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穿书白月光,我成了女帝 > 第185章 东宫论“啬”:积德之基与长久之道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85章 东宫论“啬”:积德之基与长久之道

东宫的藏书阁里,阳光透过雕花窗棂,落在案上的《道德经》上,“治人事天莫若啬”七个字格外醒目。李宸指尖轻叩书页,转身对走进阁中的李昭与林晚晴问道:“父亲,母亲,‘啬’字究竟藏着怎样的治世智慧?说治理百姓、顺应天道,没有比‘啬’更好的方式,这‘啬’是节俭度日,还是收敛力量?若‘啬’能让人‘早服’‘重积德’,最终‘深根固柢’,那治国者又该如何践行‘啬’道,让社稷长久?”

他走到书架前,指着一卷《大齐农桑志》:“您看这书中记载,前些年西北连年丰收,有官员提议大肆扩建粮仓,囤积粮食。陛下却只让按常规修缮旧仓,将多余的粮食用来减免赋税、补贴贫苦农户。这是否就是‘啬’——不滥用民力财力,将资源用在实处,以此‘积德’?可若一味‘啬’,遇到战事、天灾,又该如何应对?”

李昭拿起案上的青瓷茶盏,缓缓注满热水,道:“宸儿,这‘啬’不是吝啬小气,而是收敛节制,珍惜民力、积蓄德望,就像这茶盏,只注七分满,既不浪费茶水,也留有余地。‘治人事天莫若啬’,是说治理百姓、顺应天道,最关键的是不妄耗民力、不违背规律。当年先皇在位时,北境有部落来犯,朝臣多主张出兵征讨,先皇却选择‘啬’——暂不出兵,而是派使者议和,同时休养生息,训练兵士、储备粮草。待两年后国力充盈,才一举击退来犯者,既减少了伤亡,又稳固了边境——这便是‘早服’,早早顺应‘国力未盛不宜轻战’的天道,通过‘啬’来‘重积德’,积累百姓的信任与国家的力量。”

林晚晴走到李宸身边,翻开《大齐赈灾录》:“你看这卷记载,江南曾闹蝗灾,地方官想挪用修建行宫的款项赈灾,陛下却否决了——不是不愿赈灾,而是不愿‘妄费’:行宫本就非急需之物,早该停建,这笔钱本就该用在民生上。陛下不仅用这笔钱买粮赈灾,还派农技官教百姓养鸭治蝗,既解了燃眉之急,又为日后防蝗留下办法。这‘啬’,是不把资源用在浮华之事上,而是集中在‘积德’——让百姓安居乐业上。‘重积德则无不克’,百姓感念朝廷的好,自然会同心同德,即便再遇灾祸,也能共渡难关。”

“那‘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这‘国之母’又是指什么?”李宸追问,眼中满是探寻。

“‘国之母’,便是‘啬’所积累的德望与民心,是国家的根基。”李昭解释道,“就像大树的根,深埋地下,看不见它的尽头(莫知其极),却能支撑大树抵御风雨。治国者践行‘啬’道,不妄用民力、不挥霍财力,百姓便能休养生息,国家的根基便会越来越稳固(深根固柢)。当年先皇废除苛捐杂税,就是‘啬’——减少对百姓的索取,看似‘少了收入’,实则积累了民心,让百姓愿意为国家效力,这便是‘有国之母’,有了让国家长久的根本。”

林晚晴补充道:“‘长生久视之道’,不是指君主长寿,而是指国家长治久安。就像家中的庭院,若主人‘啬’——不随意砍伐树木、不胡乱改造,让草木自然生长,庭院便会四季常青;若一味折腾,今日建亭、明日拆墙,庭院只会满目疮痍。治国也是如此,‘啬’是不折腾、不妄为,通过‘重积德’让民心归附,让国力渐强,最终‘深根固柢’,让国家像大树一样,历经风雨而不倒。”

李宸望着案上的《道德经》,又想起父母所说的典故,心中对“啬”道的理解愈发清晰:“孩儿明白了,‘啬’不是吝啬,而是节制与珍惜——珍惜民力,不妄加赋税徭役;节制欲望,不追求浮华虚名。以此‘早服’顺应天道,‘重积德’赢得民心,积累起‘莫知其极’的力量,这便是‘国之母’,是国家长久的根基。身为储君,日后定当践行‘啬’道,不妄用权力、不浪费资源,将心力放在民生与国力积累上,让大齐的根基如大树般深固,实现‘长生久视’。”

李昭与林晚晴相视一笑,眼中满是欣慰。藏书阁的微风拂过书页,带着墨香与阳光的暖意,仿佛也在为储君的领悟而欢畅。这场关于“啬”的论道,让李宸对治国的长久之道有了更深刻的把握——“啬”是积德之始,德是立国之基,唯有以“啬”守心、以德固国,方能让大齐的江山历经岁月洗礼,依旧稳固长青。

东宫的暮色渐浓,李宸合上《道德经》,目光坚定地望向窗外的宫墙。他知道,未来的治世之路,需以“啬”为准则,以积德为根本,在珍惜民力、顺应天道中,为大齐筑牢“深根固柢”的根基,让“长生久视”的治世理想,在代代传承中变为现实。