骨。” 朱由校突然用力,枯瘦的手指死死扣住李苏的手腕,指甲几乎陷入肉里: “朕……朕知道,外面的大臣都怕你,恨你。朕那个弟弟……” 他看了一眼朱由检: “他也怕你。”

朱由检身体猛地一僵,低着头不敢说话。

“李苏,你是一把绝世好剑。” 朱由校喘息着,眼神中透着一种令人心悸的清醒: “但这把剑太锋利了,容易伤着主子。” “朕能握住你,是因为……是因为朕和你是一路人,我们都喜欢那些……那些冒烟的铁疙瘩。” “但五弟握不住你。”

“所以……” 朱由校松开手,从枕头下摸出了一卷早已写好的遗诏,颤抖着递给李苏: “朕……给你一条路。”

李苏双手接过遗诏,并没有打开。

“这里面……写着……准许你组建**‘海外拓殖司’,封你为‘镇海王’**。” “但有一个条件。” 朱由校死死盯着李苏的眼睛: “你必须走。带着你的船,带着你的兵,离开京城,离开大明……去那个什么新大陆。” “三年……不,五年之内,不许回来。”

镇海王。 异姓封王。 这是大明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殊荣,也是最体面的流放。

朱由校是在用最后一点皇权,为李苏铺路,也是为朱由检扫清障碍。 他知道,如果李苏留在京城,只要崇祯一登基,两人必有一战。要么李苏死,要么大明亡。 只有李苏走,大家才能活。

“臣……” 李苏握着那卷遗诏,感受着上面残留的体温。 他抬起头,看了一眼满脸戒备的信王朱由检,又看了看眼神涣散的朱由校。

“臣,领旨。” 李苏重重叩头: “臣会去新大陆,为大明开疆拓土。臣向陛下保证,只要李家还有一个人在,大明的国运……就不会断。”

“好……好……” 朱由校欣慰地笑了,眼角滑落一颗浑浊的泪珠: “那你……去吧。别让那些文官……拦住了你的船。”

李苏站起身,深深看了一眼这位木匠皇帝,然后决然转身,向殿外走去。 经过魏忠贤身边时,他停顿了一下,低声道: “厂公,好自为之。”

魏忠贤身子一颤,把头埋得更低了。

李苏走出乾清宫。 暴雨如注,冰冷的雨水打在他脸上。 他知道,随着他这一走,一个时代结束了。 那个由昏君、奸臣和军阀共同维持的、诡异却高效的工业铁三角,崩塌了。

殿内。 朱由校看着李苏的背影消失在雨幕中,似乎卸下了千斤重担。 他转头看向朱由检,声音变得异常严厉,这是长兄最后的教诲:

“五弟,你记住了。” “魏忠贤虽然坏,但他是一条狗,能帮你咬人。你可以杀他,但别杀太早。” “李苏虽然强,但他是一头虎,能帮你守国门。你可以防他,但千万……千万别逼他。” “若是有一天,建奴再打过来,或者流贼破了城……” 朱由校的声音越来越微弱: “你就去海边……喊他回来……他……会救朱家的……”

“皇兄!皇兄!”朱由校的声音戛然而止。 朱由检扑在榻前,嚎啕大哭。

“轰隆——!!!” 一道惊雷劈下,震得大殿门窗乱颤。 乾清宫内,那一盏如豆的灯火,在风中摇曳了几下,终于……熄灭了。

“当——!当——!当——!” 景阳钟响起了。 一声,两声……九声。 钟声沉闷而哀伤,穿透了暴雨,传遍了整个京师。

还在宫道上行走的李苏,停下了脚步。 他站在雨中,任由雨水冲刷着身上的海军大衣。 他没有回头,只是对着乾清宫的方向,缓缓摘下了军帽,深深鞠了一躬。

“走好。” 李苏低声说道。

随后,他戴上帽子,眼神变得如钢铁般坚硬。 “孙得胜。” “在!”

“传令全军,即刻拔营!” “连夜赶往天津卫!” “告诉孙元化,锅炉加压,火炮上膛。若有人敢拦路阻挠舰队出海……” 李苏的手按在枪柄上: “杀无赦。”

雨夜中,一队黑色骑兵护送着马车,如离弦之箭般冲出了皇城。 而在他们身后,紫禁城已是一片镐素。 崇祯朝,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