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穿越朱元璋,率大明军队征伐天下 > 第472章 地方官的训诫与整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72章 地方官的训诫与整肃

应天府的秋意带着些肃杀,都察院的青砖地被晨露浸得发凉。朱元璋坐在正厅的楠木椅上,手里把玩着一枚铜制令牌,令牌上“肃政”二字被摩挲得发亮。厅外的石台上,跪着山东巡抚袁凯和案发地泰安知府钱唐,两人的官帽都斜歪着,官服上还沾着旅途的尘土——他们是被锦衣卫连夜从山东“请”回应天府的,连收拾行装的功夫都没有。

“袁凯,”朱元璋的声音透过敞开的厅门,在院子里荡开回音,“你到山东任巡抚三年,给朕上了多少道奏折?”

袁凯的膝盖在石板上挪了挪,声音发颤:“回…回陛下,共计七十三道。”

“七十三道奏折,没一道提过泰安府的治安。”朱元璋把令牌往案上一拍,“刺客在泰安府的客栈潜伏三天,杀了朕的侍卫,伤了朕的亲信,你这巡抚当得可真‘清闲’!”

钱唐趴在地上,额头几乎贴到地面:“陛下息怒!是臣失职!臣没料到……”

“没料到?”朱元璋冷笑一声,“朕看你是根本没料到朕会去泰安!要是知道朕在那客栈,你就是拆了客栈也得把刺客揪出来!”他看向站在一旁的锦衣卫都指挥使蒋瓛,“泰安府的捕快,是怎么当差的?”

蒋瓛躬身道:“回陛下,锦衣卫查过,泰安府捕快共三十七人,其中十九人是当地乡绅的亲戚,平日里只知勒索商户,根本不巡逻。刺客潜入客栈那晚,负责巡逻的捕快正在赌坊赌钱,直到刺客逃了才被惊动。”

“好一个‘父母官’!”朱元璋的声音陡然拔高,“钱唐,你每月从商户手里收的‘治安费’,都用到哪去了?是不是都填了你自己的腰包?”

钱唐吓得浑身发抖:“陛下明鉴!臣绝无贪腐!那些钱…那些钱是用来修缮府衙的……”

“修缮府衙?”胡大海从院子外面走进来,手里提着个账本,“这是锦衣卫从你府里搜出来的,上面记着你上个月给京城的吏部侍郎送了二十匹丝绸,给户部尚书的儿子买了个小妾——这些钱,也是‘修缮府衙’的?”

账本被扔到钱唐面前,纸页散开,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却清晰地记着每一笔贿赂。钱唐的脸瞬间惨白,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

袁凯见状,赶紧磕头:“陛下,钱唐年轻识浅,一时糊涂,求陛下给他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改过自新?”朱元璋盯着他,“那两个死在泰安客栈的侍卫,谁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朕微服私访,本是想看看百姓过得好不好,结果差点把命丢在你治下的地盘——袁凯,你说,朕该给你什么机会?”

厅外的风卷起落叶,打在廊柱上沙沙作响。吏部尚书詹同站在朱元璋身后,低声道:“陛下,按《大明律》,地方官治安不力导致重大事件,可革职查办,情节严重者流放……”

“流放?”朱元璋摇头,“太轻了。”他看向袁凯,“你不是喜欢写奏折吗?就去云南的驿站当个驿丞,每天抄录军报,让你好好‘写’个够。”又看向钱唐,“你不是喜欢收‘治安费’吗?就去辽东的屯田处当个屯户,让你尝尝被人收‘苛捐杂税’的滋味!”

袁凯和钱唐脸色灰败,却不敢辩驳,只能磕头谢恩。朱元璋摆摆手,让锦衣卫把他们带下去,然后对詹同道:“传朕的旨意,山东巡抚由康茂才接任,泰安知府让吴祯推荐个靠谱的人。”

康茂才刚从北美驻军调回,身上还带着甲胄的寒气,闻言出列:“陛下放心,臣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山东的治安,但凡捕快中有勒索百姓、玩忽职守的,一律革职查办!”

“不止是捕快。”朱元璋道,“地方官也得好好查查。那些靠乡绅关系上位的,那些只知逢迎拍马的,一个都不能留。你要记住,治地方,先治官;治官,先治心——心不正,官就歪,百姓就苦。”

吴祯在一旁补充:“陛下,臣推荐济宁府通判李信接任泰安知府。此人出身寒门,在济宁任上三年,把当地的盗匪几乎肃清了,百姓都叫他‘李青天’。”

“李信?”朱元璋想了想,“是不是去年上书请求减免济宁灾民赋税的那个?”

“正是!”吴祯道,“当时户部有人反对,说他‘擅议朝政’,还是陛下您拍板,准了他的请求。”

“那就让他去。”朱元璋点头,“告诉李信,泰安府要是再出治安乱子,他这个‘青天’就别当了,直接去戍边!”

詹同赶紧记下,又道:“陛下,是否要通令全国,重申地方官的职责?”

“要通令,而且要写得明白。”朱元璋走到院子里,看着墙上的《大明律》刻石,“就说:凡地方官,须以‘安民’为第一要务。辖区内若有盗匪横行、奸细潜伏,一月内未察觉者,降职;三月内未肃清者,革职;若因玩忽职守导致重大事件,如官员被刺、百姓遭难,一律流放三千里!”

周德兴负责户籍,最清楚地方官的弊病,忍不住道:“陛下,有些地方官不是不想管,是不敢管。比如那些乡绅豪强,势力盘根错节,地方官动不了他们……”

“动不了就上报!”朱元璋打断他,“告诉全国的地方官,但凡遇到乡绅豪强勾结盗匪、欺压百姓的,直接报给锦衣卫或东厂,朕给他们撑腰!谁敢包庇,谁就跟袁凯、钱唐一个下场!”

正说着,东厂提督王瑾匆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密报:“陛下,东厂查到,苏州府知府赵庸与当地盐商勾结,纵容盐商抬高盐价,百姓怨声载道。”

朱元璋接过密报,越看眉头越皱:“赵庸?他不是前几年还被评为‘廉吏’吗?”

“是被盐商买通的御史评的。”王瑾道,“东厂的人扮成盐贩,在苏州府待了半个月,查到赵庸每月从盐商那里拿两千两银子,还把朝廷拨下来的赈灾盐偷偷卖给了盐商。”

“好个‘廉吏’!”朱元璋把密报撕得粉碎,“詹同,拟旨,将赵庸革职下狱,抄没家产!苏州知府让张焕推荐人接任。”

西厂提督张焕道:“陛下,西厂在苏州复核旧案时,发现吴县知县王宾为官清廉,断案公正,当地百姓说他‘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不如让他接任。”

“王宾?”朱元璋想起此人,“是不是那个拒绝为魏国公修建府邸征调民夫的?”

“正是!”张焕道,“当时魏国公派人威胁他,他直接把状纸递到了刑部,说‘官可丢,民不可扰’。”

“就他了。”朱元璋道,“告诉王宾,苏州府是赋税重地,也是奸商云集之地,让他放开手脚去查,不管涉及到谁,只要有贪腐、有勾结,一律上报,朕替他做主!”

接下来的半个月,应天府的政令像雪片一样飞向全国各地。先是山东,康茂才一到任,就弹劾了五个靠乡绅关系上位的县令,将泰安府的捕快全部换成退役士兵,还在各州县设立“百姓鸣冤鼓”,只要鼓声响起,不管是官是民,都得停下手中的事,听百姓诉说冤情。

苏州府的王宾也不含糊,上任第一天就查封了三家最大的盐商,抄出他们囤积的盐两万余斤,全部平价卖给百姓。有个盐商是吏部尚书詹同的远房亲戚,跑到应天府告状,詹同直接把他绑了,送到刑部治罪,还亲自给王宾写了封信:“只管放手去做,勿惧私情。”

其他地方的官员见朝廷动了真格,也纷纷行动起来。顺天府知府严查了辖区内的赌坊和妓院,抓了十几个充当“保护伞”的捕头;广州知府弹劾了勾结海盗的市舶司提举,整顿了海上贸易;西安知府开仓放粮,赈济因旱灾受苦的百姓……

朱元璋每天都要看各地的奏报,看到有官员积极整顿,就提笔写下“嘉奖”;看到有官员敷衍了事,就批注“革职”。有天晚上,他拿着山东的奏报,对身边的太监道:“你看康茂才的奏报,说泰安府的百姓现在敢夜里出门了,集市上的小贩也多了——这才是地方官该干的事。”

太监道:“陛下雷厉风行,那些地方官自然不敢懈怠。”

“光靠雷厉风行不够。”朱元璋摇头,“得让他们知道,当官不是为了享福,是为了做事。做得好,百姓记着;做得不好,朕也记着。”他忽然想起什么,对太监道,“传旨给李信,让他在泰安府建一座‘忠魂祠’,把那两个死在客栈的侍卫牌位放进去,让泰安的百姓都记得,是谁在保护他们。”

几天后,李信的奏报送到,说“忠魂祠”已经动工,泰安的百姓自发前来帮忙,有送木料的,有送砖瓦的,还有老人带着孩子来给工匠送水。朱元璋看了,难得露出笑容,对詹同道:“你看,百姓心里亮堂着呢。谁对他们好,谁对他们坏,他们都记着。地方官要是连这个都不懂,就不配穿那身官服。”

詹同道:“陛下,现在各地都在整肃吏治,要不要派锦衣卫和东厂的人去巡查一番,看看有没有阳奉阴违的?”

“要派,但不能大张旗鼓。”朱元璋道,“让他们扮成商人、农夫,悄悄去查。要是发现有地方官表面整顿、暗地里还在贪腐,直接抓回来,不用请示!”

蒋瓛和王瑾齐声领命,心里都清楚,这又是一场硬仗——地方官的积弊太深,不是一道圣旨就能肃清的,但只要陛下有决心,他们就必须往前冲。

秋末的一天,朱元璋正在批阅奏折,康茂才的奏报送到了,说山东抓获了一伙勾结日本奸细的盗匪,为首的竟是前泰安知府钱唐的小舅子。盗匪交代,钱唐在位时,曾帮他们窝藏过从日本运来的私货。

“果然还有猫腻。”朱元璋把奏报递给吴祯,“钱唐不是去辽东屯田了吗?让锦衣卫把他押回来,重新审!”又对康茂才的奏报批复:“办得好!所有牵涉的官员,一律严查,绝不姑息!”

吴祯看着奏报,叹道:“陛下英明,要是没及时把钱唐调走,这伙盗匪还不知道要祸害多久。”

“地方官就像闸门,闸门松了,洪水就来了。”朱元璋望着窗外飘落的秋叶,“朕这一辈子,就是在修闸门。有时候觉得修好了,过阵子又发现有漏洞,还得接着修。难啊,但再难也得修——不修,百姓就要遭殃,国家就要不稳。”

吴祯道:“陛下放心,有您在,这闸门一定能修好。”

朱元璋笑了笑,没说话,只是拿起朱笔,在康茂才的奏报上又添了一句:“赏康茂才白银百两,绸缎十匹,以示嘉奖。”

夕阳透过窗棂,照在奏折上,“嘉奖”二字泛着红光,像一团火,映照着这位帝王整顿吏治的决心。而在千里之外的山东,康茂才正拿着朱元璋的批复,对属下道:“看到了吗?陛下在看着咱们呢!好好干,别给陛下丢脸!”

属下们齐声应和,声音洪亮,震得府衙的梁柱都嗡嗡作响。他们知道,一场席卷全国的地方整肃,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