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川城外,林牧之那场惊天动地的“开仓济灾民”之举,如同在无边黑暗中点燃的一支火把,虽微弱摇曳,却照亮了绝望深渊,也彻底点燃了北境早已压抑到极点的民心。
起初,是惶恐与试探。当寒川的箭书射入流民营地,宣告在黑石崖、废堡设立赈济点,以工换粮时,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的灾民们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在朝廷抛弃、官府驱赶、敌军屠戮的绝境中,竟还有人愿意伸出援手?而且是那个被朝廷斥为“叛逆”的寒川?
但当第一袋粮食真的被寒川军士冒着箭雨运抵黑石崖,当第一碗温热(尽管稀薄)的米粥递到颤抖的手中时,积压的绝望瞬间化为决堤的洪流!
“是粮!是真的粮!”
“寒川…寒川没有抛弃我们!”
“林城主…活菩萨啊!”
哭喊声、叩谢声震天动地。无数人挣扎着爬起,向着寒川城的方向,涕泪交加地叩首。那不仅仅是感激,更是绝处逢生后最原始、最纯粹的情感爆发!
消息如同野火,迅速在庞大的流民群中蔓延。越来越多的人涌向两个赈济点。寒川派出的军士虽面色冷峻,防护严密,动作却一丝不苟,分发食物,组织青壮掩埋尸体、修建工事,换取更多口粮。一套艰难却有效的秩序,在死亡边缘被强行建立起来。
寒川的檄文,更是被一些识字的书生、落魄的士人,在流民中大声诵读:
“朝廷无道,纵兵驱民!寒川义举,活命万家!”
“林承宗虎狼之心,人神共愤!林牧之仁德之举,天地可鉴!”
字字句句,戳中了流民心中最深的痛楚与渴望!对比之下,谁是恶,谁是善,一目了然!
“寒川万岁!”
“林城主公侯万代!”
发自肺腑的欢呼与祝愿,开始取代哀嚎,在寒川城外回荡。寒川军士巡逻经过时,流民们纷纷自发地让开道路,眼中充满了敬畏与感激,甚至有人将省下的一口饼子,硬塞到士兵手中。军民之间的隔阂与恐惧,在共度时艰中悄然消融。
这股澎湃的民心,很快产生了实质性的力量。
当林承宗派兵试图摧毁赈济点时,不等寒川守军全力反击,附近的流民竟自发地组织起来,用石块、木棍,甚至血肉之躯,拼死阻拦敌军,为寒川军士加固工事、转移物资争取时间!虽然伤亡惨重,却无一人后退!
“狗官!休想断我们活路!”
“跟林承宗的爪牙拼了!”
悲壮的抵抗,让林承宗的部队为之胆寒,更让城头的寒川守军热泪盈眶,士气暴涨!
“民心可用!民心可用啊!”王玄策望着城外景象,老泪纵横。
就连那些被迫隔离、心生怨言的寒川城内民众,看到城外同胞的惨状与寒川的义举,也渐渐理解了城主的选择,抱怨变成了支持,更多人主动要求参与防疫、制作军粮、支援城防。
寒川,从未如此刻这般,真正与北境的百姓血脉相连,融为一体!
然而,福兮祸所伏。民心汇聚的同时,致命的危机也悄然降临。瘟疫,终于越过了严密的防线。
当那名负责黑石崖赈济的队正高烧不退、身现黑斑被确诊为黑死病时,恐慌瞬间炸开!
“瘟疫进城了!”
“完了!全完了!”
刚刚提振的士气,眼看就要崩溃。
关键时刻,林牧之展现了惊人的魄力与担当。他非但没有听从“焚烧隔离营”的恐慌建议,反而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
他脱下甲胄,仅以布巾蒙面,在华棠的陪同下,亲自前往隔离区外围,隔着警戒线,看望了被感染的将士和民众。
“弟兄们!乡亲们!寒川绝不会放弃任何一人!”他的声音透过布巾,有些模糊,却坚定无比,“你们为寒川而病,寒川便与你们同生共死!华先生会竭尽全力救治!所需药材,一应优先!我等在外面,等你们康复归来!”
城主亲临险地!不弃不离!此举瞬间稳住了即将崩溃的军心民心。
“主公!”
“城主…”
隔离区内,感染者泣不成声。
华棠更是激动得浑身颤抖,将所有医官和学徒召集起来:“主公以国士待我,我辈当以国士报之!从今日起,老夫便住在这疫病营!不遏制此疫,誓不出营!”
悲壮的气氛,转化为众志成城的决心。更多的医者和志愿者,在严格防护下,进入疫病营帮忙。禽滑厘带领工坊,日夜赶制防护用具和消毒药剂。全城上下,同心抗疫。
奇迹,往往在绝境中诞生。或许是被寒川上下的决心感动,或许是华棠的医术高明,也或许是寒川提前的防疫措施起了作用,瘟疫的蔓延速度,竟真的被缓慢而坚定地遏制住了!虽仍有死亡,但并未出现预料中的大规模爆发!
寒川,再次挺过了一劫。
......
寒川城外万民感德、城内众志成城的消息,通过各种渠道,终于穿透了封锁,传到了外界,引发了连锁反应。
首先坐不住的,是雍州知府赵元敬。他原本等着看寒川被流民和瘟疫拖垮的笑话,却等来了寒川声望暴涨、民心归附的消息,又惊又怒,更感到深深的恐惧!此事若传至朝廷,他驱民资敌、见死不救的罪名岂不坐实?
“不行!绝不能让寒川占了这大义名分!”赵元敬气急败坏,一方面加紧向朝廷弹劾寒川“收买人心、图谋不轨”,另一方面,竟也惺惺作态地派出几支队伍,象征性地在雍州城外施粥,却无人领情,反遭百姓唾弃,成了彻头彻尾的笑话。
消息也传到了仍在雍州滞留、密切关注事态发展的钦差海刚峰耳中。这位铁面御史手持关于寒川“开仓济民”、“城主亲临疫区”的密报,久久不语,威严的脸上露出了极其复杂的神色。他再次提笔,向京师写去密奏,其中的措辞,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沉重与审视。
最大的震动,来自朝廷。
京师,金銮殿上,关于北境寒川的争论再次爆发。主战派依旧气势汹汹,斥责寒川“假仁假义,收买人心,其心可诛”。
然而,这一次,以海刚峰密奏为引,少数清流官员竟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陛下!寒川所为,虽为自保,然其活民无数,乃事实也!对比林承宗驱民送死、赵元敬坐视不理,民心向背,一目了然!若再行征剿,恐寒川未破,北境先反!望陛下圣裁!”
民间,关于“寒川义举”、“林城主仁德”的故事,也开始悄悄流传,虽被官府压制,却如同地火,在底层百姓心中燃烧。
朝廷的态度,第一次出现了微妙的动摇和分歧。剿灭寒川的圣旨虽未撤销,但后续的兵力调动和粮草补给,却莫名其妙地变得迟缓起来。
林承宗在军帐中接到京师传来的微妙风向,气得砸碎了心爱的玉镇纸,却不得不暂缓了攻势,心中对寒川的恨意,达到了顶点。
......
寒川,在付出巨大代价后,竟意外地赢得了一场民心和大义的胜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朝廷的意志。
然而,林牧之并未被眼前的转机冲昏头脑。他深知,这一切都是脆弱的。朝廷的动摇是暂时的,林承宗的仇恨是真实的,寒川的粮食消耗是惊人的,瘟疫的威胁并未完全解除。
“万民感其德,乃以命相搏换来,绝非长久之计。”他在军议上冷静地告诫众人,“民心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若我等后续无力,救济中断,今日之感德,便会化为明日之怨恨。”
“当下首要,乃利用此喘息之机,巩固战果,寻求破局根本之道!”
他下令:
“一、 赈济不可停,但需更精细,鼓励流民拓荒自救,减轻我方压力。”
“二、 加大与黑石峒、南方沈家秘密贸易力度,不惜代价换取粮食药材。”
“三、 禽滑厘先生,工坊研发重心,转向抗旱作物、高效农具、以及…应对大军围城的新式武器!”
“四、 皇甫先生,情报司全力运作,离间林承宗与朝廷、北狄之间的关系,寻找…斩首之机!”
寒川,在万民感德的盛名之下,依旧如履薄冰,向着那渺茫却坚定的生机,艰难前行。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决战,尚未到来。而下一场风暴,必将更加猛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