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寒川霸主:我的科技帝国 > 第330章 创新成为习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寒川帝国人才梯队的形成与成熟,如同为这部日益精密的“国家机器”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鲜活血液与智慧灵魂。当经验丰富的老者、锐意进取的青年与担当重任的中生代,在“科技五要”的指引和体系化的框架下协同发力时,一种更为深刻的变化,开始在帝国的肌体中悄然发生、蔓延。这种变化,不再仅仅是应对危机时的灵光一现,也不再是最高意志强力推动下的阶段性成果,而是逐渐沉淀为一种内化于制度、融入于文化、体现于日常的常态。这便是 “创新成为习惯”——当改进与突破不再是需要刻意强调的目标,而是如同呼吸般自然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时,寒川的崛起便真正拥有了不可逆转的内生动力。

这一转变,在帝国运行的各个层面,以多种形式生动地展现出来。

场景一:工造司“龙魂号”船坞,一个寻常的午后。

并非在攻关关键技术的紧张时刻,而是在一次例行的部件质检中。一位年轻的质检员方澈,在检查一批新到的舰用铆钉时,发现其硬度虽然达标,但韧性略有波动。按照旧例,他本可以标记为“合格,备注观察”。但方澈没有这样做。他想起在格致学院进修时,材料学讲师曾提到过“微观结构均匀性对疲劳寿命的影响”。他主动找到工段老师傅,提出想抽样几枚铆钉,送到研究院的合作实验室,用新到的金相显微镜观察一下晶粒结构。

老师傅起初觉得他多事:“小子,规矩是硬度达标就行,工期紧得很!”

方澈却坚持:“师傅,‘龙魂号’是要劈波斩浪几十年的!一点隐患,放大到远洋,可能就是大问题。咱们现在多花半天功夫,或许就能避免未来大修时耽误一个月!”

老师傅被他的执着打动,同意了。检测结果果然发现,热处理工艺的一个微小不稳定导致了晶粒大小不均。消息反馈回铆钉厂,厂里的技师立刻改进了温控装置。这件事虽小,却未等上级命令,未靠额外奖金激励,纯粹源于一线人员自觉的责任意识与探究本能。工造司随后将此事作为案例推广,鼓励所有工匠“不放过任何一个改进的可能”。

场景二:自然哲学研究院,数学物理部的每周茶话会。

这并非正式会议,而是学者们自发组织的交流活动。此刻,年轻的林烁正与几位同僚激烈讨论着。他们的话题,已经从如何更精确描述行星轨道,延伸到了“是否存在一种统一的数学语言,可以描述所有形式的运动(从天体到抛射体)?” 这已远远超出了当前“凌云计划”的直接需求,属于纯粹的好奇心驱动。

一位刚从工造司调来参与联合项目的工程师听得半懂不懂,忍不住问:“林博士,你们说的这个‘统一性’,对造炮造船有啥立竿见影的帮助吗?”

林烁眼睛发亮,耐心解释:“李工,短期内或许没有。但你想,若我们能找到支配万物运动的共同规律,那么未来设计任何机械,或许都能依据更根本的原理,而非仅仅依靠试错和经验!那将是设计思路的根本变革!” 他顿了顿,笑道:“况且,探索未知本身,不就是最大的乐趣吗?”

这种基于兴趣与前瞻的自由探索,在研究院内已被视为常态,甚至受到鼓励。陈烁定期会浏览这些“非任务”讨论的记录,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苗头,给予资源支持。

场景三:帝国农业部在南方推广新式稻种的项目驻地。

项目主管是一位务实的中年官员。他并没有仅仅满足于推广既定的种植技术,而是建立了一个“农人创新奖励基金”。鼓励当地老农和年轻农户,根据本地水土气候特点,对播种间距、施肥时机、灌溉方式等进行微调尝试,并将成功经验记录下来,给予小额奖励和公开表彰。

一位老农根据经验调整了灌溉节奏,使亩产提高了半成。他受邀在乡里的“农技交流会”上分享心得,备受尊敬。这种 “自下而上”的创新模式,使得技术的推广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变成了双向的学习与适应,极大地激发了基层的创造力。

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汇聚起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创新文化洪流。而真正让林牧之和朝中重臣们深切感受到这种“习惯”所带来的巨大威力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 “技术遭遇战”。

奥伦特帝国的一支商贸船队,以“友好通商”为名,访问了寒川的东海重镇“望海城”。在官方的贸易展会之外,奥伦特人私下举办了一场小规模的“技术展示会”,向来访的寒川官员和部分受邀商人,展示了其最新式的精密航海钟和一种高速帆船的设计模型。其航海钟的精度,据称能极大提升远洋定位能力;而其帆船设计,航速明显优于寒川现役的主流帆船。奥伦特人的姿态看似谦和,实则带着技术炫耀和试探寒川底细的意味。

消息和样品图纸火速被送往京城。若在以往,寒川方面可能会感到措手不及,或急于模仿,或陷入被动防御。但这一次,情况截然不同。

林牧之将此事交由“凌云计划”指挥部全权处理。指挥部并未慌乱,而是迅速启动了一套标准化的应对流程:

1. 技术分析组(由格致学院和工造司专家组成)立即对样品和图纸进行拆解、测绘和原理分析。

2. 需求评估组(由水师和贸易司官员组成)评估这两项技术对寒川的实际价值与威胁程度。

3. 创新对策组(由研究院和工造司资深匠师组成)则负责提出:是改进、是超越,还是另辟蹊径?

分析结果很快出来:奥伦特的航海钟确实精巧,但其核心原理并未超出寒川的认知范围,且其结构复杂,成本高昂;高速帆船设计有独到之处,但对材料的强度和工艺要求极高。

在对策研讨会上,气氛并非焦虑,而是充满了挑战的兴奋。

一位年轻的水师参谋直言:“陛下,诸位大人,奥伦特之钟虽精,然我‘跃迁计划’中,已有小组在探索基于电磁振荡的‘守时器’原理,若能成功,或可更精准、更耐用!何必亦步亦趋?”

一位工造司大匠摩拳擦掌:“那帆船设计,确有其妙处。但我寒川已有蒸汽明轮技术,何不将重点放在发展铁甲蒸汽快艇上?帆船再快,岂能快过不依风势的钢铁之躯?”

陈烁综合各方意见,总结道:“陛下,奥伦特此举,恰是检验我创新习惯之试金石。我之应对,不应是仓促模仿,而应是基于自身优势与战略需求的自主选择与超越。臣建议,对其航海钟,可取其长,融入我之改进设计,但主要精力仍放在下一代守时技术的研发上;对其帆船,可研究其流体力学原理,用于优化我未来舰船线型,但主攻方向仍是蒸汽动力!”

林牧之听取汇报后,欣然采纳。寒川方面对奥伦特的“炫技”,给予了礼貌的赞赏,但并未表现出急切引进或模仿的意图,反而在后续的非正式交流中,不经意地透露了己方在蒸汽动力和电磁研究上的一些“微不足道的进展”,令奥伦特使者暗自心惊。

这场无声的较量,让林牧之在御书房中对重臣们发出了由衷的感慨:“诸卿,今日观之,朕心甚慰。昔日,得一利器,举国欢腾;遇一强技,忧心忡忡。而今,面对奥伦特之新物,我朝野上下,已能平常视之,冷静析之,从容应之,乃至思量超越之。此非一君一臣之智,乃创新已成我寒川之风气,之习惯,之本能!此等境界,比之多得几件神兵利器,更让朕感到踏实与自豪!”

“创新成为习惯”,标志着寒川的“科技兴邦”战略已经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成功渗透到了社会的毛细血管,转化为一种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和制度竞争力。它意味着,寒川的前进,不再依赖于外部的压力或偶然的灵感,而是拥有了一种内在的、可持续的、强大的自我驱动和进化能力。这种深植于文化与制度中的创新习惯,将成为寒川帝国在未来更加激烈的全球竞争中,最稳固的基石和最锋利的武器。第二卷的史诗,在这片生机勃勃、充满无限可能的创新沃土上,缓缓落下了辉煌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