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穿越朱元璋,率大明军队征伐天下 > 第637章 朱允熥查抄江南沈家,断朱允炆财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37章 朱允熥查抄江南沈家,断朱允炆财路

云南的雨季来得格外早,连绵的阴雨已经下了半月,澜沧江的水位涨了数尺,浑浊的江水裹挟着泥沙,像一条愤怒的黄龙奔腾东去。朱允熥站在澜沧卫的城楼之上,手里捏着一封从南京辗转送来的密信,信纸被湿气浸得发潮,上面的字迹却依旧刺眼——朱允炆在长沙设立“议政堂”,拉拢了当地半数乡绅,连江南的几个士族也派人参议,隐隐有形成气候之势。

“议政堂?”朱允熥低声嗤笑,将信纸揉成一团扔进雨里,“他倒真把自己当起皇帝来了。”站在身后的沐春连忙递上一件蓑衣:“殿下,雨大,还是回府吧。沈家和朱允炆联姻的事,咱们早有准备,何必动怒?”

朱允熥转过身,雨水顺着他的发梢滴落,眼神却像淬了冰:“准备?等他把江南的财力都笼络过去,咱们在云南就算有十万边军,也不过是困兽。”他顿了顿,声音陡然转厉,“沐春,传我将令,让吴祯率水师顺江而下,直奔苏州,查抄沈家!”

沐春一惊:“殿下,沈家是江南望族,与朱允炆有姻亲,若是贸然查抄,怕是会引来非议,万一……”

“没有万一。”朱允熥打断他,手按在腰间的尚方剑上,剑鞘上的宝石在雨幕中闪着冷光,“本王有尚方剑在手,查抄一个通倭的家族,谁敢说三道四?”他凑近沐春,压低声音,“你以为朱允炆的‘议政堂’是靠什么撑起来的?还不是沈家的银子。断了他的财路,看他还怎么折腾。”

沐春看着朱允熥眼底的狠厉,终究还是躬身领命:“臣这就去安排。只是……以什么名义查抄?”

“通倭。”朱允熥斩钉截铁,“上个月从福建海域截获的那艘走私船,不是搜出了沈家的商号印记吗?就用这个做由头,把事情闹大,让全天下都知道,朱允炆的姻亲是通倭的奸贼!”

三日后,吴祯率领的五千水师抵达苏州城外的阳澄湖。沈家世代居住在苏州城的平江路,宅院连绵数里,门前的石狮子比官府的还要气派。此时,沈府上下正忙着为沈家公子沈文裕筹备与朱允炆表妹的婚事,红绸彩缎挂满了整条街,却不知一场灭顶之灾即将来临。

吴祯身着铁甲,带着士兵直奔沈府,府门前的家丁还想阻拦,被他一脚踹翻在地:“奉旨查抄通倭逆贼沈家,闲人回避!”他高举尚方剑的副牌,寒光闪闪的剑身让围观的百姓纷纷后退。

沈家族长沈万三闻讯从内院赶来,他虽已年过花甲,却依旧精神矍铄,看到吴祯手中的副牌,脸色微变:“吴将军,我沈家世代忠良,从未与倭寇有染,何来通倭一说?还请将军明察。”

“明察?”吴祯冷笑一声,挥手示意士兵上前,“搜!把上个月从走私船上搜出的商号印记拿来,让沈老先生认认!”

几名士兵立刻冲进内院,很快便传出瓷器碎裂和女子尖叫的声音。沈万三气得浑身发抖,指着吴祯道:“你……你这是诬陷!我要去南京告御状,我要见陛下!”

“告御状?”吴祯将一块刻着“沈记”二字的木牌扔到沈万三面前,“人证物证俱在,你以为陛下会信你?还是信朱允熥殿下的尚方剑?”他凑近沈万三,声音冰冷,“实话告诉你,要动你的不是我,是云南的那位殿下。谁让你沈家非要攀附长沙的朱允炆,站错了队呢?”

沈万三看着那块木牌,忽然明白了什么,眼前一黑,差点栽倒在地。他这才想起,上个月确实有艘船在福建被查,说是走私硫磺,当时他没放在心上,没想到竟成了别人的把柄。

不到半日,沈府便被翻了个底朝天。士兵们将搜出的金银珠宝、丝绸布匹一一装车,光是库房里的白银就装了三十余车。吴祯看着清单上的数字,满意地点点头:“沈家族人,不分男女老幼,全部拿下,押往云南听候发落。”

消息传到长沙时,朱允炆正在议政堂与乡绅们商议修堤之事。听到沈家被查抄的消息,他手中的茶杯“哐当”一声摔在地上,茶水溅湿了刚拟好的修堤章程。

“岂有此理!”朱允炆猛地站起身,脸色铁青,“朱允熥简直是无法无天!就凭一块商号印记,就敢查抄江南望族,他眼里还有没有父皇,有没有王法?”

方孝孺连忙上前扶住他:“殿下息怒,此事蹊跷,怕是朱允熥早有预谋,故意栽赃陷害,想断了咱们的财源。”

黄子澄也道:“沈家是咱们在江南的根基,若是被他扳倒,不仅婚事告吹,议政堂的开销也难以为继。殿下必须立刻上书陛下,陈明冤情,否则……”

“对,上书!”朱允炆定了定神,快步走向书房,“我要亲自给父皇写信,就说朱允熥滥用尚方剑,诬陷忠良,意图削弱朝廷财力,恳请父皇严惩!”

他伏案疾书,笔锋因愤怒而颤抖,信中不仅详述了沈家的冤屈,还隐晦地提及朱允熥在云南私扩兵力,恐有不臣之心。写完后,他立刻让人快马加鞭送往南京,同时派齐泰前往江南,安抚其他士族,以免他们因沈家之事心生畏惧。

南京的皇宫里,朱元璋正看着云南送来的战报。胡惟庸在一旁小心翼翼地伺候着,不敢多说一句话。忽然,一名内侍匆匆进来,递上朱允炆的奏折:“陛下,长沙朱允炆殿下有急奏。”

朱元璋接过奏折,越看眉头皱得越紧。待看完后,他将奏折扔在案上,冷哼一声:“朱允炆倒是会说话,一口一个冤屈,他怎么不说沈家仗着他的势,在江南巧取豪夺,连官府都敢不放在眼里?”

胡惟庸连忙道:“陛下明鉴,沈家确实有些仗势欺人,但通倭一事,恐怕……”

“恐怕是朱允熥故意找茬,对吗?”朱元璋打断他,眼神锐利如鹰,“朕还没老糊涂,两个孙子打的什么主意,朕心里清楚。朱允熥想断朱允炆的财路,朱允炆想借沈家之事扳倒朱允熥,都以为朕看不出来?”

胡惟庸吓得连忙低头:“臣不敢妄议。”

朱元璋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外面的雨景:“传旨,斥责朱允炆‘徇私护短,有失公允’,罚他三个月俸禄,令其闭门思过,不得再插手江南事务。”他顿了顿,又道,“朱允熥查抄沈家有功,赏黄金百两,但也得敲打敲打他,告诉他尚方剑是用来斩奸佞的,不是用来报私仇的,让他好自为之。”

胡惟庸领命而去。朱元璋看着案上的两份奏折——一份是朱允熥呈报查抄沈家的经过,一份是朱允炆的申诉,忽然叹了口气。他知道,这只是开始,随着储位之争越来越激烈,这样的事情只会越来越多。

消息传到云南,朱允熥正在与沐春商议如何处置沈家的家产。听到朱元璋的旨意,他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了起来:“父皇这是在帮我。罚了朱允炆,赏了我,明摆着是认可了查抄沈家之事。”

沐春有些担忧:“殿下,陛下虽赏了您,却也说您‘不可报私仇’,这怕是……”

“那又如何?”朱允熥不以为意,“只要沈家被扳倒,朱允炆没了银子,他的‘议政堂’就是个空架子。至于父皇的敲打,不过是做给外人看的。”他对吴祯道,“把沈家的半数家产充入云南军饷,剩下的运回南京,交给户部,堵住那些说闲话的嘴。”

吴祯领命而去。沐春看着朱允熥,忽然觉得这位皇长孙的心机远比自己想象的要深。他不仅断了朱允炆的财路,还借朱元璋的旨意堵住了悠悠众口,一石二鸟,手段着实高明。

长沙的藩王府里,朱允炆收到朱元璋的斥责令后,气得将书房里的瓷器摔了个粉碎。方孝孺和黄子澄站在一旁,大气不敢出。

“父皇竟然罚我?”朱允炆声音嘶哑,眼神里充满了难以置信,“他明知道朱允熥是故意找茬,却还要罚我,难道就因为朱允熥手里有尚方剑,会打仗吗?”

黄子澄小心翼翼地劝道:“殿下息怒,陛下此举或许是为了平衡两边的势力,未必是真的怪罪您。再说,沈家虽然被抄,但咱们还有其他士族的支持,只要……”

“其他士族?”朱允炆冷笑,“沈家是江南士族的领头羊,连他都被朱允熥说抄就抄,其他士族只会对我避之不及,谁还敢跟我合作?”他颓然坐在椅子上,眼神黯淡,“没有银子,议政堂撑不下去,修堤、办学堂都成了空谈,我拿什么跟朱允熥斗?”

方孝孺忽然道:“殿下,或许……咱们可以向民间募资。”

“募资?”朱允炆抬头看他。

“正是。”方孝孺点头,“长沙百姓感念殿下的仁政,若是殿下开诚布公,说明难处,想必会有百姓愿意捐款。这样既解决了财力问题,又能彰显殿下与民同心,岂不是两全其美?”

朱允炆眼前一亮:“这倒是个办法。只是……百姓能有多少积蓄?”

“积少成多。”黄子澄也道,“殿下可以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再让官员和乡绅效仿,百姓见了,自然会跟着捐。”

朱允炆沉吟片刻,点了点头:“好,就这么办。你们立刻去安排,一定要把声势搞大,让全天下都知道,就算没有沈家的银子,我朱允炆一样能做成事。”

几日后,长沙城内出现了数十个募捐点,朱允炆亲自带头,将自己三个月的俸禄全部捐了出来。官员和乡绅们见状,也纷纷捐款,百姓们感念朱允炆之前的赈灾之恩,也你一两我一钱地凑了起来。不到半月,竟募得白银五万余两,虽然比不上沈家的财力,却也解了燃眉之急。

消息传到云南,朱允熥正在查看从沈家抄出的账册,看到上面记录的与海外商号的往来,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沐春走进来,递上一封从长沙传来的密信:“殿下,朱允炆在长沙搞起了募捐,说是募得五万两白银,还说要用来修堤。”

“五万两?”朱允熥嗤笑一声,将账册扔到一边,“不过是杯水车薪,也值得他炫耀?”他想了想,对沐春道,“让人去江南散布消息,就说朱允炆募捐是为了填补自己的亏空,那些银子根本不会用在修堤上。我倒要看看,还有多少百姓愿意相信他。”

沐春领命而去。朱允熥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的雨景,心里清楚,与朱允炆的争斗才刚刚开始。断了他的财路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他要一步步削弱朱允炆的势力,让他彻底失去与自己争夺储位的资格。

南京的皇宫里,朱元璋看着江南送来的奏报,上面说朱允炆募捐之事在民间反响热烈,不少百姓都称赞他“仁政爱民”。他放下奏报,对胡惟庸道:“这个朱允炆,倒还有些本事,没了沈家的银子,竟能想出募捐的法子。”

胡惟庸道:“陛下,朱允炆此举虽有作秀之嫌,却也确实得了民心。只是……朱允熥在云南怕是不会善罢甘休。”

“随他们去斗。”朱元璋淡淡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朱允炆能得民心,是他的本事;朱允熥能掌兵权,也是他的本事。朕倒要看看,到底是民心重要,还是兵权重要。”他顿了顿,又道,“传旨给周德兴,让他多留意江南的动向,若是朱允熥和朱允炆在江南生事,立刻上报。”

周德兴此时正担任江南指挥使,接到朱元璋的旨意后,不敢怠慢,立刻派儿子周骥前往苏州、杭州等地巡查。周骥与朱允炆素有往来,对朱允熥查抄沈家之事本就不满,巡查时难免对朱允熥的人多有刁难,双方很快便起了冲突。

吴祯在苏州处理沈家余党时,与周骥的人发生争执,竟被周骥以“滥用职权”为由扣押起来。消息传到云南,朱允熥勃然大怒:“周骥算什么东西,也敢扣押本王的人?沐春,备兵,我要亲自去江南一趟,会会这位周将军!”

沐春连忙劝阻:“殿下不可,周德兴是开国老将,陛下对他颇为信任,若是与他闹翻,怕是会引来陛下的不满。不如……先上书陛下,陈明此事,让陛下定夺。”

朱允熥冷静下来,知道沐春说得有理。他强压下怒火,提笔给朱元璋写了一封奏折,详述了吴祯被扣押之事,言辞间颇多不满,暗示周骥是受了朱允炆的指使。

此时的南京城,早已因江南的局势变得暗流涌动。建文派的文臣们纷纷上书,指责朱允熥在江南横行霸道,欺压朝臣;武勋派则力挺朱允熥,称周骥勾结朱允炆,故意刁难军方。双方在朝堂上争执不休,朱元璋却始终没有表态,只是默默地看着这一切,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苏州的沈府旧址,如今已是一片狼藉。百姓们路过时,还会指指点点,议论着沈家的兴衰。谁也不知道,这场由查抄沈家引发的风波,将会如何影响大明的未来。而远在云南和长沙的两位皇长孙,也正各自积蓄力量,准备迎接下一场更激烈的较量。

雨还在下,仿佛要洗尽这世间的一切纷争。但朱允熥和朱允炆都知道,只要储位未定,这场争斗就永远不会停止,只会愈演愈烈,直到分出胜负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