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军蓝图”计划的密令下达,如同在寒川庞大的战争机器内部点燃了新的引擎。静思殿内勾勒出的未来图景——蒸汽铁甲舰队、陆地堡垒、即时通讯、生物防护——虽尚在襁褓,但其蕴含的颠覆性力量,已足以让最高统帅部意识到,现有的战术思想与作战条令,即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新技术不再是锦上添花的工具,而是即将重塑战争基本规则的核心要素。如何将实验室中的突破,转化为战场上的绝对优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紧迫课题。
数日后,一场高度机密的 “新战术推演研讨会” 在京郊一处戒备森严的皇家别苑“演武山庄”内举行。与会者除了皇帝林牧之、大将军郑知远、工造总局会办大臣陈烁、情报司主官皇甫嵩等核心决策层外,还特意召来了几位在以往战役中表现出卓越战术素养的中青年将领,如曾在风滚原指挥火力战大放异彩的皇甫韬,以及几位精通水战和工程技术的将领。山庄的大厅被临时改造成了一个巨大的沙盘室,沙盘上模拟的是寒川东南沿海一处复杂的海域及毗邻的陆地地形。
林牧之端坐主位,开门见山:“今日之会,非为定策,而为畅想。陈爱卿已将‘跃迁计划’之成果大致说明。朕要问诸位将军:若你手中拥有可无惧风浪、持续航行的蒸汽铁甲舰,拥有可瞬息传递军情的电报,拥有可洞察夜间敌情的探照灯,甚至……拥有某些非常规手段,你的仗,该如何打?”
大厅内一时寂静,将领们面面相觑,显然还无法完全消化这些超越时代的概念。老将军郑知远毕竟阅历丰富,率先打破沉默,他走到沙盘前,指着模拟的海峡区域:
“陛下,若真有蒸汽铁甲舰,首要之利,在于机动力与主动权!”他目光炯炯,“以往海战,需观天象,择风候。若舰船能自行,则我可随时发兵,奇袭敌港,断其粮道,迫敌于港内不敢出!甚至可载运陆军,选择敌最薄弱之海岸登陆,实施立体打击!”他用手在沙盘上划出一条迂回路线,“例如,我可派一支铁甲舰队,佯攻琉渊主港,吸引其水师主力,同时,另一支搭载精锐陆师的舰队,凭借其航速与续航力,长途奔袭其防御空虚的侧后基地,水陆并进,使其首尾难顾!”
这是一个基于新机动能力的“声东击西”升级版,思路清晰,赢得了不少将领的点头。
这时,年轻气盛的皇甫韬上前一步,他的思维更为活跃:“陛下,郑老将军所言极是。然,末将以为,新兵器带来的,更是战场感知与指挥效率的巨变!”他指向沙盘上几个关键高地,“若我有那‘电报’之术,前沿哨所发现敌情,瞬息可传至百里外中军帐!主帅可实时掌握全局,及时调动预备队,堵截漏洞,捕捉战机!这好比……好比给了主帅一双千里眼和顺风耳!以往因通讯迟缓而贻误的战机,将不复存在!”
他越说越兴奋:“还有那夜间洞察之灯(探照灯)!若用于要塞防御或舰队夜战,我可视夜如昼,而敌则如盲人摸象!我可于夜间发动精准炮击或发动奇袭,主动权尽在我手!此乃将战争从白昼延伸至全天候!”
皇甫韬的见解,触及了信息优势带来的降维打击,令在场众人耳目一新。
工造总局会办大臣陈烁此时补充道:“二位将军所言,皆切中要害。然,技术之变,尚不止于此。”他示意随行的工匠抬上一个微缩的“陆地行舟”(原始坦克概念)模型,虽然粗糙,却颇具冲击力。“若此物成军,其作用非仅攻坚。”陈烁指着模型厚重的正面,“其可引导步兵冲击,为步卒提供移动掩体,抵御箭矢弓弩;其装备的火炮,可直瞄射击,摧毁敌军工事和密集阵型。战术上,可组成‘楔形’或‘箭矢’阵型,集中突破一点,撕裂敌阵!”
他又指向代表电报线的细绳:“通讯之利,不仅在于上传下达,更在于多兵种协同。步兵、骑兵、炮兵、乃至这未来的‘铁甲兵’,可通过电报统一号令,实现分进合击,其默契与时效,远非号角旗语可比。例如,炮兵可根据前沿步兵的电报指引,实施精准的徐进弹幕射击,为步兵清扫前进道路。”
陈烁的描述,勾勒出了一幅多兵种、高协同、高机动的现代化战争雏形,其复杂性和威力,让习惯了方阵对垒、骑兵冲杀的将领们感到既震撼又有些无所适从。
情报司主官皇甫嵩阴恻恻的声音响起,将众人的思绪引向了一个更隐蔽的维度:“陛下,诸公,战术之变,亦在无形战场。若有朝一日,‘电讯’普及,则密码与反密码、窃听与反窃听、干扰与反干扰,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一次成功的密码破译,或可让敌军计划尽在我掌握;一次对敌通讯枢纽的破坏,可使其指挥系统瞬间瘫痪。未来之战,或将有专司‘电战’的奇兵,于无声处定乾坤。”
众将领听得脊背发凉,这种看不见的厮杀,比真刀真枪更为可怖。
林牧之静静聆听着众人的发言,目光始终没有离开那个不断被标注和修改的沙盘。他看到,随着新技术的注入,原本静态的攻防模型,变得动态而立体,战争的维度被极大地拓展了——从海面到陆地,从白天到黑夜,从有形到无形。
“诸卿之论,令朕豁然开朗。”林牧之终于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科技之于战术,非是简单的‘换装’,而是思维方式的革命。它要求为将者,必须具备更广阔的战略视野,更精细的协同意识,更敏锐的技术洞察力。”
他站起身,走到沙盘前,亲手将代表蒸汽舰、铁甲车、电报站的模型放置在关键位置。
“基于今日之畅想,朕以为,未来寒川军战术之核心,当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一曰‘信息主导’: 建立覆盖全域、畅通无阻的指挥通讯网,实现战场单向透明,先敌发现,先敌决策,先敌行动。
二曰‘火力至上’: 依托蒸汽动力带来的持续机动力和承载能力,集中运用优势火力,实施远程精确打击和重点突破,尽量减少近身肉搏的消耗。
三曰‘立体协同’: 打破军种壁垒,强化海军、陆军、以及未来新兵种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形成合力。
四曰‘全时作战’: 利用技术优势,消除天候、时辰对作战的限制,将压力持续施加于敌。
五曰‘奇正相生’: 善用技术带来的不对称优势,既要堂堂正正之师,也需无形诡异之道。”
林牧之的总结,将零散的战术构想提升到了战略原则的高度。
他随即下令:“郑知远、陈烁,朕命你二人,即日起组织精干人员,以今日所议为基础,结合‘新军蓝图’计划各项目的进展,着手编纂《寒川新式陆军\/海军战术操典(试行)》!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并择机开展小规模实兵实装演习,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皇甫嵩,你司需加紧对电讯保密、破译及反制战术的研究,制定相应条令。”
“其余诸将,需开阔眼界,主动学习新知识,思考新战法,未来寒川之帅才,必出自尔等之中!”
“臣等遵旨!”众将轰然应诺,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与使命感。他们知道,一个全新的军事时代正在开启,而他们,正是这变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会议结束后,林牧之独自留在沙盘室,望着那布满新式符号的沙盘,久久不语。内阁首辅王玄策悄然走进,轻声道:“陛下,观今日之论,老臣深感,这科技之力,不仅改变战法,更将重塑天下格局。然,如此利器,用之善则福泽万邦,用之恶则……”
林牧之转过身,目光深邃:“王爱卿所虑,朕深知。然,利器本身无善恶,关键在于执器之人。我寒川发展科技,革新战术,非为屠戮,而为守护与秩序。唯有手握足以震慑一切的绝对力量,方能真正遏制战争,推行我寒川所倡导的和平与繁荣。此乃以战止战,以技卫道之路。”
王玄策躬身道:“陛下圣虑深远,老臣叹服。”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洒在布满未来战争构想的沙盘上,光影交错,仿佛预示着一条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全新征途。科技改变的,不仅是杀伐之术,更是治国安邦的智慧与格局。寒川的军事思想,正伴随着技术的爆炸,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涅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