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穿越朱元璋,率大明军队征伐天下 > 第731章 朱允炆防,朱棣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朱允炆自庆功宴后,心中对朱棣的忌惮愈发深重。他深知朱棣野心勃勃,此次剿灭沐晟,朱棣势力大增,若不加以防范,恐成心腹大患。于是,在表面上与朱棣维持着和气的同时,朱允炆暗中开始了一系列防范举措。

一日早朝,朱允炆看似不经意地提及:“如今西南初定,边境防御不可松懈。朕决定在与燕王领地接壤的边境地区,增派两万精兵,加强防守。一来可防止外敌入侵,二来也能震慑当地一些不安定势力。众爱卿以为如何?”

大臣们面面相觑,心中都明白朱允炆此举意在防范朱棣。但众人都不敢轻易表态,生怕得罪朱棣。这时,一向支持朱允炆的康茂才站了出来,说道:“殿下此举甚是英明。西南局势复杂,加强边境防御,实乃当务之急。”

朱允炆微微点头,目光扫向其他大臣:“康将军所言极是。还有哪位爱卿有不同意见?”

见康茂才表态,其他一些大臣也纷纷附和。朱允炆见状,心中稍安,当即下令让兵部尽快安排兵力部署。

退朝后,朱允炆将几位心腹大臣召至御书房。“殿下,此次增兵边境,朱棣恐怕不会坐视不理。”一位大臣忧心忡忡地说道。

朱允炆神色凝重:“朕自然知晓。朱棣野心勃勃,此次他索要西南领土不成,必定怀恨在心。朕此举也是无奈之举,不得不防。”

“殿下,除了增派兵力,还可在边境修建防御工事。设立堡垒、深挖壕沟,加强防线的稳固性。如此一来,即便朱棣有不轨之心,也难以轻易突破。”另一位大臣建议道。

朱允炆思索片刻后说道:“此计可行。传朕旨意,让工部即刻着手规划,务必在半年内完成重要地段的防御工事修建。此事要秘密进行,不可让朱棣察觉朕的意图。”

与此同时,朱棣也察觉到了朱允炆的举动。他在府中召集亲信将领商议对策。“王爷,朱允炆在边境增兵,显然是对您有所防范。咱们不能坐以待毙啊!”一位将领气愤地说道。

朱棣面色阴沉,来回踱步:“哼,朱允炆果然对本王有所忌惮。他以为增派兵力、修建工事就能阻挡本王?简直痴心妄想!”

“王爷,那我们接下来该如何应对?”另一位将领问道。

朱棣停下脚步,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本王早有打算。朱允炆此举虽让本王有些被动,但也并非毫无机会。他在边境加强防范,后方必然会有所空虚。我们可暗中联络朝中支持本王的势力,同时在民间散布谣言,说朱允炆昏庸无道,妄图挑起内乱,为日后行动造势。”

“王爷英明!只是这谣言如何散布,才能做到神不知鬼不觉?”一位将领疑惑道。

朱棣微微一笑:“此事交给本王的心腹去办。他们会在各地茶馆、酒楼等场所,巧妙地传播谣言,让百姓们渐渐对朱允炆心生不满。同时,我们也要加快扩充军队的步伐,加强训练,提升战斗力。一旦时机成熟,本王便要让朱允炆知道,这天下究竟该谁来坐!”

“是,王爷!”将领们齐声应道。

此后,朱棣一边暗中派人在民间散布谣言,一边加紧扩充军队。他以抵御外敌为名,招募了大量青壮年入伍,还从海外购置了先进的火器和兵器,秘密训练士兵。

而朱允炆这边,增兵和修建防御工事的工作也在紧张进行。他时常派心腹大臣前往边境视察,确保各项防范措施落实到位。同时,他也加强了对朝中大臣的掌控,对那些与朱棣往来密切的大臣,暗中进行监视。

一日,朱允炆正在御书房审阅奏章,一位密探前来禀报:“殿下,据可靠消息,燕王近日频繁与朝中一些大臣往来,行为颇为可疑。而且,民间近日流传着一些对殿下不利的谣言,似乎是有人在背后故意煽动。”

朱允炆听闻,眉头紧皱:“果然不出朕所料,朱棣这是在暗中搞鬼。传朕旨意,让锦衣卫加大调查力度,务必查出那些散布谣言之人,背后是否有朱棣指使。同时,密切关注朱棣与朝中大臣的往来,一旦发现有勾结谋反的迹象,立刻禀报朕。”

“是,殿下!”密探领命而去。

朱允炆心中明白,与朱棣的这场较量已经悄然拉开帷幕。自己必须步步为营,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而朱棣也深知,要夺取天下,必须突破朱允炆的防范,为此,他不惜一切代价,精心谋划着每一步棋。

在这看似平静的朝堂之下,实则暗流涌动。朱允炆和朱棣,这两位明朝举足轻重的人物,各自怀着心思,在权力的棋盘上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博弈。究竟谁能在这场较量中胜出,明朝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一切都还是未知数。而此时的明朝,就如同置身于暴风雨前的宁静之中,随时可能被一场巨大的风暴所席卷。

随着时间的推移,边境的防御工事逐渐修建起来,朱允炆的防范措施看似愈发稳固。但朱棣的阴谋也在暗中不断推进,他与朝中一些势力的勾结日益紧密,民间的谣言也越传越盛,百姓们人心惶惶。朱允炆意识到,局势已经到了十分危急的关头,必须尽快想出应对之策,否则,明朝内部必将陷入大乱。

一日,朱允炆将几位心腹谋士召至御书房,商议对策。“殿下,如今朱棣在暗中搞鬼,民间谣言四起,百姓人心不稳。若不尽快解决,恐怕会引发更大的危机。”一位谋士忧心忡忡地说道。

朱允炆微微点头:“朕也深知此事的严重性。只是朱棣行事谨慎,一时难以抓住他的把柄。各位爱卿有何良策,不妨直言。”

这时,一位名叫宋忠的谋士说道:“殿下,臣以为,可先稳定民心。派人在各地辟谣,同时开仓放粮,救济百姓,让百姓感受到殿下的关怀。如此一来,百姓便不会轻易相信那些谣言。”

朱允炆思索片刻后说道:“此计可行。传朕旨意,让各地官员加大辟谣力度,同时开仓放粮,安抚百姓。但这只是治标之策,要彻底解决朱棣这个隐患,还需从长计议。”

“殿下,臣还有一计。”宋忠继续说道,“可利用朱棣与朝中其他势力的矛盾,分化瓦解他的势力。暗中拉拢那些摇摆不定的大臣,让他们站到我们这边。同时,对朱棣的心腹大臣,进行打压和监视,削弱朱棣在朝中的影响力。”

朱允炆眼睛一亮:“此计甚妙。就按你说的办。朕会让锦衣卫配合你们,密切关注朝中大臣的动向。一旦发现有投靠朱棣的迹象,立刻采取措施。”

然而,朱允炆的这些举措能否有效遏制朱棣的阴谋,还未可知。朱棣那边,也在不断调整策略,应对朱允炆的防范。双方的斗争愈发激烈,明朝的局势也愈发紧张,一场大战似乎一触即发。而此时的明朝,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全在朱允炆和朱棣的一念之间。

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朱允炆和朱棣都在不断试探对方的底线,寻找着对方的破绽。朱允炆试图通过稳定民心、分化朱棣势力等手段,化解眼前的危机;而朱棣则一心想着突破朱允炆的防范,实现自己夺取天下的野心。他们的每一个决策,都将对明朝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明朝的命运,如同悬在悬崖边缘的巨石,摇摇欲坠,等待着最终的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