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寒川霸主:我的科技帝国 > 第323章 基础科学的呐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仰望星空”引发的宇宙观之争,在林牧之“搁置争议、鼓励研究”的睿智裁决下,暂时得以平息。然而,这仅仅是“基石计划”和自然哲学研究院所面临挑战的冰山一角。当林烁等年轻学者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更深层次的基础理论研究时,他们很快发现,横亘在面前的,不仅仅是思想观念的壁垒,更有资源匮乏、成果难显、社会认同度低等现实而严峻的困境。一场源于研究院内部、关乎基础科学存续与价值的 “呐喊” ,在巨大的压力下,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研究院成立半年后,一个阴雨连绵的下午。位于格致学院僻静一角的研究院小楼内,气氛低沉得如同窗外的天气。实验室里,仪器简陋;书房内,演算的草稿堆积如山,却难以得出令人振奋的结论。经费审批变得异常缓慢,户部官员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理论研究总是充满疑虑。更令人沮丧的是,外界甚至朝中部分官员,开始流传起嘲讽的言论,称研究院是“养着一群空谈玄理、耗费公帑的闲人”,远不如工造司铸造一门新炮或药石司研制一味新药来得实在。

这种无形的压力,让研究院内的年轻学者们倍感压抑和迷茫。他们怀揣着探索真理的热情而来,却发现自己仿佛置身于孤岛,辛勤的工作得不到理解,价值受到质疑。

这一日,研究院数学部的几位骨干,围坐在一盏昏暗的油灯下,面对着一道关于曲面几何的难题,已经苦思冥想了数日,进展甚微。疲惫和挫折感交织在一起。一位名叫陆明远的年轻算学博士,终于忍不住将手中的炭笔重重拍在桌上,发出了一声沉闷的响声。

“诸位!”陆明远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和激动,“我们在此耗费心血,演算这些虚无缥缈的图形符号,究竟有何意义?外面的人说我们是‘无用书生’,甚至连户部拨付的灯油钱都要克扣!看看工造司的‘盘龙五号’蒸汽机,即将正式下水,万众瞩目;药石司的新磺胺衍生物,又救治了无数边军伤兵。而我们呢?我们的成果在哪里?难道基础科学,就注定是这般寂寞、清贫,不为人知吗?”

他的话,如同投入静水中的石子,激起了众人心中的波澜。另一位学者也叹气道:“明远兄所言极是。陈院长(陈烁)为我们争取了这片天地,陛下也寄予厚望。可……可理论突破何其艰难!往往耗费数年,可能一无所获。长此以往,如何向朝廷交代?如何面对外面的风言风语?”

悲观和自我怀疑的情绪在房间里蔓延。就连一向坚韧的林烁,此刻也紧锁眉头,望着窗外连绵的雨丝,沉默不语。他脑海中回荡着周天仪等人的质疑,以及现实中遇到的种种困难。难道追求本源之理,真的错了?

就在这时,研究院的院正陈烁,身披一件半旧的官袍,冒着细雨悄然走了进来。他显然听到了刚才的议论,脸上没有责备,而是带着深切的理解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他没有立刻说话,而是走到桌边,拿起陆明远拍在桌上的炭笔,又看了看铺满桌面的演算草稿,目光扫过每一张年轻而焦虑的脸。

“觉得委屈了?觉得前路迷茫了?”陈烁的声音平和,却带着一种力量。

陆明远低下头:“院长,非是晚辈畏难,只是……只是觉得憋屈。我们的工作,似乎……似乎无人需要。”

陈烁轻轻放下炭笔,走到窗前,指着窗外雨幕中隐约可见的格致学院主楼,以及更远处工造司高耸的烟囱。“你们看,”他缓缓说道,“主楼里的学子,在学习经史子集,明理修身,那是立人之本。工造司的工匠,在锻造利器,创造财富,那是强国之器。而你们,”他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向在场的每一位学者,“你们在做什么?你们在探索支撑这‘本’与‘器’的‘道’!是万物运行之规律!”

他走到那块画满曲面几何符号的石板前,手指重重地点在上面:“明远,你可知,你现在演算的这看似无用的曲线方程,未来或许能帮助工造司设计出阻力更小的船体,让我寒川巨舰航速更快!林烁追寻的星空轨迹,未来或能让我水师在茫茫大海上定位丝毫不差!你们现在解不开的难题,或许正是下一代更强大机械、更精准仪器的钥匙!”

陈烁的语气激动起来:“工造司的每一处改进,药石司的每一次突破,其背后,都离不开最基础的数据测量、物质特性分析、数学计算! 没有你们夯实的基础,应用科技便是无源之水,终将枯竭!奥伦特为何强大?不仅仅因其船坚炮利,更因其在算学、格物原理上数百年的积累!我寒川若只想模仿,不想超越,终将受制于人!”

他环视众人,声音沉痛而恳切:“我知道你们难!理论研究的冷板凳,不好坐!要耐得住寂寞,顶得住压力!但你们要记住,你们今日之呐喊,非为个人荣辱,而是为寒川科技之未来发声!是为那尚未诞生的、更伟大之应用,奠定不可动摇之基石! 这份功业,或许不显于当下,但必将彪炳于千秋!”

陈烁的这番话,如同一股暖流,注入年轻学者们冰凉的心田。陆明远抬起头,眼中重新燃起了光芒。林烁紧握的拳头也缓缓松开,目光变得坚定。

“院长,我们明白了!”林烁站起身,声音铿锵,“基础科学,乃‘于无声处听惊雷’!纵使世人今日不解,我辈亦当砥砺前行!”

“对!我们不能放弃!”其他学者也纷纷振作起来。

然而,陈烁知道,仅靠精神鼓舞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朝廷,让陛下,听到这“基础科学的呐喊”,并给予实质性的支持。他决定做一次冒险的进言。

数日后,在一次例行御前会议上,讨论完水师扩建和边境贸易等实务后,陈烁出列,他没有呈上任何关于新武器或新产品的奏报,而是恭敬地献上了一本装帧朴素的册子——《自然哲学研究院半年度研究纪要》。

王玄策接过册子,粗略翻阅,里面满是复杂的图形符号和推演过程,并无具体成果展示,不禁微微蹙眉:“陈大人,此为何意?研究院半年所耗经费不少,为何不见实效?”

陈烁深吸一口气,坦然应对:“王相,此册之中,确实尚无可以立刻装备水师或药石司的‘实效’。然,其中所载,乃是对热力循环效率之数学分析、对光学透镜成像之原理探究、对新型合金强度之理论推算。这些工作,如同为高楼挖掘地基,为远航绘制海图,看似无形,实则决定着未来楼宇之高、航程之远!”

他转向林牧之,慷慨陈词:“陛下!工造司铸一炮,易;药石司制一药,亦易。然,欲造出领先一代、令敌无法仿制之炮,研制出根治顽疾、活人无数之药,则非有深厚理论根基不可!此根基,正由研究院之同仁,于青灯黄卷之下,呕心沥血构筑!臣恳请陛下与诸公,勿以一时之‘无用’,断送万世之‘大用’! 给基础科学以时间,给探索者以信任!”

陈烁的直言进谏,在朝堂上引起了一阵窃窃私语。有官员认为其言过其实,有官员则为之动容。

林牧之静静地听着,目光落在陈烁因激动而微微泛红的脸上,又扫过那本看似“无用”的研究纪要。他想起林烁对星空的执着,想起“基石计划”启动时的雄心,也想起奥伦特使团带来的那份深不可测的底蕴。

良久,林牧之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大殿:“陈爱卿之言,如暮鼓晨钟,发人深省。”

他站起身,走到御阶前,环视群臣:“诸卿可知,昔日鲁班造木鸢,飞三日而不落,其技可谓神乎?然为何其术失传?盖因重技轻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

“朕设立研究院,非为急功近利,乃为寒川百年计,千年计!”他的声音陡然提高,“今日研究院所究之‘无用’之学,或许正是明日我寒川克敌制胜、福泽万民之关键!传朕旨意:”

“一、即日起,自然哲学研究院之经费,由朕之内帑与户部共担,列为专项,不得克扣,并建立长期稳定之投入机制。”

“二、对研究院之考评,不以短期实用成果为准绳,而以理论创新深度、学术价值高低为尺度。 允许失败,鼓励探索。”

“三、擢升陈烁兼任‘帝国首席科学顾问’,研究院之重要进展,可直奏于朕。”

“四、命翰林院牵头,组织文笔之士,将基础科学之意义,着书立说,广为宣传,使朝野知晓其‘无用之大用’!”

这道旨意,如同春风化雨,极大地鼓舞了研究院的士气,也为寒川基础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陈烁的“呐喊”,终于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回应和理解。

消息传回研究院,年轻学者们欢呼雀跃。林烁对众人说:“陛下圣明!吾辈更当奋力前行,以实实在在的突破,回报陛下知遇之恩,证明基础科学之价值!”

“基础科学的呐喊”,至此并未停息,而是转化为更加沉稳、坚定的探索步伐。它标志着寒川的科技事业,在追求实用效率的同时,开始真正重视那深藏于表象之下的、支撑一切创新的理论源泉。这条道路依然漫长而艰辛,但希望的曙光已经显现。寒川的科技之树,因其根系的不断深扎,而愈发显得枝繁叶茂,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