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寒川国策转向“以科技为根基,以武备为后盾”的战略决断,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寒川肌体的每一个角落。北境,寒川精锐大军陈兵演武,“破军铳”的齐鸣与新型城防炮的怒吼,化作无形的雷霆,重重敲打在萧铁心部紧绷的神经上,迫使其躁动的复仇野心暂时收敛;东南沿海,外交使团扬帆远航,携带着通商优惠与精密器物,试图在琉渊城邦的盟友网络中打入楔子;西南边陲,精准的经济制裁与一次干净利落的越境惩戒行动,让高原诸部的新首领领略了寒川“胡萝卜加大棒”的锋芒。外部战略压力,被林牧之以强硬而灵活的手腕,暂时约束在可控范围之内。

然而,真正决定寒川能否将这份暂时的战略主动转化为长久优势的,并非外交辞令或军事威慑,而是其内部“临战体制下的科技加速计划”能否真正结出硕果。能否将科技兴邦积蓄的潜力,高效地转化为破解地缘困局的实质性力量?这场考验,远比边境对峙更为严峻和深刻。

这一质变的关键节点,落在了寒川最为薄弱的环节——海洋。琉渊城邦依仗其强大的水师掌控海权,如同锁住了寒川向更广阔世界呼吸的咽喉。破解此局,寒川急需一支能够与之抗衡,甚至战而胜之的强大水师。而水师的核心,在于舰船与舰炮。

重任,再次落在了工造总局大臣禽滑略的肩上。这位寒川科技的擎天之柱,虽年事渐高,鬓发染霜,但目光中的锐气与执着却未曾消减。他深知,建造巨舰绝非易事,其复杂度远超陆上任何机械,是对寒川材料学、结构力学、流体动力学、乃至大规模工程管理能力的终极检验。

在科发委的全力支持下,一项代号“龙吟”的新型主力战舰研制工程悄然启动。禽滑略亲自挂帅,汇聚了工造司最顶尖的工匠、格致学院最富才华的学子(包括已在船舶领域崭露头角的石莹、精通算学的陈远等),甚至不惜代价,通过隐秘渠道,引进了数名对西方帆船构造有深入了解的异域匠师作为顾问。

挑战是空前的:

? 龙骨与船材:需要找到并处理长达数十丈、坚韧无比的巨木,并研究有效的防腐、防蛀技术。

? 风帆动力与操控:如何设计帆装和舵系,使数千料的巨舰在海上灵活转向,逆风而行?

? 最关键的火力:如何将陆上威力巨大的“破军铳”技术移植到颠簸的海上?如何解决火炮后坐力、甲板承重、弹药库安全以及射击精度等一系列难题?

工造司内,灯火常明。禽滑略的案头,堆满了图纸、模型和演算稿。失败,成为了家常便饭。第一个按缩小比例建造的船模在模拟风浪中解体;第一门安装在试验船上的火炮在发射时震裂了甲板;新型防水密封胶在暴晒下开裂……每一次挫折,都消耗着巨额的资源和宝贵的时间。

外界质疑之声渐起,朝中稳健派官员担忧如此巨大的投入若最终失败,将严重损耗国力。甚至科发委内部,也有年轻委员对“龙吟”工程过于超前的设计表示疑虑。

然而,林牧之给予了禽滑略毫无保留的信任与支持。他顶住压力,数次亲临设在秘密海湾的造船基地,不为督促进度,只为给研发团队鼓舞士气。他对禽滑略说:“滑略,勿虑成败,但求无愧我心。寒川今日之困局,非循常路可解。此舰若成,可开万世之海路;即或不成,其间所获之学问、所锻之人才,亦是无价之宝!”

皇帝的信任,成为了团队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禽滑略带领众人,以“格物致知”的精神,对每一次失败进行彻夜复盘。他们改进了木材的蒸煮弯曲工艺,借鉴桥梁技术强化了龙骨与肋骨的连接,创造了新的水密隔舱设计。在舰炮方面,他们放弃了简单移植陆炮的思路,转而研发了专为舰用的短身管、低后坐、带反后坐装置的甲板炮,并设计了复杂的滑轮组系统用于装填和瞄准。

与此同时,其他领域的“加速计划”也在同步推进:

? 药石司华棠团队,在磺胺基础上,成功从某种深海藻类中提取出更强的消炎成分,并初步解决了量产难题,命名为“海霖素”,大幅提升了战伤救治水平。

? 格致学院墨翟主持的“测天计划”取得突破,改进了星象观测仪器,并结合数学推演,绘制了更精确的寒川周边海域星图与航道图,为未来远航提供了导航保障。

? 王玄策主导的“高速驿道网”一期工程竣工,采用标准化碎石和水泥加固路面,极大提升了国内物资调运效率。

转折点,发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龙吟”工程的第一艘实尺度原型舰“破浪号”进行最后的海上抗风浪测试。狂风卷起巨浪,狠狠拍打着船体。禽滑略不顾年迈,执意随船出海。在剧烈的颠簸中,新设计的龙骨发出了令人牙酸的声响,但最终承受住了考验;水密隔舱有效限制了进水;新型舰炮在模拟射击中表现稳定。当“破浪号”拖着疲惫却坚挺的身躯驶回港湾时,岸上等候的人群爆发出了震天的欢呼!

“龙吟”级首舰的成功,标志着寒川的科技体系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它不再是单个技术的突破,而是材料、结构、动力、武器、导航、工程管理等众多领域技术成果的系统性集成与创新。这艘战舰,是寒川科技兴邦战略下诞生的最复杂、最强大的工业产品,是“铸剑为犁”理念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将最尖端的技术,铸就成了守护国门的海上钢铁长城。

消息传回朝堂,举国振奋。林牧之在太极殿上,手持“破浪号”成功的详细奏报,面对文武百官,声音中充满了难以抑制的激动与自豪:

“诸公!今日,‘破浪’功成,非一舰之胜,乃是我寒川科技兴邦伟业之集大成!”

“它证明,我寒川十余年之苦功,所建立之标准、所锤炼之质量、所培育之人才、所构建之体系,已能支撑起如此惊天动地之创举!”

“昔日,我等铸剑为犁,是为民生;今日,我等铸犁为舰,是为国运! 此舰一出,寒川之困局,已现破解之曙光!”

他目光灼灼,扫视全场:“此役之后,谁人还敢疑我科技兴邦之国策?谁人还能小觑我寒川工匠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