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寒川“开仓济灾民”的义举,如同巨石投入死水,激起的波澜远超预期,迅速在北境乃至更远的地方扩散开来。其带来的影响,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粮食救济,演化成一场深刻的政治与民心地震。

最初,是寒川城外那数万濒死流民最直接、最朴素的反应。当寒川的粥棚每日升起炊烟,当以工换粮的承诺被一丝不苟地执行,当寒川军士在瘟疫面前依旧坚守岗位(尽管防护严密),感激之情迅速转化为近乎狂热的拥戴。

“林城主活命之恩,没齿难忘!”

“寒川军爷是好人啊!”

“朝廷不管我们,是寒川给了我们一口饭吃!”

这些话语,在流民中口口相传,真挚而热烈。渐渐地,寒川城外的荒野上,开始有人自发地为寒川祈福,为战死的寒川将士立起简陋的牌位。一种无形的、却坚韧无比的精神纽带,将寒川与这些底层百姓紧紧联系在一起。

紧接着,寒川的声望开始向更广阔的区域辐射。

那些与寒川有过“技术交易”或暗中往来的周边州县豪强、乡绅、乃至底层官吏,在目睹了朝廷的无能和寒川的担当后,心态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平遥县的周文广,虽然依旧忌惮朝廷,却暗中下令,对往来寒川的商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谷熟县的布商,加大了与寒川的秘密贸易量;甚至黑水县那位新任县尉,也悄悄派人送来了少许药材,以示“心意”。

寒川,在他们眼中,不再是一个朝不保夕的“叛逆巢穴”,而是一个或许能在乱世中提供庇护和秩序的潜在力量中心。

真正让寒川声望产生质变的,是两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第一件,是“万民伞”事件。数名从寒川赈济点活下来的老书生,感念林牧之活命之恩,竟暗中发动流民,凑钱制作了一把巨大的、写满了密密麻麻人名的“万民伞”,并由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代表,冒着被杀的风险,欲将其送入寒川城,献给林牧之。此事虽被寒川守军以防疫为由婉拒于城外,但“万民伞”的存在和其代表的意义,却如同长了翅膀一般,迅速传开,成为了寒川“仁德”的象征,极大地震撼了各方势力。

第二件,则源于皇甫嵩情报司一次成功的舆论操作。他们巧妙地将寒川赈济流民、对抗瘟疫的事迹,与林承宗驱民送死、赵元敬见死不救的恶行,以及朝廷赈济不力、反而加紧围剿的悖逆之举,编织成对比鲜明、极具感染力的故事和歌谣,通过游商、戏班子、甚至乞丐之口,向南传播,一直传到了黄河沿岸乃至京畿附近!

“北境有寒川,活人万万千;朝廷有虎狼,饿殍遍荒野…”

悲怆而直白的歌谣,在民间悄悄流传,刺痛了无数人的心,也引起了某些有心人的注意。

......

这些消息,最终不可避免地传到了庙堂之上。

京师,紫禁城,御书房内。年轻的皇帝手持几份截然不同的奏章,眉头紧锁,面色阴沉。

一份是兵部尚书与林承宗联名的奏折,痛陈寒川“假借赈济,收买流民,扩充势力,其心叵测,恳请陛下速发大兵,犁庭扫穴,以绝后患!”

另一份,则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海刚峰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密奏,详细陈述了雍州见闻、流民惨状、以及寒川赈济之举,虽未明言为寒川辩护,却字里行间透露出“事出有因,民心思安,剿抚需慎重”的意味。

还有一份,是潜伏北境的皇家密探的密报,内容更加惊人,不仅证实了海刚峰所言,更提及了“万民伞”及民间歌谣,直言“北境民心,渐向寒川,强剿恐生大变!”

皇帝放下奏章,走到窗前,望着阴沉沉的天空,良久不语。他登基不久,根基未稳,最怕的就是地方生乱,民心不稳。寒川之事,已不再是简单的边患,更牵扯到民心向背和朝廷颜面。

“传旨。”皇帝终于开口,声音疲惫,“着兵部、户部、都察院合议,重审北境寒川一案。剿匪之事,暂缓。命海刚峰暂留雍州,督同赵元敬,先行安抚流民,控制疫情,查明实情,再行奏报。”

这道旨意,虽未撤销剿匪命令,却等于按下了暂停键,给了寒川至关重要的喘息时间!这无疑是寒川声望带来的最直接、最重大的政治红利!

消息传回北境,林承宗暴跳如雷,却不敢公然抗旨,只得咬牙切齿地暂停了大规模军事行动,转为更严密的封锁和更阴险的渗透。赵元敬更是吓得魂不附体,皇帝让海刚峰“督同”他办事,无异于一把利剑悬在了头顶!

......

寒川城内,接到皇甫嵩拼死传回的京中消息,指挥所内一片欢腾!

“暂缓了!朝廷暂缓进兵了!”王玄策喜极而泣。

“天佑寒川!主公万幸!”苏婉清激动得声音发颤。

就连一向沉稳的郑知远和禽滑厘,也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持续的高压和死亡威胁,终于得到了一丝缓解。这一切,都是他们不惜代价、坚守道义换来的!

林牧之的脸上,也难得地露出了一丝疲惫的笑容,但他很快恢复了冷静:“此乃喘息之机,绝非高枕无忧之时。朝廷疑虑未消,林承宗恨意更浓,我寒川消耗巨大,危机远未解除。”

他立刻下令:“趁此良机,一、 加速与外界贸易,囤积粮草军械;二、 整训军队,消化吸收流民中招募的新兵;三、 工坊全力研发,力争在下次大战前,使新式火器形成战力;四、 防疫不可松懈,华棠先生,疫病营的弟兄们,必须全力救治!”

“喏!”众人齐声应命,士气高昂。

寒川的声望,在此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它不仅赢得了民心,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朝廷的决策,逼退了强大的敌人。城内军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空前高涨,对林牧之的信任与崇拜,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然而,盛极必衰,峰高易折。林牧之深知,寒川此刻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也必然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更恶毒的敌意。

果然,短暂的平静并未持续多久。

林承宗和朝中的主战派,绝不会坐视寒川坐大。他们很快发动了反击。

反击来自两个方面:

其一,舆论反扑。很快,新的流言开始在北境和京师传播:称寒川赈济的粮食,实为“劫掠官仓所得”;寒川救治流民,是“用活人试药,修炼邪术”;甚至恶毒地污蔑林牧之“收买人心,图谋称王”!种种谣言,卑劣却有效,试图抹黑寒川的义举,扭转舆论风向。

其二,经济绞杀。朝廷虽暂缓军事进攻,却默许甚至支持了对寒川的经济封锁。通往寒川的所有商路遭到更严密的盘查,与寒川有贸易往来的商号受到官方警告和打压,南方沈家的货船也在出港时受到种种刁难。寒川获取外部补给的难度,不降反升!

更阴险的是,林承宗派出了大量细作,伪装成流民,混入寒川的赈济点和城外难民营,不仅窃取情报,更伺机投毒、制造混乱、散布谣言,企图从内部瓦解寒川。

寒川,刚刚攀上声望的顶峰,便感受到了四面八方袭来的明枪暗箭。

“主公!又发现一处水源被投毒!”

“赈济点发生械斗,疑似有人煽动!”

“城内出现传单,污蔑主公您…”

坏消息接连传来。巅峰之下,暗流汹涌,杀机四伏。

林牧之面对新一轮的挑战,眼神冰冷如铁:“跳梁小丑,只会行此卑劣手段!他想从内部攻破?我便让他看看,何为众志成城!”

他采取了果断措施:

一、 加强内部清查,发动群众举报可疑人员,对抓获的细作公开处决,以儆效尤。

二、 加大宣传,将敌人的谣言和破坏公之于众,揭露其险恶用心,进一步凝聚民心。

三、 派出精锐猎骑,对林承宗的补给线和侦察队进行报复性打击,以战止战。

寒川军民在经历了最初的愤怒后,更加团结在林牧之周围,同仇敌忾,对外部敌人的卑劣手段充满了鄙夷和不屑。

然而,林牧之心中那根弦始终紧绷着。他知道,这一切都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朝廷的暂缓是暂时的,林承宗的失败不会甘心,真正的决战,终将到来。而寒川的下一个挑战,或许将不再来自外部,而是来自…这被捧上顶峰之后,内部能否始终保持清醒与团结?

声望已达顶峰,而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寒川这艘在惊涛骇浪中艰难前行的小船,能否承载起这巨大的荣耀和随之而来的巨大压力?无人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