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伦特帝国及其盟友步步紧逼的技术封锁、地缘围堵与外交施压,如同不断收紧的绞索,迫使寒川帝国必须做出清晰而坚定的战略回应。林牧之“内外兼修,刚柔并济”的应对策略,虽然稳住了阵脚,化解了部分短期危机,但并未从根本上扭转外部环境的恶化趋势。帝国最高决策层逐渐意识到,零敲碎打的应对已不足以应对这场关乎国运的长期竞争。寒川迫切需要确立一个统领全局、着眼长远的根本性战略方向,以凝聚国力,指引未来数十年的发展路径。一场决定帝国未来命运的 “最终的战略抉择” ,在承平殿的御前扩大会议上,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会议的气氛空前凝重。不仅核心四臣(王玄策、郑知远、陈烁、皇甫嵩)在列,六部九卿的主要官员、部分封疆大吏、乃至水师和陆军的代表性将领也应召与会。所有人都明白,这次会议将决定寒川这艘巨轮未来几十年的航向。
争论的焦点,迅速集中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战略选项上,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大派别。
以大将军郑知远和大部分水师将领、部分年轻激进文官为代表的 “海洋优先派” 态度鲜明,主张激进进取。郑知远身披戎装,声若洪钟,率先陈词:
“陛下!诸公!局势已然明朗!奥伦特何以能全球布局,对我形成围堵?凭的便是其独步天下的海军与遍布四海的基地! 我寒川欲破此局,唯有倾尽全力,优先发展强大海军,走海洋强国之路!”
他走到巨大的海图前,手指激动地划过浩瀚大洋:“‘龙心’既成,天赐良机!当举全国之力,加速‘洪荒级’战舰建造,同时大力发展远洋补给、海外据点!唯有掌握制海权,我方能:
一、 打破封锁,畅通贸易! 将我的丝绸瓷器运出去,将急需的物资运回来!
二、 保护远洋利益,开拓新资源! ‘希望海渊’之矿藏、南方群岛之物产,皆需海军护卫!
三、 威慑强敌,将战线推至外海! 使战火远离我本土,御敌于千里之外!
四、 最终与奥伦特争夺海洋霸权,奠定我寒川万世基业!”
他的主张充满了开疆拓土的豪情,得到了不少渴望建功立业的将领共鸣。一位年轻水师参将甚至激动地补充:“陛下!给我寒川一支无敌舰队,必能重现当年探索船队之荣光,将龙旗插遍四海!”
然而,以户部尚书王玄策、部分掌管内陆事务的封疆大吏和部分老成持重的翰林学士为代表的 “大陆根基派” 则持强烈反对意见。王玄策起身,面色凝重,语气沉痛:
“陛下!郑将军之言,听来壮怀激烈,然实为空中楼阁,险峻无比!”他转向众人,掰着手指陈述利害:
“一、 国力不堪重负! 打造并维持一支能与奥伦特抗衡的远洋舰队,其耗费将是天文数字!势必极度挤压民生、教育、内陆建设所需,恐致民怨沸腾,动摇国本!
二、 风险极高! 海洋风云变幻,远洋征战胜负难料。若主力舰队有失,则国门洞开,万劫不复!奥伦特树大根深,其海军经验百年积累,我以新锐之师挑战其霸主地位,岂非以卵击石?
三、 忽视根本! 我寒煌立国之基,在于广袤大陆!西北、西南、东北,陆疆万里,强邻环伺,内部发展亦不平衡。若将资源过度投向海洋,陆防必然空虚,内陆发展必然滞后,此乃舍本逐末!
四、 战略冒进! 过早与奥伦特进行全球争霸,正堕其彀中,将耗尽我发展元气。不若深耕大陆,稳固根基,厚积薄发,待国力远超对手,再图海洋不迟!”
一位来自西部边陲的总督也忧心忡忡地补充:“陛下,内陆州府亟待发展,水利、道路、工坊皆需巨资。若资源尽数投入海军,臣恐边疆不稳,内陆凋敝啊!”
两派观点激烈交锋,互不相让。朝堂之上,“海权论”与“陆权论”的碰撞,使得气氛几乎凝固。支持海洋优先者,认为大陆派保守短视,罔顾时代潮流;支持大陆根基者,则认为海洋派好大喜功,将国家置于险境。
工造总局会办大臣陈烁和情报司主官皇甫嵩则相对中立,但他们的意见至关重要。陈烁从技术可行性角度分析:“陛下,无论海洋还是大陆,皆需强大科技支撑。‘龙心’技术衍生应用前景广阔,既可推动海军跨越,亦能助力铁路贯通、工厂升级。关键在于资源如何平衡配置。”
皇甫嵩则从情报角度提醒:“奥伦特陆上力量亦不容小觑,且其正试图煽动我陆上周边势力。若我陆防有失,则海上优势亦将失去依托。然,若完全放弃海洋,则无异于自缚手脚,永受制于人。”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龙椅上始终沉默不语的皇帝林牧之。他静静地听着双方的激烈辩论,手指无意识地轻敲着御案,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眼前的争论,看到了更遥远的未来。
良久,就在争论声渐息,所有人都等待圣裁之际,林牧之缓缓站起身。他没有立即支持任何一方,而是走到大殿中央,目光扫过每一位臣子,声音平和却带着定鼎乾坤的力量:
“诸卿之论,朕已详闻。郑卿欲扬帆四海,气吞寰宇,其志可嘉!王卿虑及根本,稳扎稳打,其心可鉴!然,朕以为,我寒川之战略,非此即彼的单选题!”
他走到巨大的疆域图前,手指先重重地点在寒川大陆的核心区域,然后坚定地划向广阔的海洋:
“大陆,是我寒川之根,是血脉之源,是绝不能动摇的根基! 无稳固之大陆,则海洋事业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王卿所忧之陆防、民生、内陆发展,乃是立国之本,一刻不可放松!”
他的手指继而有力地指向海洋:
“海洋,是我寒川之翼,是强盛之路,是绝不能放弃的未来! 无强大之海权,则我永为大陆之囚徒,资源受制,贸易受阻,强敌可随时自海上来犯!郑卿所指之破局、开拓、争锋,乃是强国之必需,一步不可落后!”
林牧之转过身,面向群臣,斩钉截铁地宣布了他的最终抉择:
“故,朕之战略决断是:陆海并重,一体协同!”
“即:以大陆为坚实根基,以海洋为开拓方向,陆海联动,互为依托,构建我寒川‘陆海复合型强国’之全新战略体系!”
他随即做出了具体部署,展现其深思熟虑:
“一、 资源分配上,实行‘双核心’驱动。 设立‘大陆发展基金’与‘海洋开拓基金’,根据国情变化动态调整比例,确保大陆建设与海军发展齐头并进,绝不偏废。 内陆水利、铁路、工坊要建,海军战舰、基地、远航也要搞!
“二、 军事部署上,实行‘区域聚焦’与‘力量投送’结合。 陆军重点保障核心区域与关键陆疆防御,并组建精干的海军陆战队,用于保障海外利益与关键岛屿。海军近期以确保近海绝对控制、维护关键航线安全为首要目标,逐步积累远洋经验,不急于与奥伦特全球争锋。
“三、 产业发展上,实行‘军民融合’与‘梯度推进’。 ‘龙心’等技术,优先满足海军急需,同时加速向民用铁路、航运、电力领域转化,反哺大陆经济。大陆工业化成果,则为海军提供更坚实的物资和财政基础。
“四、 外交策略上,实行‘陆上稳周边’与‘海上广交友’并行。 对陆上邻国,加强互信,深化合作,稳定边疆。对海上航道沿岸国家及远方大陆,积极拓展贸易,建立友好关系,逐步瓦解奥伦特的包围圈。
林牧之的决策,如同在看似对立的两个选项之间,架起了一座宏伟的桥梁。它既肯定了海洋的战略价值,又坚守了大陆的根本地位,体现了一种超越单一维度的高瞻远瞩。
郑知远和王玄策对视一眼,虽各自的主张未能完全实现,但皇帝的战略显然更为全面和稳妥,两人均躬身表示信服:“陛下圣明!臣等谨遵圣谕!”
“最终的战略抉择”就此落定。寒川帝国摒弃了非此即彼的极端路径,选择了一条更为复杂、也更富有弹性的“陆海并重”发展道路。这条道路要求更高的统筹智慧、更精细的资源管理和更长久的战略耐心,但它也为寒川的未来提供了更为广阔和坚实的发展空间。这标志着寒川的崛起战略,从方向的争论阶段,进入了全面、协调、系统推进的新阶段。帝国的巨轮,调整好风帆与压舱石,将以更加稳健和自信的姿态,驶向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广阔天地。第二卷“科技兴邦”的宏大叙事,在这决定国运的战略抉择中,落下了厚重而充满希望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