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穿越朱元璋,率大明军队征伐天下 > 第709章 文治巅峰,隐患暗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09章 文治巅峰,隐患暗藏

南京城在春日暖阳的照耀下,一片祥和。朱允炆推行的新政,已让这座都城焕然一新。秦淮河畔,商船往来如梭,两岸店铺林立,热闹非凡。夫子庙中,学子们朗朗读书声不绝于耳,科举的恢复让无数寒门子弟看到了出人头地的希望。

在这看似繁荣的背后,朱允炆却有着深深的忧虑。朝堂之上,文臣们围绕着新政的实施和国家的发展争论不休。

“陛下,如今新政推行,百姓安居,正是大兴文治的好时机。”方孝孺站在朝堂中央,拱手说道,“臣以为,应加大对书院的投入,培养更多的人才,让我大明的文化昌盛,教化四方。”

朱允炆微微点头,他深知文化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方爱卿所言极是。只是如今武备之事也迫在眉睫,朕需权衡利弊,合理调配资源。”

这时,练子宁出列,面露忧色:“陛下,臣虽认同文治的重要性,但如今朱棣在澳洲扩军,对我大明虎视眈眈,西南沐晟也割据一方。此时若过度侧重文治,恐武备松弛,边防不固啊。”

朝堂上顿时响起一阵窃窃私语,文臣武将们各执一词。朱允炆眉头紧皱,陷入沉思。

退朝后,朱允炆回到御书房,坐在书桌前,看着堆积如山的奏章,心中烦闷不已。此时,太监前来禀报:“陛下,公主求见。”

“让她进来吧。”朱允炆说道。

朱妙锦轻盈地走进御书房,看到父亲愁容满面,关切地问道:“父皇,您为何如此烦恼?”

朱允炆叹了口气,将朝堂上的争论告诉了她:“妙锦,你说朕该如何是好?文治与武备,皆关乎我大明的兴衰,朕难以抉择啊。”

朱妙锦思索片刻,说道:“父皇,女儿以为,文治与武备并非不可兼得。如今我大明百姓安居,可在加强武备的同时,继续推行文治,两者相辅相成,方能长久。”

朱允炆心中一动,女儿的话让他豁然开朗:“妙锦,你说得对。朕应统筹兼顾,不可顾此失彼。”

于是,朱允炆决定在加强武备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文治。他下旨加大对书院的扶持力度,增加科举的名额,鼓励学子们钻研学问。同时,他也严令兵部,加快武备建设的步伐。

在文治方面,南京城的书院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学子们不仅学习儒家经典,还开始涉猎天文、地理、算术等实用之学。朱允炆时常微服前往书院,与学子们交流,倾听他们对国家发展的看法。

在一次书院之行中,朱允炆遇到了一位名叫林羽的年轻学子。林羽见解独到,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抱负。

“陛下,如今我大明虽有内忧外患,但只要君臣一心,百姓支持,定能化险为夷。”林羽说道,“文治可收民心,武备能保家国,两者缺一不可。”

朱允炆对林羽的话深以为然,他暗暗记下了这个年轻人,打算日后委以重任。

然而,随着文治的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由于过于注重科举,许多学子一心只读圣贤书,对军事、政务等实际事务知之甚少。朝堂上的文臣们也大多醉心于学术和礼仪,对日益严峻的边防形势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

“陛下,如今我大明边境屡屡传来警报,可朝堂上的文臣们却还在为一些礼仪之事争论不休。”兵部尚书向朱允炆诉苦道,“长此以往,恐误了大事啊。”

朱允炆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决定调整政策,在鼓励文治的同时,加强对官员的实际能力培养,尤其是军事和政务方面的能力。

“传朕旨意,所有新科进士,都需先到地方历练,熟悉政务和民生。同时,设立武学,培养军事人才。”朱允炆说道。

然而,这些措施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一些文臣认为这是对文治的破坏,纷纷上书反对。

“陛下,我大明以文治国,如今此举恐会扰乱国家的根基啊。”一位老臣说道。

朱允炆耐心地解释道:“爱卿,朕并非要削弱文治,而是要让文治与武备相得益彰。如今外敌环伺,若我大明官员只知纸上谈兵,如何保卫国家,如何治理百姓?”

尽管朱允炆努力平衡文治与武备,但局势却越发复杂起来。朱棣在澳洲的扩军行动愈发明目张胆,他与鞑靼的勾结也日益紧密。而西南的沐晟,虽表面上保持中立,却在暗中扩充实力,观望局势。

在这紧张的氛围中,朱允炆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深知,大明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一天,蒋瓛进宫密奏:“陛下,据可靠消息,朱棣正在与鞑靼商议联合出兵之事,他们企图南北夹击我大明。”

朱允炆脸色大变:“果然不出朕所料。蒋瓛,你务必加强情报收集,密切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

“是,陛下。”蒋瓛说道,“另外,微臣还发现,朝中有些官员与澳洲暗中往来,疑似通敌。”

朱允炆怒不可遏:“竟敢通敌叛国!传朕旨意,立刻彻查此事,一经查实,绝不姑息!”

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些与澳洲勾结的官员被陆续揪出。朱允炆毫不留情地将他们一一治罪,以儆效尤。然而,这件事让他意识到,朝廷内部的隐患不容忽视。

“陛下,如今朝廷内部也不安稳,这可如何是好?”齐泰忧心忡忡地问道。

朱允炆沉思片刻道:“齐爱卿,加强对官员的监察,整顿吏治。同时,朕要重用那些忠诚可靠、有能力的官员,让他们为朕分忧。”

在处理朝廷内部事务的同时,朱允炆也没有放松对武备的建设。他频繁地视察军队,鼓舞士气,督促士兵们加紧训练。

“将士们,朱棣与鞑靼妄图侵犯我大明,咱们绝不能让他们得逞!”朱允炆站在阅兵台上,大声说道,“苦练杀敌本领,保卫家国,朕不会亏待你们!”

士兵们齐声高呼:“保卫家国!保卫大明!”声音响彻云霄。

然而,朱允炆清楚,仅凭这些还远远不够。他必须寻找一个万全之策,来应对即将到来的危机。

此时,远在栖霞寺的朱元璋也得知了朝中的情况。他看着窗外的青山绿水,心中感慨万千。

“陛下,建文皇帝如今面临诸多困境,咱们是否要暗中相助?”蒋瓛问道。

朱元璋微微摇头:“让他自己去应对吧。这是他必须经历的考验。只有在困境中,他才能真正成长,学会如何治理天下。”

“可是,陛下,若朱棣与鞑靼联合出兵,大明恐有危险啊。”蒋瓛说道。

朱元璋目光深邃,缓缓说道:“这天下,从来都是在磨难中前行。朱棣与鞑靼的联合,虽来势汹汹,但也是建文的一个机会。若他能化解危机,大明必将迎来新的辉煌。”

在这风雨飘摇的局势下,朱允炆带领着大明王朝,在文治与武备的道路上艰难前行。他深知,未来的路充满了荆棘,但他别无选择,只能坚定地走下去,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为了天下的百姓。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允炆的改革措施逐渐取得了一些成效。地方上的官员经过历练,对政务的处理更加得心应手。武学培养出的军事人才,也为军队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朱棣与鞑靼的威胁始终如同一把利剑,高悬在大明的头顶。

一天,朱允炆在御花园中散步,思考着应对之策。突然,他心中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主意。

“来人,传朕旨意,让礼部选派一位能言善辩的使者,前往鞑靼。”朱允炆说道。

“陛下,您这是何意?”太监不解地问道。

朱允炆微微一笑:“朕要离间鞑靼与朱棣的联盟。只要他们内部出现矛盾,便不足为惧。”

很快,使者便踏上了前往鞑靼的征程。而此时的朱棣,正在悉尼港的帅帐中,与周德兴、俞靖等人商议着与鞑靼联合出兵的计划。

“王爷,如今与鞑靼的合作进展顺利,咱们何时出兵?”周德兴问道。

朱棣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再等些时日,等火器和战船准备就绪,便是咱们出兵之时。”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朱允炆的使者已经在前往鞑靼的路上,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即将拉开帷幕。

在这看似平静的日子里,各方势力都在暗中较劲。朱允炆希望通过离间计化解危机,朱棣则一心想着夺取中原,而鞑靼也在权衡利弊,寻找着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整个天下,都被笼罩在一片紧张而又微妙的氛围之中,所有人都在等待着,等待着那个决定命运的时刻的到来。

朱允炆在宫中焦急地等待着使者的消息。他深知,这次离间计若能成功,将为大明赢得宝贵的时间来加强武备。

终于,使者传回了消息。原来,鞑靼内部对于是否与朱棣联合出兵产生了分歧。一些部落首领认为,与朱棣合作虽然能获得火器等好处,但也可能引火烧身,得罪大明。而另一些首领则被朱棣的承诺所诱惑,主张联合出兵。

“陛下,如今鞑靼内部意见不一,正是咱们分化他们的好时机。”使者说道。

朱允炆大喜:“好,你做得很好。立刻再派人前往鞑靼,许以重利,说服那些反对出兵的部落首领。同时,密切关注他们的动向,及时向朕禀报。”

与此同时,朱棣也察觉到了鞑靼的异样。

“王爷,据探子回报,鞑靼最近与南京使者往来频繁,恐有变故。”俞靖说道。

朱棣眉头紧皱:“哼,建文这小子,倒是有些手段。看来,咱们得加快与鞑靼的合作进程,不能让他坏了大事。”

于是,朱棣再次派遣使者前往鞑靼,带去了更多的火器和财宝,试图稳住鞑靼。

在这场错综复杂的博弈中,朱允炆和朱棣都在竭尽全力争取鞑靼的支持。而鞑靼则在两方之间摇摆不定,他们在等待着一个对自己最有利的时机。大明的命运,就悬在这微妙的平衡之间,未来的走向,充满了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