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穿书白月光,我成了女帝 > 第176章 东宫深辩:大道之废与仁义之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6章 东宫深辩:大道之废与仁义之生

东宫偏殿的熏香袅袅升起,在空气中晕开清淡的香气。李宸手持《道德经》,目光灼灼地看向李昭与林晚晴,声音里带着对古籍真义的执着:“父亲,母亲,《道德经》言‘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可见仁义、智慧这些东西,本就是大道废弃后的产物。若能‘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让百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天下自然回归淳朴,盗贼不生,孝慈自现,何来那么多纷争?”

他将书卷放在案上,语气愈发坚定:“您看如今朝堂,处处讲仁义道德,可私下里官员结党营私、贪赃枉法的还少吗?这便是‘智慧出,有大伪’!民间亲戚邻里,平日里说得好听‘孝慈为先’,可真到分家产时,争得面红耳赤的比比皆是,这就是‘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若真的安定,哪里需要天天标榜忠臣?正是因为‘国家昏乱’,才会凸显所谓‘忠臣’——这些不都证明,越是强调仁义、孝慈、忠臣,反而说明大道已废,乱象丛生吗?”

李昭端坐在主位,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片刻后才缓缓开口:“宸儿,你只看到了‘大道废’后的表象,却未深究‘大道’为何会废,‘仁义’又为何会生。上古之时,先民群居而处,依自然之道生存,人人守序,故无需‘仁义’来约束。可如今人口繁衍,社会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早已不是部落时代的简单模式。若真的‘绝圣弃智’,让百姓回到蒙昧状态,遇到灾年,是该‘见素抱朴’地坐以待毙,还是该用‘智慧’去兴修水利、储备粮食?”

他起身走到殿外的回廊,指着远处正在练兵的禁军:“你看那些将士,他们日日操练,研习兵法,这是‘智慧’的体现吧?若‘绝圣弃智’,让他们扔掉兵器,放弃谋略,北境的蛮族打过来时,谁来保家卫国?到那时,百姓流离失所,别说‘孝慈’,恐怕连生存都成问题,这‘民复孝慈’从何谈起?”

林晚晴接过话头,语气温婉却逻辑缜密:“夫君所言极是。‘大道废,有仁义’,不是说仁义不好,而是说当自然的秩序被打破,社会需要用仁义来维系基本的道德底线。就像这东宫的规矩,若人人都能‘自然’地守礼,便无需强调‘忠孝’;可若有人心生僭越之念,就必须用‘忠孝仁义’来约束。这仁义,是补漏的堤坝,而非导致水患的根源。”

她拿起案上的青瓷茶碗,指了指上面的纹饰:“这茶碗的花纹,是工匠用‘巧’心制作的吧?若‘绝巧弃利’,让工匠都去做粗陋的土碗,百姓用着开裂渗水的碗,吃饭都成问题,哪里还会‘少私寡欲’?怕只会为了一只好碗而争抢不休,盗贼反而更多。‘巧’与‘利’本身无错,错在有人用‘巧’来欺诈,用‘利’来盘剥。朝廷要做的,是规范‘巧’的用途,遏制‘利’的滥用,而非一刀切地‘绝巧弃利’。”

“可《道德经》说‘此三者以为文不足’,圣智、仁义、巧利这些都是虚文,不如让百姓‘见素抱朴’!”李宸仍有些不服,“您看那些山野村民,没读过什么圣贤书,不懂什么仁义巧智,不也活得淳朴快乐,很少有盗贼吗?”

李昭摇了摇头,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宸儿,你所见的山野村民,真的是‘绝圣弃智’吗?他们会用‘智慧’辨别天气、选择农时,会讲‘仁义’邻里互助、扶老携幼,会用‘巧利’交换物资、改善生活——这些不是‘圣智、仁义、巧利’的体现吗?他们只是没有把这些东西变成虚伪的标榜、剥削的工具罢了。‘见素抱朴’是让人心存质朴,不是让人回归蒙昧;‘少私寡欲’是让人节制贪欲,不是让人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他转而看向李宸,语重心长:“你以为‘绝圣弃智’是让天下无智,可真正的智者,是用智慧造福百姓,而非用智慧谋取私利;你以为‘绝仁弃义’是让天下无仁,可真正的仁义,是发自内心的关怀,而非挂在嘴边的标榜;你以为‘绝巧弃利’是让天下无巧,可真正的巧思,是用来改善民生,而非用来欺诈牟利。《道德经》所反对的,是那些虚伪的、有害的‘圣智、仁义、巧利’,而非这些品质本身的价值。”

林晚晴走到李宸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宸儿,你再想想‘六亲不和,有孝慈’。若一家人和和睦睦,自然无需刻意强调‘孝慈’;可若有人不孝不慈,才需要用‘孝慈’的观念去引导、去纠正。这就像人生了病,才需要吃药调理,药本身不是病因,而是治病的手段。如今社会有纷争、有虚伪,所以才需要用仁义、智慧去引导、去规范,这是‘补偏救弊’,而非‘大道废弃’后的倒退。”

“那……那‘国家昏乱,有忠臣’又该如何理解?”李宸的声音低了些,显然已开始认真思考。

“国家安定,人人各司其职,本不需要特意表彰‘忠臣’;可若国家昏乱,奸臣当道,那些坚守正道的臣子才显得尤为可贵,所以才会被称为‘忠臣’。”李昭缓缓道,“这就像在光明中,蜡烛的光芒并不显眼;可在黑暗里,一支蜡烛便能带来希望。‘忠臣’的出现,是对昏乱的反抗,而非昏乱的根源。我们要做的,是让国家长治久安,减少‘忠臣’出现的契机,而非因害怕‘昏乱’而拒绝承认‘忠臣’的价值。”

李宸沉默地站在原地,反复咀嚼着父母的话语。他看着案上的《道德经》,又望向殿外生机勃勃的景象:远处的农田里,农夫用着改良的农具耕作;市集上,商贩用着精巧的秤具公平交易;朝堂上,官员用着智慧的谋略治理天下……这一切,似乎都与《道德经》里的描述相悖,却又让百姓的生活实实在在地变好。

“孩儿……孩儿似乎有些明白了。”李宸喃喃自语,“《道德经》所讲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不是要摒弃所有的智慧、仁义与巧思,而是要摒弃那些虚伪的、有害的部分,让智慧用于民生,仁义发自本心,巧利归于正途。‘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让人心保持质朴,欲望有所节制,而非让人回到原始蒙昧的状态。”

李昭与林晚晴相视一笑,眼中满是欣慰。熏香的气息在殿中缓缓流淌,仿佛也在见证着储君思想的成熟。这场辩论,没有谁输谁赢,却让李宸对《道德经》的理解,从字面的桎梏走向了现实的通达——他终于懂得,经典的智慧,需在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方能开出惠及万民的花朵。

东宫的阳光依旧温暖,李宸再次翻开《道德经》,这一次,他眼中的光芒不再是对古籍字句的盲从,而是融入了对天下民生的思考与担当。他知道,未来的治国之路,既要汲取经典的智慧,更要脚踏实地,在“大道”与“时势”之间,走出一条属于大靖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