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寒川在建筑材料上的革新,尤其是“融石粉”(原始水泥)的意外发现与应用,如同为这座新兴势力的骨架注入了坚硬的钙质。然而,真正的考验来自于外部压力的骤然升级。萧铁心与北狄部落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对寒川边境的侵扰从零散的劫掠,转变为有针对性的、试探性的军事工程攻击。

一处位于交通要冲的寒川军寨,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围攻。敌军不再仅仅依靠骑兵突袭,而是动用了简易的投石机和掘地道攻城的战术。虽然守军凭借“雷火”步枪的犀利火力击退了进攻,但传统的夯土包石寨墙在石弹的轰击下出现了明显的裂痕与塌陷,地道也一度险些挖入寨内。守将的紧急军报中,充满了对现有工事防御力的深切忧虑。

消息传回寒川主城,林牧之与核心将领们对着沙盘上那座受损的军寨模型,面色凝重。

“主公,以往狄虏擅骑射,攻坚非其长。然如今,敌军亦开始效我之长,或用器械,或掘地道,若工事不固,恐…恐难以久守。”郑知远指着沙盘,语气沉重。他深知,寒川军队的优势在于火力,若赖以依托的壁垒变得脆弱,火器之利将大打折扣。

禽滑略亦进言:“‘融石粉’所筑试验墙体,坚固远胜夯土。然,如何将其用于实战工事,需系统规划,非简单垒墙而已。”

林牧之目光锐利,他看到的不仅是单一军寨的危机,更是未来战争形态变化的预兆。寒川的立足之本,在于 “锐矛”与“坚盾”的结合。如今“矛”已愈发锋利,“盾”却显薄弱。必须打造一面与犀利火器相匹配、能够抵御新型攻击的科技之盾。

“敌已变,我岂能不变?”林牧之断然道,“我寒川之防御,当与时俱进!即日起,成立‘城防工事革新司’,由禽滑略总揽,郑知远派精干将领协同,集工造之巧思与军旅之实战经验,全面升级我寒川防御体系!目标:筑造让敌军望而生畏、攻而无功的钢铁壁垒!”

一场针对防御工事的科技升级战役,在边境硝烟的催促下迅速打响。此次升级,并非简单的加高加固,而是一次基于新材料、新武器、新战术的系统性重构。

一、 材料革命:从“土石”到“混凝土”的壁垒。

“融石粉”的批量生产虽仍困难,但被优先用于关键防御节点的建设。

? 核心要塞混凝土化:选择几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边境军寨,试点推倒旧墙,整体浇筑混凝土外墙。墙体设计为梯形截面,底宽顶窄,稳定性极大增强,足以抵御现有投石机的轰击。墙体表面刻意做得粗糙,增加攀爬难度。

? 关键部位强化:城门、角楼、炮台等易受攻击部位,采用钢筋混凝土过梁和支柱(初期用竹筋或铁条代替钢筋),使其抗冲击能力倍增。

? 快速修补材料:开发基于“融石粉”的快速硬化砂浆,用于战时对墙体的紧急修补,缩短工事“愈合”时间。

二、 结构创新:棱堡与火力网的雏形。

针对火器时代攻防特点,禽滑略与将领们深入研究,引入了超越时代的棱堡设计理念。

? 消除死角:摒弃传统的四方城墙,设计多棱角、多突前的星形堡垒。每个棱角均可布置侧射火力,使得城墙脚下再无射击死角,任何靠近的敌军都会暴露在交叉火力之下。

? 分层防御:主墙之内,增设矮墙(胸墙) 和内部障壁,即使外墙部分被突破,敌军仍将面临层层阻击。

? 专用炮位与射孔:为“一窝蜂”火箭和未来计划中的重炮,设计带有倾斜射界和防护盾的固定炮位。城墙上的射孔不再是简单的方洞,而是外窄内宽的漏斗形,既利于射手隐蔽,又扩大了射击范围。

三、 防御武器与工事的融合。

工事不再是被动的掩体,而是主动杀伤体系的发射平台。

? “一窝蜂”阵地化:在棱堡的突出部,修建半埋式的“一窝蜂”发射巢,预设仰角和方位,可对进攻集结地或冲锋队形进行覆盖式打击。

? 雷火步枪射手的优化布置:利用棱堡的多层结构,将步枪手分层配置,形成持续不断的火力梯队。并在墙头设置可移动的射击踏板,方便射手在不同射孔间机动。

? 近程防御:在城墙底部预设陷坑、铁蒺藜,并尝试开发原始的燃烧罐(火油罐)投掷装置,用于对付攀城和掘地道的敌军。

四、 反制工程:应对地道与围攻。

针对敌军的新战术,防御体系也增加了反制措施。

? 侦听地道:在墙根深处埋设大缸,派耳力敏锐的士卒监听,早期发现掘土声。

? 反地道作战:一旦发现地道,不再被动堵截,而是主动挖掘反向地道,或注入烟雾、毒烟(华棠提供配方),或派遣精锐潜入其中进行短兵相接。

? 外围障碍:在主堡外围挖掘更宽更深的壕沟,设置拒马、鹿砦,延缓敌军进攻速度,为远程火力赢得更多杀伤时间。

五、 实战检验与迭代。

新式防御工事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混凝土的浇筑需要模板和养护时间,在边境紧张环境下施工难度极大;棱堡结构复杂,对施工精度要求高;新战术需要守军重新训练适应。

第一个试点军寨——“铁砧堡”在改建过程中,就曾因混凝土配合比不当出现裂缝,也因对棱堡火力配置理解不深,导致初期防守演练出现混乱。

然而,真正的检验来自实战。一支北狄骑兵在叛逃匠人的指引下,携简易攻城锤,试图突袭尚未完全竣工的“铁砧堡”。他们按照旧经验,直扑看似薄弱的城门。

结果却陷入了噩梦:城墙的棱角使得守军可以从侧面轻松射击试图撞门的敌军;预设的“一窝蜂”火箭从突角阵地齐射,将后方集结的敌骑炸得人仰马翻;试图掘墙的工兵,很快被监听缸发现,守军通过反向地道注入浓烟,逼其溃退。

这场小规模战斗,新工事未费一兵一卒,仅凭自身设计优势便轻松退敌,效果震撼全军!

消息传回,林牧之大为振奋,亲赴“铁砧堡”视察。他抚摸着那光滑坚硬的混凝土墙面,看着结构精妙的射孔和炮位,对禽滑略和守将说道:

“此非简单之墙,乃融合了算学、力学、火药之威的杀戮机器!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攻于九天之上。此堡,便是藏与攻的完美结合!”

“传令:嘉奖所有有功人员!以此堡为蓝本,逐步推广新式防御体系至各战略要地!然,需知矛与盾之争,永无止境。敌军亦会寻我破绽。工造总局与军方便要不断研究,持续升级!”

寒川防御工事的科技升级,是一次从被动抵御到主动设计的质的飞跃。它将最新的材料科学、工程力学与战术思想紧密结合,打造出的不再仅仅是城墙,而是一个功能复合、火力立体、难以攻克的防御节点。这面“科技之盾”的树立,不仅极大地增强了寒川的生存能力,更深刻地影响了其战略态势——从单纯的“据险而守”,开始转向具备以点控面、支撑未来反击的积极防御。林牧之站在“铁砧堡”的最高点,眺望远方敌境,心中已然在谋划,如何以这些坚固的堡垒为支点,将来某一天,撬动整个北境的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