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光阴,昔日边陲苦寒之地,已是工厂林立,铁轨纵横。
高大的烟囱喷吐着白烟,如同巨笔在蓝天上勾勒工业的诗篇。
呜——!
一声汽笛长鸣,钢铁巨龙般的火车缓缓驶入中央车站,载着天南地北的货物与旅客。
林牧之站在新建成的“昭明博物院”高台上,凭栏远眺。
他不再是那个需要事必躬亲的年轻领主,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沉稳的痕迹,眼神却愈发深邃,透着思考者的光芒。
“陛下,时辰快到了。”
礼官在一旁轻声提醒。
林牧之微微颔首,目光扫过脚下这座宏伟建筑。
博物院飞檐斗拱,却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采光极佳,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奇妙交融。
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宣言。
博物院正门前,人潮涌动。
今日是博物院首次对公众开放的日子,也是新朝“文化振兴策”推行以来的第一次大型成果展。
不仅有文武百官、各国使节,更多的是闻讯而来的普通百姓、学堂学子。
“爹,快看!那个大轮子是什么?”一个扎着总角的小男孩兴奋地指着院中陈列的一台早期水力锻机模型。
“那是陛下当年在寒川起家时,用来打铁造铳的宝贝!”身旁的汉子一脸自豪地解释,仿佛亲眼见过一般。
“没有它,就没有后来的蒸汽机,更没有咱们今天坐的火车哩!”
人群中,苏婉清一身素雅宫装,气质雍容华贵。
她正与几位负责民生教育的女官低声交谈,安排着参观流程。
如今的她,已是执掌天下钱粮户籍的“民生相”,眉宇间更添几分运筹帷幄的从容。
“苏相,海外诸邦的使节团已到齐,对这座博物院都颇为好奇。”一名女官禀报。
苏婉清浅浅一笑:“好奇就好。今日就是要让他们看看,我昭明不止有坚船利炮,更有源远流长、兼收并蓄的文明底蕴。”
另一边,赵铁柱穿着工部尚书的朝服,略显拘谨地站在一群工匠代表前面。
他指着博物院主体结构的钢架,对身边几位年轻工匠低声道:“瞧见没?这受力结构,是用了最新力学算出来的,既结实,又省料。”
“陛下说了,好东西,不光要能用,还得好看!这叫…这叫艺术与实用结合!”
年轻工匠们眼神发亮,纷纷点头。
郑知远一身笔挺的新式军装,胸前挂满勋章,与几位军方将领站在一处。
他看着熙熙攘攘、面带笑容的人群,感慨道:“当年在寒川守城,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咱们的文化,也能像枪炮一样,让人心服口服。”
吉时已到,林牧之登上临时搭建的讲台。
没有冗长的仪仗,没有繁琐的礼节,他对着简易的扩音器,声音平和却清晰地传遍广场。
“诸位臣工,各位同胞,远道而来的客人们!”
人群瞬间安静下来,无数道目光聚焦在他身上。
“很多人问,为何要在百废待兴之时,投入巨资修建这样一座博物院?”
“有人说,有这钱,不如多造几门炮,多修一段铁路。”
林牧之的目光扫过全场。
“我想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真正的强大,不仅仅是钢铁产量,不仅仅是枪炮射程。”
“更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是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是无须提醒的自觉,以及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了几分。
“这份修养、善良、自觉和自由,来自哪里?”
“就来自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我们的文化,不是故步自封的老古董。它包容寒川工匠的巧思,接纳西域商旅的见闻,吸收海外技术的精华,更铭记每一位为这片土地流过血、流过汗的普通人!”
“这座博物院,收藏的不仅是器物,更是我们走过的路,流过的汗,闪耀过的智慧!”
“它告诉我们从哪里来,也提醒我们该往何处去!”
“让我们的后代知道,他们的祖先,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更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这便是文化自信!”
掌声雷动,如潮水般席卷广场。
许多老人的眼中闪烁着泪光,学子们激动地攥紧了拳头,外国使节们面面相觑,神色凝重。
林牧之的讲话,没有引经据典,却字字敲在人们心坎上。
开幕仪式后,人群涌入博物院。
在“科技之光”展区,从最初的土化肥配方、简易火铳图纸,到蒸汽机原型、铁路模型、铁甲舰蓝图,按时间顺序陈列。
每一步跨越,都配有简短的文字说明和主要贡献者的名字。
“快看!这里有赵尚书当年打的第一把合格枪管!”一个年轻工匠惊呼。
赵铁柱在一旁憨厚地笑着,眼角有些湿润。
在“民生画卷”展区,巨大的沙盘展示了寒川到昭京的城乡变迁。
苏婉清主持绘制的《昭明税赋改革图》《全国水利工程总览图》首次公开展出,其精细与宏大,令人叹为观止。
“农桑之基”展区,周雨晴亲自担任讲解员。
她指着玻璃柜中各种高产作物标本,向围观的农人们介绍改良历程。
“这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是咱们昭明万千农人,一起摸索出来的!”
最引人注目的是“艺术与思想”展区。
这里不仅有整理修复的前朝典籍,更有大量反映新时代风貌的绘画、雕塑、戏剧剧本。
一出根据寒川保卫战改编的新编戏剧《寒川铁骑》,正在小剧场里彩排。
激昂的唱腔,配合着简单的舞台灯光效果,将观众带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
当饰演年轻林牧之的演员高喊“用我们手中的火铳,为寒川打出一个未来!”时,台下不少老寒川人忍不住高声叫好。
一位来自中原的老儒生,原本抱着挑剔的态度前来。
当他看到展厅里并非一味贬斥儒学,而是专门设立了“典籍传承”单元,并客观阐述各家学说优劣时,不禁捻须颔首。
“兼容并包,有容乃大。此乃真正自信之气象。”
博物院一角,设有“万国风情”展区,展示来自西域、海外乃至新大陆的奇珍异宝、风物见闻。
几位西域胡商站在自己家乡的展台前,惊讶地发现,说明文字不仅准确,还附有优美的诗歌赞美其风土人情。
“昭明人,是真的在研究我们,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是把我们当做蛮夷。”一位胡商感慨地对同伴说。
岛津义久的使者,一名精干的武士,驻足在倭国展区前。
展品客观描述了倭国的工艺特色,也提及了历史上的冲突与现在的和平贸易。
没有刻意贬低,也没有过度美化。
武士沉默良久,对身旁的随从低语:“昭明之强,不仅在力,更在心。此等气度,方为真正的上国风范。”
林牧之在苏婉清、郑知远等人的陪同下,悄然走在人群中,观察着人们的反应。
看到学子们趴在展柜前认真抄录笔记,看到老人们指着老照片回忆往昔,看到外国使节们面露惊异与敬佩,他欣慰地笑了。
“陛下,看来这一步,我们走对了。”苏婉清轻声道。
林牧之望向博物院穹顶透下的阳光,缓缓道:
“武力可以征服土地,经济可以维系利益,但唯有文化,能真正赢得人心。”
“让我们的文明之光,照亮自己,也温暖世界。这才是‘昭明’二字的真意。”
夕阳的余晖为昭京镀上一层金色。
博物院内的灯火次第亮起,与天上的繁星交相辉映。
一种无声的力量,正在这座新兴的都城,在这个古老的国度悄然滋生。
那是源于奋斗历程的底气,是面向未来世界的从容。
它的名字,就叫作——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