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蛟”勘探队在黑水沟海域成功从近三百丈的深渊取回第一斗样本,尽管只是看似无用的漆黑淤泥,却极大地鼓舞了全体船员的士气。这证明寒川的工匠智慧能够触及以往人力难以企及的深海,探索之路并非绝境。船长周铁砚和地质学者李青云小心翼翼地保存好那斗珍贵的淤泥样本后,并未满足于此,而是指挥“探海号”,沿着根据海流、水温异常以及零星古籍线索圈定的区域,继续向更遥远、更神秘的东南海域进发。
航行是枯燥而危险的。风暴是常客,巨大的浪头随时可能将“探海号”这叶扁舟吞噬。淡水和食物的补给日渐减少,坏血病的阴影开始笼罩部分船员。更令人沮丧的是,接连几次的下潜采样,带回的要么是贫瘠的沙砾,要么是毫无价值的岩石,甚至有一次,沉重的采样抓斗还因海底暗流和坚硬礁石而严重受损,工匠们耗费了数日才勉强修复。希望如同风中残烛,在现实的磨砺下摇曳不定。船上的气氛,从最初的兴奋,逐渐被疲惫、焦虑和一丝绝望所取代。
这一日,“探海号”抵达了一片海图上几乎空白、被老渔民称为“龙涎礁”的陌生海域。这里风浪相对平静,但海水颜色呈现出一种诡异的墨蓝,海面上不时有巨大的、形态奇特的鱼类跃出,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不同于寻常海腥的、淡淡的硫磺气味。航海官根据星辰和罗盘反复测算,确认此地已远离寒川海岸近千里之遥。
“此地……不同寻常。”李青云趴在船舷,仔细观察着海水,又用特制的长柄水温计测量后,激动地跑到周铁砚面前,“周大人!此处水温比周边海域高出不少,且水色深沉,必有古怪!古籍有云,‘海眼之处,水温异,常有珍奇异宝’!或许……或许我们找对地方了!”
周铁砚望着这片死寂中透着神秘的海域,心中也升起一丝莫名的期待。连日来的失败让他更加谨慎,但李青云的发现让他无法放弃任何可能。“好!就在此地,进行最深一次尝试!检查所有设备,尤其是钢索和绞盘!我们不能再承受一次损坏了!”
“探海号”再次抛锚定位。这一次,测深绳放下后,直到惊人的四百五十丈才触底!这个深度让所有人心头一紧,也带来了更大的希望——越深的海底,可能隐藏着越不为人知的秘密。
改进后的、更加坚固的机械采样臂带着所有人的期盼,缓缓沉入那墨蓝色的深渊。时间仿佛凝固了,甲板上鸦雀无声,只有绞盘转动发出的单调嘎吱声和海浪拍打船体的声音。每个人都屏住呼吸,目光死死盯着那根没入海中的钢索。
这一次的下潜格外漫长。就在众人几乎要失去耐心时,绞盘突然传来一阵异常沉重且伴有轻微震动和摩擦感的反馈!
“有情况!不是淤泥,感觉……感觉抓到了硬物!很多!”操作绞盘的工匠紧张地喊道。
周铁砚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慢!慢一点!稳住!千万别卡住或绷断!”
李青云双手紧握栏杆,指节发白,口中念念有词,不知是祈祷还是在背诵某种地质理论。
经过漫长而小心翼翼的收放操作,采样臂终于破水而出!当那巨大的抓斗被吊离海面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抓斗里不再是单一的泥沙,而是一堆颜色斑驳、形态各异的块状物!有暗红色的多孔石头,有闪烁着金属光泽的黑色结核,有夹杂着白色管状物(后来才知道是深海蠕虫壳)的沉积物,甚至还有几块明显是某种金属氧化物的结壳!
“快!放到甲板上!小心轻放!”周铁砚声音颤抖地命令道。
样本被倾倒在铺好的油布上。李青云第一个扑了上去,也顾不得脏污,拿起放大镜和随身携带的简易检测工具(如磁石、稀酸等)就开始仔细辨认。船员们也围了上来,好奇地看着这堆来自深渊的“礼物”。
“这是……赤铁矿?纯度似乎很高!”李青云刮下一点暗红色石头的粉末,在阳光下观察。
“这个黑色结核……有磁性!是锰结核?!天哪!古籍中记载的‘海底玄铁’难道就是这个?”他用磁石吸附起一块土豆大小的黑色球状物,激动得声音都变了调。锰结核富含锰、铁、镍、铜等多种金属,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
“还有这个结壳……看这颜色和质地,像是钴的氧化物?或者是……钨?”他拿起一块略显蓝色的硬壳,手都在发抖。钨,正是他们此次远航最渴望找到的替代资源!
初步的辨认结果令人难以置信!这一斗样本,竟然可能同时包含了多种急需的金属资源!尤其是锰结核和可能的钨矿线索,其意义远超之前所有的发现!
“周大人!我们……我们可能找到了!找到了一个海底的……‘聚宝盆’!”李青云抬起头,脸上混合着油污、汗水和狂喜的泪水,声音哽咽。
周铁砚蹲下身,拿起一块沉甸甸的锰结核,感受着那冰冷的触感和蕴含的希望,这位一向沉稳的硬汉,眼眶也不禁湿润了。他环顾四周,看着那些同样激动不已、眼含热泪的船员们,深吸一口气,用尽全身力气高喊道:
“兄弟们!我们成功了!寒川不会缺矿了!我们找到了!找到了深海里的宝藏!”
短暂的寂静后,甲板上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多日来的压抑、疲惫、恐惧,在这一刻全部化为乌有!工匠们相拥而泣,水手们将帽子抛向天空!
狂喜过后,是极度的谨慎。周铁砚立刻下令:“将所有样本按种类分拣,妥善密封保存!绘制详细的海图坐标,记录此处的海流、水温等所有数据!此地,列为最高机密,命名为‘希望海渊’!”
接下来的几天,“探海号”又在“希望海渊”周边进行了数次采样,每次都有新的收获,证实了这里确实存在一个资源富集区。虽然具体储量、开采难度仍是未知数,但仅仅是“存在”这一事实,就足以改变一切。
样本舱很快被填满,淡水也所剩无几。周铁砚知道,必须返航了。返程的路上,虽然依旧充满风浪和风险,但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光明和希望。他们小心翼翼地守护着那些珍贵的样本,如同守护着寒川的未来。
数月后,当“探海号”伤痕累累、补给耗尽、几乎是在半漂流状态下终于望见寒川海岸线时,船上的哨兵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呼喊。留守望海港的官员发现“探海号”归来的狼烟,立刻飞马报入京城。
陈烁几乎是连滚爬爬地冲出工造司,王玄策也丢下算盘,两人带着护卫,日夜兼程赶往望海港。
当周铁砚和李青云捧着那些密封的、来自深海的样本箱,踉跄着踏上久违的土地,看到迎面而来的陈烁和王玄策时,千言万语堵在喉咙,只化作一句:
“陈大人……王大人……幸不辱命!海底……有矿!”
陈烁颤抖着打开一个样本箱,看到里面那些形态奇特的矿石和结核,尤其是李青云指出的可能含钨的结壳时,这位一向冷静的工造总局会办大臣,竟当着众人的面,失态地仰天大笑,笑着笑着,又变成了哽咽:“好!好!好!天佑寒川!天佑寒川啊!”
新资源的发现,如同一声春雷,炸响了寒川帝国因资源危机而阴霾的天空。它不仅意味着钨矿短缺的困境有望破解,更昭示着一个全新的、广阔无垠的资源宝库正向寒川敞开了大门。这消息被以八百里加急送入宫中,林牧之览报后,长久凝视着地图上那片被标注为“希望海渊”的墨蓝色区域,只对近侍说了一句:
“传旨,重赏‘潜蛟’全体人员。寒川的未来,自此不同了。”
深海资源的发现,极大地坚定了林牧之和朝廷继续推进“向更深领域进军”国策的决心,也为寒川的科技兴邦之路,注入了最强劲的活力。一个属于海洋的时代,正悄然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