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往湘北的路,真是用脚底板一步步走出来的。

我方队伍必须绕行敌军据点,刻意选取荒凉山径行进。白天藏身于密林之中,食用干硬的窝头,咀嚼至腮部酸痛,并以冰凉的山泉水送服,泉水之寒,令人心颤。夜间则悄然行进,草鞋磨穿,仅以破布裹脚,血渍染布成深褐,踩石黏稠,痛入心扉,然而无人言痛——皆知此际呼痛,徒增队伍困扰。

赵佳贝怡同志伤势未愈,背部枪伤虽已结痂,快速行走仍感剧痛如撕裂。她将药箱系紧于肩,虽肩带紧勒至痛,箱内疫苗与梓桐膏却安然无恙,即便痛眉紧蹙,亦须确保药品安全。麻明福见其脸色苍白,多次欲令其骑乘缴获之骡子,赵同志坚拒,咬紧牙关表示:“伤员需骡马,我尚能行走。”

夜间休整时,赵同志常择避风之所倚靠,悄悄取出那枚“金陵”校徽。指尖轻抚冰凉金属,校徽边缘已磨光滑,显是这些日子的痕迹。心中暖意更甚,宛如怀揣暖炉,温暖心胸。有时研磨草药,指尖微热,脑海中模糊的灵圃影子似乎愈发清晰,连草叶纹理亦可见。

“胜利在望……”她轻声自语,将校徽收回胸前的口袋,感受着那里的温暖与心跳。

行进数十日,终见主力部队所留暗号——一棵被砍断的松树,树桩上涂抹着歪斜的红五角星,颜料由红土制成,经雨水冲刷已显淡薄,不细观难以察觉。

临时驻地隐匿于湘北深山之中,山洞相连,洞口以树枝掩盖,远观与普通林子无异。然入内则别有洞天,灰布军装的战士随处可见,有的擦拭武器,枪管锃亮;有的相互包扎,白绷带已染成粉褐;四处是脚步声、谈话声、偶尔的咳嗽声,热闹而紧张。

麻明福支队抵达后,旋即被师部通信员引领离去,谓有紧急作战会议。临别之际,麻明福将两个热气腾腾的烤红薯交予赵佳贝怡,外包布巾,温度之高使其屡次换手:“保重身体,我事务完毕便回来寻你。”

赵佳贝怡被一位戴眼镜的医生引领至野战医院。该医院实为几处较大的山洞及洞外松林。洞内铺有干草,伤员卧于此,呻吟与呼痛声连连,空气中混杂着血腥、草药与霉味。

松林中更为喧嚣,树干悬挂输液瓶,随风摇曳如风铃;石上摆放未消毒的医疗器械,镊子与剪刀相叠,血迹斑斑;数名护士蹲于溪旁洗涤绷带,溪水被染红,水泡破裂复又升起,景象令人心酸。

“赵医生,您终于来了!”王姓医生,身为医院院长,镜片上布满水汽,焦虑地搓手,“伤员众多,药材告急,形势岌岌可危!昨日火线抬下三十余位,清创工作至深夜,部分伤员……未能挺过难关。”语音低沉,眼圈泛红。

赵佳贝怡未多言,放下药箱即投入工作。药箱开启,梓桐膏散发出淡淡的药香,与周遭的血腥味交织,却不显难闻。

最深处的山洞中,躺着一个腹部遭受重创的战士,外貌年轻,脸色苍白如纸,唇干裂。旁侧护士低声言:“赵医生,莫要白费心机,王院长已言无救……”

赵佳贝怡未予理会,触摸战士脉搏,尚存微弱跳动。命护士煮沸水以消毒器械,自己则蹲地洗手,肥皂反复搓洗,直至手臂泛红。随后取出手术刀,熟练地将外露肠管塞回腹内,消毒针线逐层缝合伤口,最后涂上厚厚一层梓桐膏,并以干净绷带包扎。

“每两小时更换一次药品,切勿使伤口沾水。”她吩咐护士,额上汗水滴落,在地面上形成一小片水印。

护士惊愕,张口结舌:“这……如此便能存活?往昔遭遇此伤,均……”

“不尝试岂知结果。”赵佳贝怡拭去汗水,继续照顾下一位伤员。此伤员腿部炸至肉缺失,白骨森然,肿胀发紫。赵同志先用盐水冲洗,逐一取出弹片,不遗余碎,随后撒以消炎草药粉,敷上梓桐膏,并以夹板固定。

赵同志处理伤口手法独特,清创必用煮沸盐水以“杀菌”,包扎时绷带松紧适度,谓之“过紧则血液循环受阻,过松则止血无效”,且主张用过的器械煮沸消毒以防感染。

起初,部分同志不甚信服,有老卫生员私下议论:“历来如此处理,亦无大碍。”然见赵同志经手之伤员感染减少、疼痛减轻、恢复加快,遂生敬意。护士们亦纷纷求教:“赵医生,您的梓桐膏如何配制?涂抹后清凉舒适,伤员皆言好转。”

忙了两天两夜,赵佳贝怡才终于有机会喘口气。她找了个平坦的石头坐下,正想闭眼休息一会儿,王院长就找到了她,手里还拿着她的那本牛皮笔记。

“佳贝怡啊,”王院长推了推眼镜,语气有些激动,“我看了你的笔记,里面的方法太实用了!特别是止血和包扎的技巧,如果卫生员们都能掌握,能救更多人呢!”

赵佳贝怡点了点头,心里早就有计划了:“院长,我想办个培训班。”

“培训班?”王院长眼睛一亮,翻笔记的手也快了,“教卫生员急救?”

“对。”赵佳贝怡声音有些哑,这几天说话太多了,“前线伤员太多,光靠我们医院的人手不够。我想把最有效的技巧教给他们,止血、包扎、防感染,这些学会了,能多救不少人。”

王院长盯着她看了半天,突然一拍大腿:“好!我马上向师部汇报!这事儿必须办!你需要什么条件尽管说,要人给人,要东西给东西!”

申请批复得比想象中快,师部的回信写在一张糙纸上,字迹潦草:“只要能多救人,什么条件都答应。”

第一期培训班就在松树林里开班了。

二十几个学员,有背着药箱的卫生员,有胳膊上缠着绷带的战斗骨干,还有两个扎着辫子的女同志,刚从地方来,脸上还带着些羞涩。大家坐在石头上,手里拿着桦树皮做的本子,有的用炭笔写,有的用小刀刻,眼睛都瞪得大大的,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字。

没有黑板,赵佳贝怡就让人找来一块平整的木板,用锅底灰和水的混合物涂了涂,黑乎乎的也能用。她拿着一根烧黑的树枝,在上面画伤口的样子:“你们看,这是动脉出血,血会喷出来,要这样压……”她一边说,一边在自己胳膊上比划,“找到跳动的地方,用力按住,别放手,等止血了再绑止血带。”

她讲话挺接地气的,不像书本上那么绕弯子。比如说到止血带,她直接拿块布条绑在自己胳膊上演示:“绑的时候得垫点东西,不然会把肉勒坏。记得每隔半小时松一次,一次一分钟,不然这胳膊就废了,到时候可能就得锯掉了。”

学员们听得聚精会神,笔记记得飞快,桦树皮本子上画满了歪歪扭扭的图。有个叫小石头的卫生员,以前是个放牛娃,认识的字不多,就用小刀在木头上刻记号,动脉、静脉分得清清楚楚,他说:“这样就不会忘,一摸就能记起来。”

但上课老是被打断。

有时候敌机“嗡嗡”地从云层里冒出来,警报声“呜——”地响起来,那声音跟鬼哭狼嚎似的,能把人的魂儿都勾走。大家就得赶紧躲到防空洞里,或者趴在树底下,脸贴着泥土,能闻到土里的腥味。等飞机飞走了,拍拍身上的土,继续上课。

“刚才讲到哪儿了?”赵佳贝怡拍掉木板上的灰,树枝在上面划拉着,“哦,骨折固定,对,要用两根棍子,一上一下,把骨头夹牢了,不然一动就疼得要命,还恢复不好。”

有时候前方打得凶,担架队“呼哧呼哧”地把伤员抬过来,脚步声、喘息声、伤员的呻吟声混在一起,课堂瞬间变成了手术室。

“看好了!”赵佳贝怡一边处理伤员,一边喊,“这种炸伤,碎片要清理干净,不然会烂在肉里,到时候发烧、流脓,神仙都救不了!”她用镊子夹出一块小指甲盖大的弹片,举起来给大家看,“看见没?这玩意儿留在肉里能要人命。”

学员们围在旁边,大气都不敢出,眼睛都不眨地看着。等处理完,赵佳贝怡就让他们上手试试,她在旁边指导,有错误就及时纠正:“绷带别缠那么紧,你想勒死他啊?松点,再松点……对,这样才行,血能流通。”

血和汗,成了最好的教材。学员们手上的绷带换了一轮又一轮,有的被伤员的血染红了,有的被自己的汗浸透了,但没人抱怨,连那两个胆小的女同志也敢伸手给伤员包扎了,虽然动作慢,但很认真。

这天,赵佳贝怡正在讲解止血带的后期处理,说松绑时要慢慢松,否则血会一下子涌过去,人会晕过去。这时,树林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一个缺了一条腿的连长,拄着根木棍,一瘸一拐地闯了进来。他裤腿上还沾着新鲜的血迹,脸涨得通红,看到赵佳贝怡就喊:“赵医生!你的课怎么不早点开!”

大家都愣住了,手中的笔和刀都停了下来。

连长抹了把脸,脸上混合着汗和泥土,声音带着哭腔:“我们排长,就是因为止血带绑得不对,松得太晚,整条腿都肿成了紫茄子,最后没能下来阵地……”他哽咽着,说不下去了,用木棍狠狠地敲打着自己的腿。

这话像块石头,“咚”地砸在每个人心上。树林里静悄悄的,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还有连长压抑的哭声。

学员们看着木板上的图,眼神里多了些东西,是心疼,是愤怒,还有一股子狠劲。小石头攥着他的木头,指节都发白了,木头上面刻的记号被磨得发亮。

从那以后,大家学得更拼命了。

白天跟着赵佳贝怡上课、实践,晚上就在防空洞里互相演示,你给我绑绷带,我给你固定骨折,嘴里还念叨着“松紧要合适”“伤口要清洗”。有个卫生员夜里睡觉都在嘟囔,说梦话都在喊“快松止血带”。

赵佳贝怡的“血色课堂”名气越来越大,好多部队都派人来打听,想让自己的卫生员也来学。师部干脆下了命令,扩大培训班的规模,让她专心教课,还派了两个识字的战士帮她整理笔记,说要印成小册子发下去。

麻明福来看过她一次,是在夜里。他刚从前线下来,脸上全是泥,只有牙齿是白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看着累得随时能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