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川第一所技术学堂的成功,如同在晦暗的夜幕中点亮了一盏孤灯,为寒川的工业巨轮照亮了培养专业舵手的路径。然而,林牧之与王玄策等核心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仅靠这区区百余名技术骨干,远不足以驱动整个寒川社会向前奔腾。技术学堂解决了“尖端”人才问题,但寒川庞大肌体的“基层”细胞——数以万计的普通士卒、工匠、农夫乃至妇孺,绝大多数仍处于目不识丁、懵懂混沌的状态。这种普遍的蒙昧,如同厚重的淤泥,严重阻碍着政令畅通、技术推广和社会动员的效率,更是寒川迈向更高文明阶段的无形枷锁。
“学堂所育,乃栋梁之材。然大厦之稳,更需砖石之固!”王玄策在文教议事上,指着户籍册上触目惊心的文盲比例,语气沉重,“军令需人解读,工艺规程需人领会,新式农具用法需人传授…若基层不解其意,凡事皆需官吏亲力亲为,则效率低下,谬误百出,何以成事?”
苏婉清也补充道:“更甚者,谣言易起,人心易惑。若有奸细散布流言,民众因不辨真伪,极易引发恐慌,动摇根基。”
林牧之深以为然。他意识到,寒川的强盛,不能仅仅建立在冰冷的钢铁和少数精英之上,必须让最广大的民众,在思想上与寒川的发展同频共振。一场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文化洗礼势在必行。他决然下令:
“技术学堂培其精英,然扫盲启智,方为固本培元之大计!即日起,在寒川全境,推行全民扫盲运动!目标:三年之内,十六至四十岁青壮,皆需识得五百常用字,会写自己姓名,懂得基础算数!此乃思想启蒙之始,关乎寒川长远气运,务必全力以赴!”
此令一下,寒川上下震动。让成千上万的“大老粗”和“妇道人家”读书识字?这比兴建工坊、打造军械听起来更加“异想天开”,也触动了更深层次的社会观念。
阻力,来自方方面面。
观念之阻:“女子无才便是德”、“工匠子弟学文何用?”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许多百姓认为,种地、做工、打仗才是正经,读书是“读书人”的事,与自己无关,甚至觉得是浪费时间。
资源之困:师资极度匮乏,教材无处可寻,学习场所和基本文具的供应更是天文数字。
意愿之乏:终日为生计奔波劳碌的民众,对学习缺乏内在动力,普遍存在畏难和抵触情绪。
面对重重困难,王玄策领导的文教系统,在林牧之的强力支持下,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充满智慧的攻坚之战。这场运动,远非简单的识字教育,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
一、 行政推动与利益引导相结合。
林牧之颁布《强学令》,将扫盲与个人前途紧密挂钩:
? 军中:识字考核合格者,优先晋升士官;军官必须达到相应识字标准,否则不予晋升。
? 工坊:识字的工匠,薪资提升一等;工头、坊主必须识字。
? 民间:扫盲合格家庭,减免部分徭役;村社长老需由识字者担任。
? 设立“扫盲模范”奖,重赏学习积极、进步神速的个人和家庭。
这些硬性规定和实实在在的好处,如同强心针,极大地刺激了底层民众的学习积极性。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虽初始动机功利,却打开了第一道门。
二、 创新形式,化整为零,因地制宜。
面对师资短缺,王玄策创造性地提出了“即知即传,小先生制”:
? 以技术学堂毕业生、蒙学优秀生、军中稍有文化的士卒为骨干,担任“小先生”。
? 利用一切空隙时间:军营里,饭后睡前,以班排为单位,由“小先生”教认字;工坊中,工歇片刻,在地上画字学习;田间地头,休息时,用树枝在土地上练习算数。
? 编写极度简化、贴近生活的教材:《日用杂字》(囊括工具名、农作物、钱币、军令等)、《寒川三字经》(改编自传统三字经,内容为寒川历史、法规、英雄事迹)、以及看图识字卡片。
? 发明沙盘练字、炭笔石板等廉价学习工具,克服纸张匮乏。
三、 内容与思想启蒙深度融合。
扫盲运动绝非单纯的识字算数,其教学内容本身,就是一场悄无声息却影响深远的思想重塑:
? 《寒川三字经》中,强调“寒川人,当自强;兴科技,固国防”、“工匠贵,农为本;众心齐,泰山移”,将爱国、敬业、团结的新价值观融入启蒙教育。
? 识字课上,讲授的例句多是“炼好钢,造利铳”、“勤垦荒,多打粮”、“遵法纪,保平安”,将国家大政方针潜移默化地传递给民众。
? 通过讲述寒川创业故事、英雄事迹(如禽滑略造铳、华棠试药、郑知远断臂守城等),树立新的榜样,激发自豪感和归属感。
? 甚至开始引入最浅显的自然常识,如“雷非神怒,乃阴阳相激”、“病非鬼祟,乃邪气入侵”,用朴素的科学观念,冲击愚昧迷信。
过程,充满了艰辛与趣味。
军营里,粗豪的士卒们像孩童一样,笨拙地握着炭笔,一笔一画地描摹自己的名字,相互考较,笑声与抱怨声齐飞。
工坊角落,工匠们围着“小先生”,争论着图纸上符号的含义,一旦弄懂,便兴奋地应用于实践。
田间地头,农妇们在休息时,跟着女儿(可能是蒙学学生)认读作物名称和简单数字,脸上洋溢着新奇的光芒。
当然,也有抱怨和逃避,但在严格的制度和可见的利益驱动下,运动还是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成效,在不知不觉中累积。
一年后,变化开始显现:
? 军令传达,不再需要军官反复口头解释,士卒能自己看懂简单的布告,执行效率提升。
? 工坊里,工匠能初步阅读工艺卡片,减少了因误解导致的废品。
? 市场上,百姓能自己算账,减少了欺诈。
? 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风气在形成:识字成为一种值得骄傲的能力,学习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谈论的话题不再局限于家长里短,开始关心寒川的新闻和政策。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了,思想的活跃度提升了。
尤其令人惊喜的是,一些天资聪颖的平民子弟,通过扫盲班脱颖而出,被选拔进入蒙学甚至技术学堂,实现了阶层的初步流动。女性在扫盲中也展现出惊人的热情和潜力,华棠的军医院开始招募识字的女性担任文书和高级护士。
林牧之微服私访,在一个屯田点的夜校外,听到里面传来朗朗的、虽不标准却充满活力的跟读声:“寒川兴,靠大家;工匠巧,农桑佳…”他驻足良久,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对身旁的王玄策说:
“听,此乃寒川真正崛起之先声!扫盲启智,非仅识文断字,乃开民智,聚民心之道!”
“昔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今日,朕要让寒川之民,既可由之,更可知之!知其为何而战,为何而工,知其与寒川命运休戚与共!”
“此运动,务必持之以恒!待到他日,我寒川孩童皆可入学,百姓皆能读报,则…民心之利,更胜刀剑!”
寒川的扫盲运动,如同一场润物无声的春雨,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的精神面貌。它不仅在为工业化和军事化提供合格的基层人力,更是在为寒川锻造一个有知识、有觉悟、有向心力的现代公民社会的雏形。思想启蒙的火种,已经播下,虽微弱,却蕴含着照亮未来的巨大能量。科技兴邦的宏图,因这深入骨髓的文化浸润,而拥有了最为坚实和鲜活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