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铸剑为犁”的战略转向,如同一股温和而坚定的暖流,试图将寒川科技之树的养分,更多地输送到民生福祉的枝叶末梢。新式农具在田埂间闪耀,惠民药局的旗帜在更多村镇升起,通往矿场和港口的道路在官府的规划下不断延伸。寒川的内部肌体,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吸收着科技带来的活力,百姓的脸上渐次浮现出安定与希望的光彩。

然而,林牧之深知,这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其根基依然脆弱,依赖于一套精密而复杂、且尚未经历长时间考验的体系。科技的“犁铧”能否持续深耕,取决于驾驭这头“钢铁巨兽”的智慧与意志,能否代代相传,不断精进。就在他全力推动“富民”政策,并警惕外部暗流的同时,一场源于体系内部、关乎未来传承的潜在危机,正悄然酝酿。

危机的征兆,最初出现在寒川科技事业的“大脑”与“心脏”——格致学院与工造总局。

一日,禽滑略在审阅一份关于改进高炉热风阀的技术方案时,发现其思路精巧,数据详实,远超一般匠师水准。细问之下,得知竟出自格致学院一名年方二十的年轻学子陈远之手。禽滑略爱才心切,亲自召见陈远,欲将其破格调入工造司重点培养。然而,在与陈远深入交谈后,禽滑略却感到一丝隐忧。陈远对技术细节如数家珍,推演能力极强,但当禽滑略问及此改进可能对整体燃料消耗、周边环境影响乃至工匠操作习惯产生何种连锁反应时,陈远却显得有些茫然,他的思维高度聚焦于技术本身的“最优解”,却缺乏对更广阔系统性的考量。

几乎同时,在工造总局内部,也发生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一位因多次技术革新而备受赞誉的年轻匠师李大力,在负责督导一个新建矿场的设备安装时,因一味追求进度和指标,强行要求工匠在安全措施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进行高空作业,导致一名老工匠失足重伤。面对质询,李大力竟振振有词:“为成大事,岂能拘泥小节?些许风险,在所难免!”其言语中透露出的对“人”的淡漠和对“效率”的极端崇拜,令闻者心惊。

这两件事,看似孤立,却指向同一个深层问题:寒川初期培养出的新一代技术精英,在快速掌握了先进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似乎缺失了某种东西——那是一种由禽滑略、华棠、墨翟等第一代开拓者,在无数次失败、反思、乃至生死考验中,逐渐积淀下来的对技术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对家国天下的责任感,以及平衡各种复杂因素的宏观视野。这种内在的“魂”,并非书本所能传授,需要在实践中潜移默化,更需要上一代人有意识地去引导和传承。

禽滑略怀着沉重的心情,将这份忧虑带到了林牧之面前。他并非指责年轻一代,而是痛感于自身:“主公,臣等以往,是否过于急于求成,只注重传授‘术’,而忽略了培育‘道’?只教会了他们如何让机器转得更快,却忘了告诉他们,这机器最终应服务于何人,为何而转?长此以往,臣恐寒川未来之科技,或将沦为无根之木,无魂之器,甚至……反噬其身!”

华棠亦有同感,她发现学院里的一些年轻医科学子,对解剖和药效数据津津乐道,却对病人的痛苦和情感缺乏共情,将行医视为纯粹的技术操作。

林牧之聆听着老臣们的肺腑之言,目光再次投向那幅巨大的寒川疆域图。图上,工坊、矿场、学堂的标记日益密集,那是他们这一代人用心血描绘的蓝图。然而,若绘制蓝图的“精神”无法传承,再精美的蓝图也可能在下一代人手中变形、甚至涂改得面目全非。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然,授人以渔,更需授人以‘渔之道’!”林牧之的声音在御书房内回荡,充满了历史的穿透力,“我寒川科技兴邦,其最高成就,不应仅是那些钢铁巨兽和灵丹妙药,更应是一整套能够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并且始终服务于正义与福祉的‘思想与方法’!此乃星火传承之要义!”

一场旨在弥补代际断层、重塑科技精神内核的静悄悄的革命,在林牧之的倡导下展开。其核心,不再是建立新的机构或颁布新的法令,而是推动一种深度的、双向的“师徒心传”与“历史教育”。

1. 制度化“精神导师”制:林牧之下令,在格致学院、工造总局等核心机构,推行 “耆老带新锐” 的固定机制。要求禽滑略、华棠、墨翟等第一代宗师,每人必须定期与选拔出的优秀年轻学子和技术骨干进行小范围的、非正式的“围炉夜话”或“田埂漫步”。不讲具体技术,只谈当年创业之艰、失败之痛、抉择之难,分享他们对科技伦理、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的理解。禽滑略开始向陈远讲述“神工坊事故”的惨痛教训,华棠则向年轻医师们分享她面对有限磺胺资源时,如何做出艰难抉择的心路历程。

2. 设立“寒川科技史馆”:在格致馆旁,专门设立一座纪念馆。不仅陈列成功的产品,更要真实还原关键技术的突破历程,包括那些惨痛的失败案例、激烈的学术争论、以及先驱者们感人至深的事迹。将林牧之在观星阁上的决策、矿难后的反思、伦理辩论的记录,都作为重要史料展示,让后人知道今日成就来之不易,知晓每一个重大进步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勇气与牺牲。

3. 强化“实践悟道”环节:在实习制度中,增加“反思与总结”的权重。要求学子和技术人员不仅记录“做了什么”,更要深入思考“为何这样做”、“有何经验和教训”、“如何能做得更好并顾及各方”。引导他们从单纯的技术执行者,向有思想的实践者转变。

4. 林牧之的率先垂范:林牧之本人,也越来越多地在公开场合和与年轻臣子的交流中,超越君主的身份,以一个“前辈”和“同行者”的姿态,分享他治国理政的思考,尤其是如何在复杂局面下权衡科技、民生、军事、伦理的决策艺术。他告诫年轻一代:“科技之力,犹如神兵,持之者心术正,则可护国佑民;心术不正,则必祸乱苍生。尔等手握利器,当时刻自省:初心何在?”

这场静默的传承,效果并非立竿见影,却如春雨润物,悄然改变着寒川科技事业的气质。

陈远在多次聆听禽滑略的教诲后,再次修改了他的技术方案,不仅考虑了效率,还增加了安全冗余和节能设计。李大力在参观科技史馆,看到那些因安全事故而逝去的工匠名册后,深受震撼,主动向受伤的老工匠道歉,并在后续工作中将安全置于首位。

更重要的是,一种更具反思性、更具人文关怀的讨论氛围,开始在年轻一代中萌芽。他们会主动探讨技术应用的边界,会思考如何让科技成果更公平地惠及所有百姓。

在这一系列关乎未来的布局徐徐展开之际,北境的天空,再次被战争的阴云笼罩。皇甫嵩送来了最新的紧急军情:萧铁心部在经过长时间的蛰伏与准备后,联合了西北几个对寒川扩张深感不安的部落,集结了数万铁骑,号称二十万,正蠢蠢欲动,其前锋已开始试探性地攻击边境哨所。大规模的入侵,似乎一触即发。

消息传来,寒川朝野震动。但这一次,恐慌的情绪并未蔓延。经历了科技大典的鼓舞和“铸剑为犁”的务实建设,寒川上下凝聚起一种前所未有的镇定与信心。

林牧之在紧急军机会议上,目光扫过文武百官,看到了禽滑略眼中的坚定,华棠脸上的沉着,王玄策眉宇间的筹算,以及郑知远等将领摩拳擦掌的斗志,甚至还有那些列席会议的年轻技术官员眼中闪烁的智慧与勇气。

他知道,第二卷“科技兴邦”所锻造的一切——锋利的武器、坚固的工事、高效的体系、成熟的人才,乃至那份正在传承的“魂”——都将在这场即将到来的铁血考验中,接受最终的洗礼。

“该来的,终究来了。”林牧之的声音平静而有力,打破了殿堂的沉寂,“北狄以为我寒川沉溺于繁华,殊不知,我之筋骨,早已在科技之火中百炼成钢!”

他缓缓起身,下达了命令:

“郑知远,按预定方案,整军备战!”

“禽滑略,工造司全力保障军需,确保‘破军铳’锋芒不减!”

“王玄策,启动战时经济管制,稳定民心后勤!”

“皇甫嵩,严密监控各方动向,防止腹背受敌!”

最后,他看向所有人,一字一句地说道:

“第二卷‘科技兴邦’,已为我寒川铸就了最强的盾与最利的矛。现在,是时候让天下见识,这盾有多坚,这矛有多利了!”

“第三卷‘铁血争霸’的序幕,由这场北境之战,正式拉开!”

战争的号角,终于在寒川北境吹响。科技兴邦的宏伟篇章,在星火传承的期许与铁血序曲的轰鸣中,落下了厚重而充满希望的帷幕。寒川的未来,注定要与烽火硝烟相伴,但这一次,它已不再是那个只能被动挨打的边陲小邦,而是一个手握科技利剑、心怀传承星火的崭新强国,即将踏上波澜壮阔的争霸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