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寒川对师范教育体系的重构与深耕,如同为人才成长的源头活水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标志着其科技兴邦战略从追逐单一技术突破,迈向了构建可持续创新生态的更高阶段。数年来,一系列错综复杂、相互关联的制度建设——从标准化的强制推行、质量问责的铁腕治理、安全生产的血泪教训,到科技伦理的艰难探索、人才培养的长期布局、巾帼英才的破格启用、天才少年的特殊培养,乃至师范体系的固本培元——这些曾经独立推进、甚至充满争议的改革举措,在时间的沉淀与磨合中,逐渐交织成一张有机而坚韧的巨网。此刻,寒川科技事业面临的一次前所未有的综合性挑战,让这张巨网的威力,迎来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整体检验。

这场挑战,源于北境防线骤然升级的军事压力。皇甫嵩的夜不收拼死传回紧急军情:老对手萧铁心部,在其网罗的异域工匠助力下,竟成功仿制并改进了寒川的“雷火铳”,造出了射程更远、装填更快的“狼牙铳”,并开始大规模列装其精锐骑兵。同时,其游骑战术越发刁钻,利用机动优势,频频袭扰寒川屯田据点,劫掠粮草,破坏驿道,企图扼杀寒川的经济命脉。边军将领郑知远连夜呈上八百里加急奏报,直言:“敌军器利且狡,我边境烽燧疲于奔命,屯田百姓惶恐不安,若不能迅速拿出克敌之策,北境恐有糜烂之险!”

军情如火!然而,此次危机与此前任何一次都不同。它并非单一兵器的优劣之争,而是一场涉及军械性能、战术创新、后勤保障、民心稳固的系统性对抗。要求寒川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从情报分析、技术反制、战术设计到生产组织、人员培训、前线部署的全链条响应。任何一环的迟滞或薄弱,都将导致满盘皆输。

若在数年前,面对如此复杂的危局,寒川很可能陷入各部门各自为战、手忙脚乱的窘境。工造司埋头造铳,军械司只管配发,边军被动挨打,户部叫苦不迭。但这一次,林牧之在最初的震惊之后,迅速镇定下来。他并未急于下令工造司“造出更好的铳”,而是即刻启动了已然成型的 “应急联动机制” 。

一场展现“体系力量”的协同作战,高效运转起来:

1. 情报先行,精准定位:皇甫嵩的情报司与军械司技术官员协同,不仅分析了“狼牙铳”的实物残件,更通过俘虏审讯和战场观察,精准指出了其优势(射程、射速)和弱点(持续射击后膛温过高易卡壳、对弹药精度要求极高)。这份融合了技术与军情的专业评估,为反制提供了明确方向。

2. 工造响应,模块攻关:禽滑略坐镇工造总局,依据情报司的分析,并未要求推倒重来,而是充分利用标准化带来的优势。他立即组织下属各专业坊(枪管、枪机、弹药、木托)进行 “模块化改进” :枪管坊依据新材料工艺延长身管;枪机坊优化闭锁结构提升可靠性;弹药坊研制燃烧更稳定、对膛线磨损更小的新式弹药;木托坊则根据边军反馈的人机工程数据调整造型。分工协作,并行推进,极大地缩短了研发周期。

3. 人才保障,精锐尽出:格致学院和各大技术学堂的实习制度此时显现威力。禽滑略直接从临近毕业的优秀学员和实习工匠中抽调骨干,组成数个“青年突击组”,分配到关键岗位参与攻关。这些受过系统教育、又经过实践锤炼的年轻人,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在解决具体技术难题时提出了许多创新思路。巾帼技师也在精密检测和数据分析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4. 质检测试,严保可靠:石老锤的质检总署全程介入,从原材料到零部件,再到整枪装配,进行层层把关。新铳甫一出厂,便在北境模拟战场环境中进行高强度极限测试,确保其性能稳定、可靠耐用,绝不允许“神工坊事故”重演。

5. 边军参与,需求导向:郑知远派出的资深军官和士官,直接进驻工造司参与设计和测试,从实战角度提出改进意见,确保新武器“好用、管用、耐用”,避免了以往“工坊造什么,军队用什么”的脱节现象。

6. 后勤与训练同步:王玄策的户部与民政府提前统筹物资,确保新装备量产的资源供应。同时,由师范学堂培训过的教习官,已开始根据新武器的特点,编写训练大纲,为边军换装后的快速形成战斗力做准备。

整个流程,犹如一部精密咬合的机器,环环相扣,高效运转。 过去需要数年才能完成的武器迭代,在这种体系化的合力下,竟在数月之内,便拿出了性能全面超越“狼牙铳”的新一代制式步枪——林牧之亲笔赐名“破军铳”。

然而,武器的优势并非全部。萧铁心部依仗骑兵机动,避实击虚的战术依旧棘手。对此,寒川的应对再次体现了体系的深度。

? 战术创新:军械司与边军将领、甚至格致学院精通算学的学子共同推演,设计出基于“破军铳”射程和精度优势的 “弹性防御据点网络” 和“机动伏击小组”新战术,并利用沙盘和兵棋进行反复模拟优化。

? 工程保障:工造司的工程营依据标准化构件,迅速为前沿屯田点和烽燧加建了可快速组装的防御工事和隐蔽射击位,并改进了驿道,提升了支援效率。

? 民心稳固:受过安全生产和应急培训的屯田官员,有效组织百姓转移、藏粮,并开展民兵基础训练,与边军协同防卫,稳住了后方。

当萧铁心部的精锐骑兵再次突袭一个看似薄弱的屯田点时,他们惊讶地发现,迎接他们的不再是惊慌失措的农夫和稀疏的火铳声,而是来自经过加固的工事内“破军铳”精准而密集的射击,以及预先设伏的机动小组的侧翼打击。遭遇战变成了一场精心准备的歼灭战。寒川边军首次在野战中,凭借武器、战术、工事、民防的综合优势,重创了来去如风的北狄骑兵。

捷报传回,朝野振奋!这一次的胜利,不再仅仅是某一项技术的胜利,或某一位名将的功勋,而是寒川整个科技兴邦体系综合实力的彰显。

庆功宴上,林牧之并未过多褒奖个人,而是举杯对群臣说道:

“今日之胜,非一铳之利,非一将之勇!乃是我寒川标准之胜,质量之胜,人才之胜,协同之胜!”

“观此一役,朕心方安。为何?因我寒川昔日所立之规矩,所建之制度,所育之人才,今日终见其效!它们已如血脉经络,贯通我寒川全身,化作应对危局之本能!”

“此乃体系之力! 它使散沙聚为磐石,使孤木成林,可御狂风!”

“然,此力初显,仅是开始。前路挑战,必将更巨。望诸公戒骄戒躁,善用此力,完善此系,使我寒川之基,稳如泰山,使我寒川之剑,锋芒永存!”

寒川在应对此次北境危机中展现出的高效协同与综合优势,标志着其历时多年的科技兴邦建设,终于超越了零敲碎打的“技”的层面,开始凝聚成一种强大的、可复制的“系统能力”。这种能力,将单一的科技优势转化为整体的国家竞争优势,使得寒川在面对复杂挑战时,具备了更强的韧性、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持续的创新潜力。这无声的蜕变,是第二卷《科技兴邦》最辉煌的成果,也为即将到来的、更加波澜壮阔的第三卷铁血争霸,奠定了最坚实的根基。体系的力量,初显峥嵘,其势已成,必将引领寒川走向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