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川“铸剑为犁”的战略转向与内部“星火传承”的静默耕耘,尚在徐徐展开之际,北方天际的战争阴云已浓重得无法化开。萧铁心部联合西北部落的联军,如同蓄势已久的雪崩,终于裹挟着雷霆万钧之势,向寒川北境防线发起了蓄谋已久的大规模进攻。烽火狼烟,瞬间点燃了漫长的边境线,战争的咆哮,压过了田间新式水车的吱呀声和工坊里蒸汽机的轰鸣。
这一次,北狄联军来势汹汹,且明显汲取了过往失败的教训。他们不再进行无谓的正面强攻,而是采取了更为狡猾和致命的战术:利用其骑兵的机动优势,多点渗透,避实击虚。数万铁骑化整为零,分成数十股精锐小队,绕过寒川重兵布防的坚固要塞和屯田重镇,如同狼群般,专门袭击防御相对薄弱的补给线、新建的烽燧以及孤立的垦荒点。其目标明确:不以占领土地为目的,而以破坏寒川战争潜力为要务——焚毁粮草,切断交通,屠戮工匠,制造恐慌,企图以此拖垮寒川的经济命脉和战争意志。
首战告急!位于边境纵深的“鹰嘴崖屯田区”率先遭袭。一个拥有千余户垦民、大量新式农具和储备粮草的重要基地,被一支近两千人的北狄精骑突袭。驻防此地的仅有一个营的寒川边军,虽拼死抵抗,但面对数倍于己、来去如风的敌人,防线顷刻间岌岌可危。烽火台上浓烟滚滚,求援的讯号如同泣血的哀鸣,划破长空。
消息传至寒川主城,朝野震动。然而,与以往边境告急时的慌乱不同,这一次,寒川的战争机器,在经历了科技兴邦体系的深度重塑后,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镇定与高效。林牧之坐镇观星阁,并未急于调派大军漫无目的地驰援,而是第一时间启动了已然成熟的 “战时应急指挥体系”。
一场全面检验寒川科技兴邦成果的立体化防御与反击作战,迅速展开:
第一环:情报与通信的“神经”系统。
皇甫嵩的夜不收与情报分析司高效运转,通过驯养的猎鹰接力传讯和预先布设的简易信号塔,在极短时间内,便将敌军主力的真实动向、各股渗透骑兵的规模和大致路线,清晰地呈现在林牧之的沙盘上。同时,通过标准化的密码本和快马接力,命令被准确无误地送达各边境要塞和机动兵团。信息的透明与畅通,使得寒川指挥部能够精准判断局势,而非盲目应对。
第二环:边防体系的“骨骼”与“肌肉”。
郑知远依据准确情报,并未被敌人的佯动所迷惑。他命令依托标准化图纸和预制构件快速加固的边境要塞固守待援,同时,立即调动数支高度机动的“快速反应旅”。这些部队不仅装备了最新的“破军铳”和轻型野战炮,更重要的是,其后勤补给、弹药规格完全统一,指挥官均受过图上作业和沙盘推演的训练,能够在接到命令后,迅速向受威胁的关键节点实施精准驰援。奔赴鹰嘴崖的,正是其中一支精锐。
第三环:后勤保障的“血脉”网络。
王玄策领导的民政府与户部,依据预案,迅速将边境地区的粮草、军械向核心堡垒转移,并组织民兵依托新建的官道进行护卫。更关键的是,工造司下属的“战场抢修队”首次成建制投入实战。他们携带标准化的工具和备用零件,紧随部队行动。当鹰嘴崖守军的“破军铳”因连续射击出现故障时,抢修队能在战场上快速诊断,更换零件,让武器迅速恢复战力,这是以往不可想象的。
第四环:全民防御的“皮肤”组织。
得益于安全生产条例的推行和民兵训练的普及,鹰嘴崖的垦民们在最初的慌乱后,在基层官吏和退役老兵的组织下,迅速依托新建的、具有一定防御功能的粮仓和工事进行自卫。他们使用受过训练的弩箭和少量火铳,有效迟滞了敌人的烧杀抢掠,为援军的到来赢得了宝贵时间。
战役的高潮,发生在鹰嘴崖下的河谷地带。
当北狄骑兵正疯狂劫掠、以为胜券在握时,寒川的快速反应旅如神兵天降,利用地形,迅速展开战斗队形。北狄骑兵试图发挥其惯用的冲锋优势,然而,这一次他们面对的不再是稀疏的火铳齐射。寒川军队以标准化的班组为单位,依托地形,形成了绵密而有序的火力网。“破军铳”的射程和精度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冲在前方的北狄骑兵人仰马翻。北狄主帅试图分兵包抄,却发现寒川军队的侧翼异常坚固,各分队之间的协同极为默契,其指挥调度之灵活,远超以往。
更让北狄骑兵绝望的是,他们的马匹在持续而精准的火力打击下受惊失控,阵型大乱。而寒川军队的阵型却始终不乱,弹药补给通过标准化的骡马辎重队源源不断。当北狄人意识到啃不动这块硬骨头,准备依仗速度撤离时,郑知远预伏的另一支轻骑已截断了其退路。
最终,这场战役以寒川军队的完胜告终。来袭的两千北狄精骑,被歼灭大半,余部溃散。寒川军队以极小的代价,保住了重要的屯田区,缴获了大量战马和装备。
鹰嘴崖之战,规模虽非空前,但其意义却极为深远。 它并非一场依靠名将奇谋或个人勇武的胜利,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体系性胜利”:
? 胜在标准:统一的武器、弹药、战术条令,使得部队如臂使指。
? 胜在质量:可靠的“破军铳”和严格的保养,保证了火力的持续性。
? 胜在协同:情报、指挥、作战、后勤各部门无缝衔接。
? 胜在基础:受过训练的民兵和坚固的工事,稳固了后方。
消息传回,寒川举国欢腾。朝堂之上,群臣激昂。然而,林牧之在听取郑知远和禽滑略的详细汇报后,却异常冷静。他关注的,并非歼敌数字,而是战报中提及的细节:某个型号的铳刺在白刃战中易弯曲,某处驿道在雨天后仍不利于重装备机动,某个新兵对火铳的保养还不够熟练……
庆功宴上,林牧之对众臣言道:“此战之胜,非朕之功,非将之勇,乃是我寒川科技兴邦体系之功!是标准化之胜,是质量之胜,是人才之胜!”
他话锋一转,语气凝重:“然,此战亦如一面明镜,照见我体系尚有瑕疵,尚有软肋。北狄受此重挫,必不甘心,下次再来,恐更为凶险。我辈切不可因一役之胜而沾沾自喜。”
他当即下令:“禽滑略,即刻组织工匠,研究铳刺加固方案!王玄策,加速官道硬化工程!郑知远,加强新兵实战化训练!此战之经验教训,需立刻转化为改进之动力!”
北境的烽火,如同一次突如其来的高压淬炼,检验了寒川科技兴邦所铸就的基石。 这块基石,在战火的洗礼中,不仅没有松动,反而显露出其内在的坚韧与可成长的潜力。它向寒川的敌人,也向寒川自己宣告:一个依靠系统力量、而不仅仅是偶然因素强大的国家,已经崛起于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