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寒川霸主:我的科技帝国 > 第244章 人才培养计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寒川对科技伦理的初步探索,如同为疾驰的科技巨轮注入了深沉的人文关怀与远见,使其在追求力量的同时,开始审视自身的边界与责任。然而,无论是精密的安全条例,还是前瞻的伦理宪章,其最终的践行与传承,都离不开最核心的载体——人。当寒川的科技事业步入深水区,面对日益复杂的技术挑战和伦理抉择时,一个更为根本、也更为艰巨的考验浮现出来:如何系统性地、可持续地培养出能够肩负起这一宏大使命的新一代科技人才?

这一挑战,在一次关于寒川未来科技布局的最高层战略会议上,以最尖锐的方式被提了出来。禽滑略雄心勃勃地阐述了未来十年在新型动力、精密光学、高等化学等前沿领域的攻关规划,所需涉及的理论深度和技术复杂度,已远超“雷火铳”或磺胺药的时代。然而,当他被问及这些宏伟蓝图将由谁来主导执行时,这位工造大家却陷入片刻沉默,而后坦诚地流露出深切的忧虑:“主公,诸公,非是老臣妄自菲薄,或藏私不肯授徒。实是……前沿之术,日新月异,已非单凭老臣等经验传授、或学堂数年之功所能尽揽。 如今我院中俊才,于仿制、改进已堪大用,然能独辟蹊径、深究其理、开创一代新风者,……寥寥无几。”

几乎同时,华棠也表达了类似的困境。药石司在磺胺之后的新药研发陷入瓶颈,她深感对人体奥秘和药物机理的认识过于浅薄,亟需一批既通医理、又精化学、更能进行严谨实验设计的复合型人才,而现有培养体系下的人才知识结构,难以满足此要求。

王玄策则从更宏观的角度补充了危机的严重性:“格致学院及各学堂,近年来为寒川输送了大量技工、匠师乃至技术官员,解了燃眉之急。然,此多为‘速成之才’,如灌溉秧苗,虽解一时之渴,然根系未深,难耐久旱风霜。若欲使我寒川科技之树常青,非有深根固柢、枝繁叶茂之森林不可。而育林,非十年之功可成。”

这些担忧,指向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寒川初期以“实用速成”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应对基础性、颠覆性创新需求时,已显出力不从心。现有的教育体系,能够较好地培养“执行者”和“改进者”,但却难以孕育出真正的“探索者”和“开创者”。人才的厚度与高度,成为了制约寒川科技能否实现从“追赶”到“并跑”乃至“领跑”跨越的最大瓶颈。

林牧之聆听着重臣们的肺腑之言,目光扫过案头那一份份充满雄心却又暗藏隐忧的规划书,心中了然。他深知,技术可以引进,设备可以制造,但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养深厚、且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无法一蹴而就,必须依靠长期、系统、耐心的培育。这是一场关乎国运的隐形工程,其重要性,不亚于任何一场战役的胜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古人所言,乃至理!”林牧之的声音在寂静的议事厅中回荡,带着一种超越眼前困难的决断,“我寒川前十年科技兴邦,可谓‘栽树’之功,已见绿荫。然,若欲使此林参天,荫庇万代,则必须开始‘育人’之大计!此计,关乎百年,急不得,更缓不得!”

一场着眼于长远未来、旨在重塑寒川人才基因的战略调整,在林牧之的强力推动下,全面启动。其核心是从“急用先学”的功利性培养,转向 “厚基础、重素质、强能力” 的体系化培育。

首先,是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从“制器”到“育人”。

林牧之下诏,对格致学院及各层级学堂的办学宗旨进行重新定位,强调:“学堂之要,首在立德启智,次在传技授业。 欲造良器,先育良才。良才者,非仅手巧技精,更需格物之精神,独立之思想,创新之胆魄,家国之情怀。” 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子科学思维、人文素养和伦理责任的培养。

其次,是教育体系的系统性重构与延伸。

1. 夯实蒙学基础:扩大蒙学普及范围,在识字算数之外,增加自然常识、乡土认知等启蒙内容,激发孩童对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播下科学的种子。

2. 改革中等技工教育:将原有的“艺徒学堂”升级为更具系统性的“中等技术学堂”,学制延长,课程设置上大幅增加基础理论(如初等算学、力学、化学原理)的比重,与技能训练并重,培养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知识型工匠”。

3. 强化高等教育:提升格致学院(可考虑更名为“寒川大学堂”)的办学层次,设立不同的“学系”(如机械系、化学系、博物系、医药系),聘请禽滑略、华棠、墨翟等大家担任教授,开设系统化的专业课程和前沿讲座,加强基础学科的教学深度和科研训练,培养高端研发人才。并尝试建立“学士—硕士—博士”的学位制度,形成学术晋升阶梯。

4. 发展终身教育与职业培训:建立“工匠进修院”和“官员讲习所”,为在职技术骨干和管理官员提供定期培训,更新知识,适应技术变革。

再者,是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推行“导师制”:在高等教育和高端研发机构中,为优秀学子配备资深学者担任导师,进行个性化指导,传承学术思想与研究经验。

? 强化“研学结合”:鼓励学生早期参与科研项目,如协助整理观测数据、参与实验辅助工作,在实践中培养科研兴趣和能力。

? 鼓励“学术交流”:支持学子组织读书会、辩论会,创办学术刊物(如《寒川格物学刊》雏形),营造自由探讨的学术氛围。

然而,变革之路,荆棘遍布。

最大的阻力来自于现实的功利性需求和资源的巨大投入。延长学制意味着劳动力供给的延迟;加强理论教学被部分务实派官员斥为“纸上谈兵”;庞大的教育经费预算让户部官员倍感压力。一些习惯了旧模式的工匠也对新式学堂毕业生的动手能力提出质疑。

面对重重阻力,林牧之展现了罕见的耐心与战略定力。他一方面强力推行新政,增加教育投入,甚至削减部分非紧急的工程项目以保障学堂建设;另一方面,他注重示范引领和长远说服。他亲自出席格致学院的开学典礼,勉励学子“耐得住寂寞,方守得住繁华”;他重用一批在新体系下成长起来的、表现出众的年轻技术官员,如成功改进测量仪器的赵明、在药理学上提出新见的云苓等,树立榜样。

成效的显现,需要时间的沉淀。

最初几届按照新体系培养的学生,或许在毕业初期不如速成班学员“上手快”,但他们展现出的学习潜力、思维深度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凸显。那个曾在“神工坊事故”中因违规操作而间接导致悲剧的年轻工匠,在接受了系统的安全伦理和工程力学再教育后,痛定思痛,后来成为工造司安全规范的坚定维护者和创新者。格致学院的学子在导师带领下,开始尝试一些超越眼前应用的纯理论探索,虽然稚嫩,却闪烁着原创思维的火花。

数年后,当林牧之巡视格致学院新落成的藏书楼,看到学子们埋头苦读、激烈辩论的场景时,他对身旁的禽滑略和华棠说道:

“观此莘莘学子,朕心甚慰。 其今日所学,或不能明日造枪,然其胸中所蕴之学识、脑中所有之思辨,乃我寒川未来数十年发展之真正底气!”

“人才培养,乃静水流深之功,无法立竿见影,却决定最终之高度。 朕这一代,或难见其全功,然为子孙计,此乃最值得之投资!”

“传令天下:寒川重教,乃万世不易之国策! 愿我寒川之后辈,皆能站在今日我等铺就的阶梯上,望得更远,攀得更高!”

寒川对人才培养长期性的深刻认识与战略投入,标志着其科技兴邦事业进入了固本培元、谋划深远的新阶段。它从追求短期效用的“技的积累”,转向了注重持续创新的“人的培育”。这条道路更加漫长,更加艰辛,却真正触及了一个文明能否保持活力的核心密码。这无声的耕耘,将在未来岁月里,为寒川的崛起提供最源源不断、也最不可替代的动力——一代又一代充满智慧、勇气与责任感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