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寒川的扫盲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千字文与实用算学的普及,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这片渴求知识的土地。民众开始能认读告示,计算简单的账目,生产效率与生活便利性有了肉眼可见的提升。然而,在这片看似繁荣的“识字算数”景象之下,一场更深层次、更为尖锐的危机,却在寒川工业与军事体系的核心领域悄然爆发,其根源直指一个被长期忽视的领域——数学。

危机的导火索,源于一次代价惨重的军事失误。

郑知远麾下一支新组建的炮队,在接收了首批量产的五门“寒川一式”轻型野战炮后,奉命对一处险要山隘进行火力压制,为步兵进攻开辟通道。炮队指挥官是一名勇猛的老兵,但对新式火炮的操射规程一知半解。射击诸元的计算,完全依靠目测和经验估算。

结果,第一轮齐射,炮弹全部打高,越过山隘,落在了后方空地上。调整后第二轮射击,又因仰角计算错误,炮弹落点过近,险些伤及己方前沿部队。宝贵的战机在混乱的校准中白白浪费,敌军趁机加固了工事,导致后续步兵进攻伤亡大增。

事后追查发现,炮队中竟无一人能准确理解射表上标注的角度、距离与装药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更谈不上进行复杂的弹道修正计算。他们只是在“模仿”训练时的动作,一旦地形、目标发生变化,便束手无策。

几乎同时,工业区也传来了坏消息。

禽滑略设计的新型水力锻锤,因其传动机构更为复杂,对基础构件的尺寸和角度要求极高。工坊的工匠在制作安装时,仅凭经验估算,导致多个齿轮啮合不精准,运行时振动巨大,噪音刺耳,不仅效率低下,更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不得不停工调整,延误了重要部件的生产。

就连华棠的军医院也未能幸免。在尝试优化“磺胺”的剂量时,因缺乏精确的比例计算和统计分析,难以确定最佳用药方案,只能依靠粗略的“少量多次”原则,既影响了疗效,又增加了药物副作用的风险。

一系列事件,如同冰冷的警钟,重重敲打在林牧之和所有核心层的心头。

“主公!此事非同小可!”禽滑略拿着那份问题重重的锻锤报告,脸色极其难看,“工匠手艺再精,若无数理支撑,则如盲人摸象,只能仿其形,难究其理!长此以往,精良设计终成空中楼阁,甚至…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酿成大祸!”

王玄策也忧心忡忡:“政令畅通,需识字;然工艺精进,军械威力的提升,则需更深的算学根基!如今我寒川,识千字者渐多,然通晓勾股、明辨几何者,凤毛麟角!此乃制约我朝更进一步的瓶颈啊!”

林牧之沉默地听着,目光扫过沙盘上那个因炮击失误而未能攻克的山隘,又望向窗外那台停摆的锻锤。他深刻地意识到,寒川的崛起,已经走到了一个拐点。识字扫盲,解决了“有无”问题;但更高层次的发展,需要精准、需要量化、需要推理——这一切,都离不开数学这把钥匙。 寒川的科技大厦,若没有坚实的数学地基,终将摇摇欲坠。

“诸公所言,振聋发聩!”林牧之的声音沉静而有力,“数学,非仅是算账之术,乃是格物究理之基石,百工技艺之灵魂!炮火之精准,机械之精妙,医药之量化,乃至田亩丈量、天文历法,何一能离得开数理?”

他站起身,斩钉截铁地说道:“数学不强,则百业不精;数理不通,则强军无望! 此非危言耸听,乃眼前血淋淋之教训!寒川欲真正强大,必须补上这最基础、亦是最关键的一课!”

一场旨在提升寒川整体数学水平的战略性工程,就此提上日程。然而,其难度远超扫盲。

首要难题,是“教什么”和“谁能教”。

远超实用算学(加减乘除、度量衡)的“高等数学”知识,如几何、三角、简易代数,在寒川几乎是一片空白。仅有的相关古籍(如《九章算术》残卷)深奥难懂,且与当前的实际需求脱节。

更棘手的是师资。遍寻寒川,能精通这些知识的人,屈指可数,无不是像禽滑略、华棠这样凭借个人兴趣和天赋自学摸索的顶尖人才,但他们肩负重任,不可能长期投身基础教育。

其次,是“如何教”和“为何学”。

让那些刚脱盲的工匠、士卒去学习抽象的点、线、面、方程,其枯燥和难度可想而知,极易引发抵触情绪。“学这些弯弯绕有何用?能当饭吃?能杀敌?”这类质疑将比扫盲时更为强烈。

面对重重困难,林牧之展现出了惊人的远见和魄力。他没有急于求成地全面铺开,而是采取了 “由上而下、重点突破、与实际紧密结合” 的策略。

一、 成立“数理研习馆”,培养种子师资。

由林牧之亲自牵头,禽滑略、华棠、王玄策等核心人物定期参与,组建一个高层次的“数理研习馆”。最初的学生,正是技术学堂的优秀毕业生、各工坊的顶尖匠师、炮队的精英军官以及军医院的骨干医官。这些人已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学习能力,对数学的重要性有切肤之痛。

禽滑略和华棠亲自编写教材,将深奥的数理知识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实践问题:

? 几何:从测量土地、计算面积体积,延伸到炮管膛线的角度计算、齿轮传动比的确定、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 三角:从测量山高河宽,直接应用于火炮的射程测算、瞄准镜的校准、地图的测绘。

? 代数:从解决物资分配、工程预算,延伸到火药配比的优化、机械效率的计算、药物浓度的配比。

教学方式更是颠覆传统:不是在书房里啃书本,而是带着问题到现场——在炮场实地测量计算,在工坊对照图纸分析机构,在药局用天平验证配方。数学,不再是虚无缥缈的符号,而是解决实际难题的强大工具。

二、 推动数学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

林牧之下令,在各关键领域强制推行量化管理和标准规范:

? 军工:禽滑略主持制定《军工制图规范》,强制要求所有图纸必须标注精确尺寸、公差、角度。成立“弹道测算组”,专门研究火炮射击表,并培训炮队军官。

? 建筑与水利:王玄策负责,要求所有工程图纸必须附有详细的工程量计算和材料清单,推行标准化的建筑模数。

? 医疗:华棠在军医院推行量化用药,建立病历档案,尝试用简单的统计方法分析疗效。

? 政务:苏婉清在户籍、田亩、税收管理中,推行更精确的统计表格和计算方法。

过程,依旧是艰难的。习惯了凭经验的老师傅们,对繁琐的计算充满排斥;军官们觉得纸上谈兵不如实战来得痛快。但林牧之的铁腕推行和实际案例带来的巨大效益(如炮击精度提升、工程损耗下降、用药安全性提高),逐渐改变了人们的观念。那些从“数理研习馆”学成归来的骨干,在实践中展现出的精准和高效,成为了最好的榜样。

成效,在潜移默化中显现。

一年后,变化开始发生:

? 工坊里,工匠们开始使用直角尺、量角器,讨论“勾三股四弦五”,零件的互换性大大提高。

? 炮队中,出现了专业的“测算手”,射击准备时间缩短,命中率显着提升。

? 建筑工地上,工头能根据图纸快速计算出所需砖石木料,减少了浪费。

? 甚至民间交易中,更复杂的契约和账目也开始出现。

更重要的是,一种重视逻辑、追求精确的思维方式,开始在一部分寒川精英中萌芽。

林牧之在视察“数理研习馆”时,对首批即将结业的学员说道:

“尔等今日所学,看似枯燥之数字、图形,然其乃窥见天地运行法则之窗,是驾驭水火钢铁之力之缰!”

“寒川之炮能否精准破敌,寒川之机械能否高效运转,寒川之医药能否起死回生,皆系于尔等能否用好手中之算尺与笔墨!”

“数学,是一切技术之基础,更是寒川未来称雄之基石! 望尔等谨记,并广为传播此道!”

寒川对数学的重视与普及,虽起步维艰,却是一次至关重要的战略投资。它标志着寒川的科技发展,开始从经验积累的“术”的层面,向理论指导的“道”的层面深化。这把无形的钥匙,正在悄然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更强大世界的大门。科技兴邦的道路,因数学之光的照耀,而变得更加清晰和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