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寒川科技大典的辉煌盛况,如同一曲激昂的乐章,在万民欢呼与宾朋惊叹中奏响了最高潮。然而,盛典的余音尚未在寒川主城的上空完全消散,那炫目的光彩之下,冰冷而坚硬的现实已迫不及待地显露其棱角。林牧之与核心重臣在观星阁内那场深夜的警醒对话,并非杞人忧天,而是对即将到来的风暴的精准预判。大典所展示的肌肉,在震慑四方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加速了潜在敌对势力的危机感与应对步伐。

大典结束半月后,一份由皇甫嵩亲自呈递的密报,证实了林牧之最深的忧虑。密报并非来自北境萧铁心部,而是源于东南沿海。潜伏于海商之中的暗桩急报:一个名为“琉渊城邦”的滨海势力,其派往寒川大典的使者团归国后,内部发生了激烈争论。一派主张与寒川交好,学习其先进技艺;但另一派,以掌握城邦舰队的水师提督高鹏举为首,则极力渲染寒川威胁论。高鹏举在琉渊议事会上公然宣称:“寒川之器,日新月异,其志必不在小!今日其可恃火铳之利威压北狄,他日岂不能凭坚船利炮觊觎我富饶海疆?坐待其成,无异于养虎为患! 当趁其水师未成,先发制人,断其出海之路!”

几乎同时,西北边境的游牧部落联盟中,也流传起一种说法,称寒川的新式农具和深井开凿技术,正使其不断向水草丰美的传统牧场扩张,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一股不安与敌视的暗流,开始在西陲荒漠的帐篷间悄然涌动。

这些情报,清晰地传达出一个信号:寒川的科技崛起,在打破原有力量平衡的同时,正为自己塑造新的敌人。和平发展的外部窗口期,正在迅速收窄。

面对骤然紧张的地缘格局,林牧之展现出了惊人的冷静与战略定力。他并未因潜在的威胁而立即下令全面转向战时体制,大规模扩军备战。相反,他在一次仅有最核心几人参与的御前书房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更具深远意义的战略构想。

“诸公,”林牧之的手指在地图上划过寒川漫长的海岸线与西北边境,“外间视我寒川之科技为利剑,惧我以此征伐。然,朕思之,科技之力,岂止于杀伐? 若仅以此为剑,则树敌天下,终非长久之计。”

他目光扫过禽滑略和王玄策:“滑略曾言,高压蒸汽机若能成,或可驱动巨轮,破浪万里;玄策亦奏,新式纺机若能推广,寒川布匹可价廉物美,行销四海。此非虚言!”

“故,朕意已决。在外交与军事上加紧戒备的同时,我寒川下一阶段之国策,当以 ‘铸剑为犁’ 为内核,加速将科技优势转化为民生富足与贸易实力!我要让外界看到,寒川之科技,不仅是战场上的‘破军铳’,更是能让百姓丰衣足食、连通四海的‘富国之犁’与‘通商之舟’!”

这一战略转向,被林牧之称为“科技富民与战略威慑并行”之策。其核心是:以更快的速度,将科技红利渗透到经济命脉的每一个角落,夯实国力根基,同时以强大的国防科技为后盾,遏制可能的外来干预。

一场围绕“铸剑为犁”的宏大布局,紧锣密鼓地展开:

1. 工造司的战略重心调整:禽滑略领命,在保证军工研发必要投入的前提下,将更多资源投向民用领域。他亲自督导“高效农具推广司”,将经过战场考验的标准化理念和精密加工技术,用于制造坚固耐用、价格低廉的曲辕犁、播种耧、水车链泵,并组织工匠队伍深入乡村,指导使用和维修。同时,“民用船舶设计院”悄然成立,开始依据初步的蒸汽机原理,设计更适合货运的大型帆船(为未来的蒸汽轮船积累经验)。

2. 药石司的普惠医疗计划:华棠则致力于将磺胺等新药的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并简化使用方法,通过新建的“惠民药局”网络,向各州县乃至重要村镇推广。她组织编纂《乡间常见病防治手册》,培训大量基层郎中,旨在让寒川百姓,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民众,能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健康保障。

3. 格致学院的应用研究导向:墨翟接到林牧之的密旨,要求格致学院在保持基础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应用格物”。鼓励学子研究如何提高纺织效率、改良陶瓷釉质、优化食品保存方法等直接关乎民生的课题。学院内,关于力学、热学的研究,开始更多地与水利工程、矿物运输、谷物烘干等实际问题结合。

4. 王玄策的经济棋局:王玄策肩负起最复杂的任务——构建“科技驱动型经济体系”。他利用寒川在工具、医药、部分工业品上的质量优势,精心策划对外贸易。一方面,通过官方控制的商队,有选择性地出口高技术含量的商品(如精密罗盘、优质刀具、特定药材),换取寒川急需的稀缺资源(如优质铜矿、海外香料、特殊染料);另一方面,严格限制核心技术的流出,尤其是涉及军事领域的工艺。他开始着手规划建设连接主要矿场、工坊和港口的“官道升级计划”,旨在提升国内物流效率。

然而,“铸剑为犁”的过程,绝非一帆风顺。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资源的分配。军工体系已然庞大,如今又要向民用领域大规模倾斜,国库的压力骤增。户部的账本上,赤字隐约可见。一些军方将领,如郑知远,对此颇有微词,担心会削弱战备。朝堂之上,要求“先军政治”的声音再次响起。

面对质疑,林牧之展现了强大的政治手腕和远见。他一方面压缩不必要的宫廷开支,甚至削减部分官员的俸禄,以节省资金支持民生项目;另一方面,他亲自向郑知远等将领解释:“民富方能国强,国富方能兵强。 若百姓饥寒交迫,纵有百万雄师,亦如沙上堡垒。今日之投入,乃是为明日之战备,积蓄最深厚的底气!” 他要求皇甫嵩的情报司加强对经济情报的搜集,确保贸易路线的安全,并寻找以贸易手段削弱潜在对手的机会。

暗流,也在悄然涌动。

琉渊城邦的水师提督高鹏举,并未因寒川的“富民”姿态而放松警惕。他派出的细作,化装成商人,试图混入寒川的港口和工坊区,窥探技术机密,尤其是与船舶制造相关的工艺。西北的游牧部落,则开始零星袭击向边境迁移的寒川垦荒团,抢夺新式农具。

皇甫嵩的暗影卫如同猎犬,敏锐地捕捉着这些不寻常的气息。一场围绕技术保密与反间谍的无声战争,在繁华的市井和偏僻的边境同时展开。数名琉渊细作在试图收买一名造船工匠时被擒获,消息被严格控制,但警示的意味已传达到寒川决策层的最高处。

数月后,林牧之微服巡视一个刚刚用上新式水车的村庄。他看到百姓们围着运转不息的水车,脸上洋溢着对丰收的期盼,孩童在新建的村学外嬉戏。里正激动地向他汇报,新农具如何节省了人力,让村民有余力开垦更多荒地。

然而,当林牧之转身望向远方隐约可见的边境山脉时,他的目光变得深邃。村庄的安宁与边境的暗流,形成鲜明对比。他对陪同的禽滑略低声道:“滑略,你看这袅袅炊烟,便是我寒川科技之‘犁’所耕耘出的希望。然,欲守护此炊烟不灭,我辈手中之‘剑’,便须时刻擦拭,保持锋利。”

禽滑略肃然答道:“主公放心,工造司从未懈怠。‘破军铳’仍在改进,新的城防炮已在试制。犁越深,剑越利,方能保得这太平岁月。”

林牧之点了点头。他深知,“铸剑为犁”并非放弃武力,而是以更深厚的国力来支撑更强大的国防。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竞赛,寒川必须在外部威胁完全成型之前,完成内部实力的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